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揭开货币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框是经济生活的起始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而初进高中的学生思维相对具体,据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和原理,即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的知识。
首先,提供的情境和案例要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体生动,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为经济生活的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情绪情感基础。
其次,在学生分析和综合即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现自我,教师要认真聆听,能够大致归纳学生的认知起点,紧靠“最近发展区”施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第三,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是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调控课堂和学生,善于寻找教育的时机,通过课堂评价、启发诱导、归纳补充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对正确和完整的认识,思维逐渐从具体走向抽象。【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政治的第一节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从初中深入高中,知识难度的加深对学生来说需要时间去理解和适应。本框的知识虽然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讲起,但是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加上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给学生讲的要相对简单和浅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商品和货币的概念;理解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职能以及纸币的含义;理解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慨念,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思路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各种有趣的金钱的照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平时用的票票的神奇之处在哪里,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的神秘面纱。货币的神奇之处之一就在于我们可以用票票买来几乎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我们能买来的这些东西。(学生会有很多讨论,由此引入,金钱也就是我们经济学上的货币,货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用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由此引入商品的概念。)
(二)进行新课
1、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概念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①商品首先是劳动产品,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所以没有耗费人们劳动生产的物品不是商品。比如,大自然中的水、空气、阳光等这些不是人们劳动得来的物品不是商品。
②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人们生产这些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用来拿到市场来交换的,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比如自家耕地里产出的粮食,如果是留在自家吃的那就不是商品,再比如,妈妈给你织的毛衣,它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是不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
物品、产品、商品三个概念的包含图。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为什么购买商品,比如大家为什么会在商店买东西,是因为这些
东西有用,他们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吃的能填肚子,能过嘴瘾,文具可以用来写作业等等。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用来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他们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也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为什么手工制作的一些东西很贵,因为耗费的劳动多)。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生产商品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这种体力和脑力是没有差别的,是任何商品的生产所共有的。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知识推展】: 判断商品的方法:(1)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2)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3)领域法:商品存在于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品。
(2)货币的本质
上面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商品,我们都知道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的出现比商品要晚得多。货币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它是商品交换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那么在历史上货币和商品到底是怎么纠葛的,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片海,海边坐落着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的人非常擅长打渔,世代以此为生,离这片海20公里路的地方是一座山,山下聚集着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的人非常擅长打猎,世代以此为生。
刚开始,渔村以鱼为主食,餐餐都吃鱼,他们还把多余的鱼用来做成鱼干、鱼子酱等等食品,但是还是有很多鱼吃不了就只好丢了浪费了。而二十里外的兽村餐餐以野味为主食,天天吃什么野鸡、野兔什么的,多余的肉呢也用来做成肉干啊,肉饼什么的,但是还是有许多肉吃不了,也是浪费了。后来,某一年的某一天,渔村里有个人叫王二,他想,我们平时浪费了那么多食物,为什么我们不把我们多余的食物拿去和兽村交换点野味呢,这样既避免了浪费也能给咱们换换口味。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就带领渔村的人们将多余的食物拿到兽村去和人们交换野味,刚好渔村里的人也愿意和他们交换,于是最简单的交换就这样形成最原始的偶然的物物交换。从此以后,渔村人捕鱼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村里的人的需要,另外还特意多捕一些拿去和兽村交换野味。
思考①:用来自己食用的鱼和用来交换的鱼有什么区别?(前者不是商品,但是后者是商品)
思考:怎样辨证地看待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人类经济发展进入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也表明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是很低的。人类的很多需要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不能得到满足,生活水平极端底下。
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提高了两个村的生活质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啊!一天,王二还是和以前一样拿着多余的鱼到兽村去交换野味,但是兽村人说了:“我们已经储备了很多鱼,而且许多人吃不惯海鱼,我们暂时不需要鱼了。”王二一听就傻眼了:“可是,我们很多村民都想要你们的野味,你们能不能看着咱们做了这么久生意的基础上给我们匀点野味。”“不行,我们需要一些布料,除非你们用布料还和我们交换。”听兽村人这么一说,王二就想离他们村30里地的有个村子好像很擅长织布,也许他们有布料。于是,王二翻山越岭,来到了布村,说我想用我的鱼换你们的布,谁知道布村人说,我们不需要鱼,我们需要大米。没有办法,在布村的人们的指引下他又只能来到擅长种大米的米村,这回刚好米村的人需要鱼。王二这次终于用他的鱼换到一些米,然后拿到布村换到一些布,最后再把布拿到兽村去换得了它需要的野味。
商品交换进入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意味着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上投入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的多种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但是扩大的物物交换形式也存在着重大缺陷。在这一交换形式下,人们需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最终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交换的一次成功几乎成为不可能。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缺陷,才推动着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这次的交易让王二郁闷万分,虽说最终也换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这次比平时花了更多的时间,并且同样多的鱼换得了更少的野味。王二想,长此下去,交换肯定越来越麻烦,一定要想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经过一番调查,王二发现,大多数村子都能接受羊,因为羊便于保存,即使一个村子暂时不需要羊,人们也可以把它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于是,王二要交换别的物品之前,往往先将自己的物品换成羊,然后用羊换自己需要的物品。久而久之,大家都发现了这个规律,在换取别的物品之前,先将手中多余的产品换成羊。
思考②:此时的羊和以前的羊有什么区别?
这样,奇迹就发生了,羊除了被食用外,有了一个新功能,就是充当人们交换的媒介。这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被称为一般等价物,它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很多,我们中国最早的是产生于南方海里的贝壳,现在还存在许多和“贝”字有关系的字:贸、贷、贫、贱等等。在波斯和印度——牛羊;埃
塞俄比亚——盐;美洲——可可豆„„
商品交换进入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意味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克服了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的重大缺陷,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商品交换,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故事还没有结束,羊的规律的出现,大大方便了王二的交换,但是随着交换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存在着重大缺陷。由于不同地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不同的,这样,在更大范围内的不同地区的商品交换就不便进行。一是羊携带不方便,迁着羊长途跋涉去换东西很麻烦;二是羊不能分割,比如我只需要一袋米,但是一头羊能换五袋米,我没有办法用一直羊腿换一袋米;三是羊虽然容易保存,但是羊也很容易得病,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存在,也总是在解决矛盾中发展。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缺陷,才推动着商品交换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于是,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比羊更好的交换媒介,那就是金银。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几乎可以克服羊的所有缺陷,所以,它逐渐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人们很快选择了金银作为交换的固定媒介。这时候就形成了我们最初的货币。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进入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意味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它克服了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的缺陷,人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总结】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和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交换。
【思考】有人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是金银”,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前半句的意识说货币的发展又一个漫长的过程,金银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货币,后半句说因为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使得金银天然适合作为货币。
2、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我们经济生活中到底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
值都由货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图片展示超市里的价格)。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个表现形式,这就是价格。表示价格的多少,需要一个计量单位,比如你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皇帝奖赏有功之臣的时候说:赏黄金百两,这个两就是计量单位。现在人民币的元角分、英镑的磅等都是计量单位。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一件商品放在那里,用价格表示价值的时候,不需要放一叠实在的钱,是需要用一个牌子写上价格,告诉人们这个东西是多少钱,让人们形成这个东西价钱的观念就可以了。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和价值成正比。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a、咱们这一带盛产柑橘,到了柑橘丰收的季节,果农就会将柑橘卖掉,将柑橘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其他需要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买和卖的两个过程,商品所有者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产品,在这个商品——货币——商品的过程中,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这个职能叫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也叫商品流通。
【易错警示】: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是一回事吗?
第六页的思考题: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b、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C、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2)其他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作为社会财富保存起来。(履行这个职能的只能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只能是由金银来担当)
④支付手段——赊销赊购,支付债务,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区别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钱货分离。)⑤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3、纸币(1)是什么
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比如一个人拿到一块银子的时候会放在嘴里咬一下,为什么呢?我们上面讲了,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金银固定的充当了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这个金银用久了你也会出现问题,因为金银可以分割、易溶解,所以市场上会出现很多劣币,所以人们在交易的时候总要用嘴咬一下来检查货币的成色,而且,人们都会把足值的货币储存起来,用不足值的进行交易,这样才不会吃亏。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并且成色越来越烂。政府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政府就说了,反正货币就是用来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那我们不用金属货币了,我们发行一种货币符号,这时候就出现了纸币。纸币——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一种货币符号。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在各国普遍使用。(图片展示)
纸币和金属货币的不同:
①本质:金属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
②产生方式不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纸币是为执行流通手段而产生的。③职能不同:金属货币五种职能,纸币三种职能,没有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因为必须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执行这两个职能。金银饰品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货币才能执行储藏手段的职能。
电子货币(电子计算机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2).怎样发行: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和面值(面额),但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商品能够与一切商品交换,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越多越好?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受流
通规律支配,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3)发行量有何影响:
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商品的销售会发生困难,阻碍经济的发展。
通货膨胀: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表现为物件全面持续下跌,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例:假设一年内某国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 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一年为4次,同期中央银行发行纸币5 000亿元。若其他条件不变,此种情况会引起该国商品。A.价值量降低B.价值量提高C.价格下跌 【答案】D
D.价格上涨
(4)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结课 ★知识框架
需要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发 ↓ 展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怎样识别假币的知识,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框题系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第一课第一框题。本框题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述了商品及其基......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武汉三中冉卫华(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大家最近一次购物是什么时候?你都买了些什么?拿什么买的?(学生会列举各种生活必需品→用钱买来的)钱是俗......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翔宇教育集团监利县监利中学张道海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依然是社会财富的代表,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关于货币的一些的误解......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