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 刘春苗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数(式)及其运算的系统中,在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考察“运算中的不变性”而获得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由此要系统地建立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因此本课时是本章乃至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性内容之一.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两种: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数量关系的基本性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渗透类比思想方法,培养合情推理能力.3.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基本性质的研究内容(运算中的不变性)和方法(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概括.(四)教学导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第一,会比较数的大小;第二,理解等式性质并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第三、具备“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和合情推理归纳能力.
三、教法:引导探究法
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类比中,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新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安排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并注重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师: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两种: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不等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数学中通常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那么讨论不等关系、求解或证明不等式需要什么依据?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向学生指出研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点明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师:初中里我们借助于数轴,学习过实数大小的比较,在数轴上实数大小是如何规定的? 生:如果在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A与B分别对应不同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师:也就是说我们是从数轴上直观感知的,借助于数轴去比较数的大小,是一种对数大小关系比较的感性认识.
师:从实数运算角度来讲,我们依据实数运算的结果,两实数大小的关系有以下定义: 如果是正数,那么,反过来也对.
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这一定义? 生:
;如果
等于零,那么
;如果
是负数,那么
那么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
师:这一定义有什么作用?
生:从定义可知,要比较两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
师:很好,通过差值的符号去判断两实数的大小,这是一种区别于从数轴上直观感知,严密的判断两数大小的方法.
师:在几何中当我们给出一个公理或定义后,往往要研究“性质与判定”,同样有了这个定义后,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使我们更好的去求解或证明不等式. 提问:(1)(2)若生:成立 师:为什么?
生:用作差的方法去证明(学生讲解,教师板书)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1与2 性质1:性质2:,;(对称性)
;,.(传递性)
【设计意图】:向学生强调:这一定义是一种证明、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是得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依据.
师:不等式还有另外的性质吗?初中里我们学习过等式与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解一元一次方程师:第一步做什么? 生:移项
师:移项的依据是什么?
生: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1,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师:第二步做什么? 生:等式两边同除以2 师:依据是什么?
生:等式的两边同除以2,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教师补充说明除以2发即乘以)
师:同学们刚才所讲的两点依据就是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
(教师展示幻灯片)等式基本性质1:如果,那么;
等式基本性质2:如果,那么;().师: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初中里我们所讲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 生:,;;,(1)
(2),;,师:你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 生:(1)、(2)两个式子初中讲过
师:你还记得初中我们是如何给出这两个结论的? 生:好象是用法码,通过天平秤出来的师:也就是通过直观感知得出此结论,那你今天能否给出严密的证明? 生:用两数大小判定的定义(作差比较法证)(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证明结果)师:很好(并板书性质)
师:等式与平等式的这四条基本性质涉及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规律?一是在等式(不等式)两边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二是在这个运算过程中,虽然在变化,但左右两边所对应的结果,要么相等、要么左边恒大于右边、要么左边恒小于右边,它强调的是在运算过程中保持“=”号不变的特性.【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再现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
2.探索新知(环节一)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师:在不等式两边加、减、乘、除不同的数,是否也具有保持不等号不变的特性?或不等号一定改变的特性? 生:,(4);
(5)
师:(5)式中的大于0或小于0能否省略? 生:不能(通过举反例)师: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生:通过在不等式两边加乘具体数字归纳出来的 师:如何验证你的结论? 生:作差比较法
生:还可以利用结论2去证 师:板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师:实数的运算还包括乘方、开方运算,那么在不等式两边进行乘方、开方运算,是否也具有保持不等号不变的特性? 生:师:你怎样得到的?
生:老师以前讲过的,可以用作差比较法证 生:结论3可以推广到当当,为偶数时,为奇数时,的所有整数
师:你是怎样得出此结论? 生:利用不等式性质
师:若规定,当
时,不论是奇数或偶数都有
生:利用性质3还可以得出:师:为什么?
生:
师:很好,能否推出?
生:不能(反例)师:当时,的大小关系如何?
生:(1);(2);(3)
师:(1)、(2)能否合并?
生:师:能否用文字语言叙述? 生:同号两数,倒数相反
师:很好,此结论对于我们以后研究两数倒数大小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以“运算中的不变性”思想作指导,让学生在不等式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中,让学生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理等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索过程,在师生的一起归纳概括下,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基本性质8: 性质3:性质4:性质5:性质6:性质7:性质8:,,;.
.,. . .
.
师:与等式的基本性质相比,在利用不等式性质解决有关不等式问题时,特别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符号问题
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求解或证明不等式的依据(环节二)应用新知
例题:已知:,求证:
生1:用不等式性质证明 生2:用作差比较法证明 生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变式:已知:,求证:
【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3.总结收获
本节课我们依据“基本事实”,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抓住“运算中的不变性”得出了不等式的8条基本性质,这节课下来,你有什么收获或疑惑? 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完善.
4.作业:
课本第75页B组题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 主备人:胡伟 审核人: 使用人:第11周 讨论时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9.1.2 不等式的性质(2)一、课标分析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
9.1.2 不等式的性质(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积累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性质,能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或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等式的性质类比不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经历探索......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黄陂区泡桐二中 肖季华一、教材分析(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一节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