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锦州铁合金小学
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是一门自主性课程,各个学校有利用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活动课的自主性,学生也有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自主性;活动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它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活动课程是创造性的课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开动脑筋,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活动。活动课程也是创生性课程,它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超过对结果的关注。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的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除具有活动课程的一般特征外,还是生成性课程,在课程开展以前一般只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要求,详细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过程中逐渐构建;研究性学习是发展性课程,它是变化的、运动的,具有转变性的机体模式(而不是机械模式);它是在不断组织活动中创造意义的过程;它是一个没有‘顶点’或‘底部’,没有起点(就奠基的角度而言)和终点(就终结的角度而言)的模体。”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课程,无论从课题的选择、教学形式、问题解决途径和结果等各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更是研究性课程,它不仅表现为研究课题结论是未知的和非预定的,连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可能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能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进行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我们拟以主题研究型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需要分析:三位一体的观照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学科、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课题要满足学科、知识本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年轻一代掌握知识、发展知识,进而能丰富人类知识的宝库;课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发展;课题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包括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在选择课题时,要让所选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让掌握一定学科知识的学生感兴趣并有能力去完成,并具备必需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同时应让学生处理好当前学习与将来应用的关系、课题研究与个人兴趣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的关系等。基于这一原则,张华提出内容选择可从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
二、目标确定:体验价值的追求
研究性学习开设的总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科学研究的体验。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再现来自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并进行思想表达和成果交流活动。(3)学会合作与分享。研究性学习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开展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以合作手段取得集体的成功。(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我。(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主题型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可以以体验来统领。体验包括实施流程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所要研究课题、设计和规划研究方案、收集信息、分析数据、选择科学的资料、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和提炼、总结成果、展示和交流成果、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等体验,也包含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渗透着的整合所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学会合作研究、分享成果、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尝试科学研究过程,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和道德等体验。
三、价值取向:课程指向的创生
生成性取向:研究性学习不像传统的课程那样,在实施之前就已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组织安排好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在课程开展以前一般只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要求,详细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是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
表现型和非线性取向:与一般学科课程知识本位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它的内容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体验的过程构成,而不是由某些科学的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也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这是它的表现型取向的一种体现。同时,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来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来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得其构成及序列难以预定和排列。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构成具有非线性的特点。
四、操作实施:课程个性的展示
实施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在综合性学科课程中通过设置主题板块来实施;二是在单科性学科课程中以研究专题的形式来实施;三是单独设置。三种途径各有利弊,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全班集体研究三种类型。一般而言,小组合作研究是最有效、最基本,也是用的最多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A、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B、实践体验阶段。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展开小组合作和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多种形式的成果。C、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当研究成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时,参观者会提出多方面的、层次不一的问题,迫使研究者深入思考,当学生经过思考,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也就完成了对成果的延展性、生成性的体验。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
1.主体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研究课题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水平等来选择;研究方案要由学生在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来规划;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学习环境限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索和研究;课题的最终结果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等等。
2.问题性原则:主题型研究性学习一般不是直接提供教材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需要学习或研究的问题;教师有时也会提供一些材料,但不能直接用这些材料来解决问题,而只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某些依据,甚至只是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思路。
3.研究性原则: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规划,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每一步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每一个“研究成果”都是不断尝试、创新的结果。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研究性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同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帮助学生去研究、去探索。
4.开放性原则:现有的学科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学习取得预期成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研究性学习则为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开放的环境,包括课题内容、课程资源、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时间、研究空间、研究结果等,都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五、评价科学:盖棺定论的反向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评价时,应该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最终结果的鉴定;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原则,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评价功能的取向方面,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慎用总结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鼓励自我评价,辅以他人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慎用相对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以分段评价为主要形式,大致包括三个阶段:A.进入前评价,指在学生具体进入研究性学习之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主要是要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或兴趣,以利于师生双方一起选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B.过程中评价,指在学生起初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或策略,主要是为了记录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及时的调节。C.总结评价,指学生整理、加工、表达和交流研究性学习结果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是为了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分享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合作精神。
所谓自我体验报告是指被评价的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在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我评价过程。小组集体评议是指研究性学习小组集体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的过程。教师出具意见书是指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出具一份评价性的意见书。三方是指被评价学生及其自我体验报告、小组及小组的集体评价意见、教师出具的评价意见书。对话是指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这三份评价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加以辩论、协调的过程。最终我们做的可能是针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但在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因素和价值,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也是过程取向的。
六、拓展提升:无涯学海的探索
在某个研究课题结束之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
2011年9月2日
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 第八课 洗衣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展开研究活动。 2.通过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步骤进行探究分析。 3.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养......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名称:中国诗词中“月”与“情”的关系研究所教科目:语文 设计者姓名:吴邦燕 参与年级:高二年级 所在学校:德卧中学高中部2016年9月28日......
《醉翁亭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