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大全(16篇)

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5 15:07: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进行总结之前,先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更好地进行梳理和归纳。快来看看这些优秀的总结样例,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吧!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一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溶解单元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时,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本课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部分: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一、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二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本课活动较多,教学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活动都分小组进行的`话,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因此,可以根据的实际水平取舍。

本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也可以采用先指导再独立研究的方法。在设计时,本文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在第一次研究时,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变量控制的讨论(相同条件下)。

2、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演示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抹布、。

2、小组实验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热水、自来水、小刀、粮块、秒表、抹布。

【教学过程】。

1、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要说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有哪些理由?

生活中,妈妈常常用肥皂来洗衣服等东西。肥皂在水里能溶解吗?

妈妈是怎样让肥皂在水里溶解得快上点的?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让肥皂溶解得快一些?(简要板书学生说的所有办法)。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2、探究哪块肥皂溶解得快。

刚才说的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学们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验证,先来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

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肥皂一样大小(多大才合适?)。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小结做加快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描述证明。

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交流修正设计方案。

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描述证明。

反思实验过程中不足的地方(或失败的原因)。

讨论:肥皂在什么情况下溶解得快?(注意引导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研究了肥皂加快溶解,让我们猜测一下糖块怎样溶解得快?(板书方法)。

刚才我们研究时只有用两个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现在我们让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对比实验,还要用上记录时间的办法进行实验。

要让糖块在嘴里溶解,用上不同的方法,记录溶解的时间,我们可以怎样做?

讨论一下怎么分工(六个人一组,谁看时间?谁记录时间,其他四个同学分别采用某一种方法使糖块在嘴里溶解?)。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溶解糖块的方法。

溶解所用的时间。

分析数据,描述得出结论:糖块怎样溶解得最快?

4、课外延伸:研究加快食盐的溶解。

做了加快肥皂的溶解和加快糖块的溶解,我们能否独立做加快食盐的溶解的研究?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课外研究,记录实验情况,描述得出结论,下一次上课交流。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过程: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四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继前面固体在水中研究基础上,对溶解现象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按照教科书设计第一部分是做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第二部分是醋、酒精、食用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第一部分胶水和洗发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要提醒学生按照表格提示分三步观察,不能急于搅拌而错过一开始放下去时的现象,从侧面观察能更好地观察到现象。在自己实验时胶水和洗发液都是下沉的',胶水花的时间较久,也不是很清楚,而洗发液是有颜色的,观察起来较容易。

第二部分,醋、酒精、食用油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实验,其他问题都没有,除了酒精观察时,一开始酒精滴下去时是先在上面一层扩散,振荡完全后就能均匀分布,对于一开始滴入的现象,学生往往与上浮混在一起,另外,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到酒精实验,我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选择了有色酒精,使学生更容易观察。整节课学生清晰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五

科学探究:经历简单的推测、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和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等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及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初步感悟到科学探究中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探究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的方案设计、根据方案进行溶解快慢的实验。

探究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物投影台、研究记录表、小烧杯3个/组、方糖若干、搅拌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垫分别1个/组。

一、活动导入,揭示主题

1、出示方糖,将方糖投入烧杯液体中。

2、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板书:溶解

3、老师想要快点喝到这杯糖水,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

根据回答板书:搅拌、加热、压碎……

4、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补充板书:怎样加快溶解

【设计思路】溶解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里用方糖在水中溶解的现象来复习巩固。为进一步研究本课的问题做好知识铺垫,也自然的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这些办法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呢?光靠我们的猜测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2、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对这个猜想,同学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请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3、学生领取自己所需的实验材料,回到组里自己做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质疑,发现问题。

【设计思路】对比实验是证明各种猜测的的探究方法。但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们刚刚接触这样的的探究方法,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遵循了“活动——质疑——探究——形成科学概念”这样认知规律,在这里的活动中不作任何的指导,任由学生做实验。这样的活动看似杂乱无序,其实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反思。

三、形成概念,再次探究

1、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老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做这个实验的正确方法。

2、用刚形成的科学实验方法重新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这个假设。

3、再次交流实验结果。

4、小结,表扬。

【设计思路】自己发现了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是我在这节课中想着力体现的“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老师是探究的主导”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所以,我和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比实验的正确做法,引导学生讨论,指出在这样的实验中应该注意那些因素。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试图去探讨什么是“控制变量”这样的科学概念。

四、独立探究,深化概念

1、对于另两个猜测,同学们想自己去验证吗?就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猜测,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你们自己的实验方案。

2、实验方案展示交流,师生共同修改方案。

3、各组领取实验材料,独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实验结果。相同研究项目小组可以补充发言。

5、小结活动,表扬操作好的小组。

【设计思路】巩固刚刚形成的科学概念,需要通过对比实验来强化。这里的科学探究体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每组同学合力完成一个新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并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提供给其他人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地完善实验设计。最终各组能够自主、充分的完成对比实验。

五、继续提问,拓展探究

知道了这些方法能加快方糖的溶解,你们想继续研究些什么?(怎样让方糖溶解的更快?)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六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b.a。

b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时,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形成硝酸钾溶液。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七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言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八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言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幼:自由回答。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九

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2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洗发液,1根筷子,1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猜测:洗发液能溶解在水中吗。

取一小匙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玻璃杯中,观察洗发液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它们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的?

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先轻轻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

再充分搅拌,继续观察: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3.醋、酒精和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问:其他液体能溶解在水中吗?

预测: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

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关键过程。)。

交流:我们这样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

4.拓展活动:加少量的洗涤剂。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充分震荡,观察现象。(混合物变成了乳状的液体,已无法区分油和水。)。

说明:一些不溶于水的液体,由于加入了某种物质也会发现类似溶解的现象。

联系生活说说如何洗涤的经验。

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液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哪些液体不能溶解在水中。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魔术导入。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比较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和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的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讲出高锰酸钾的变化和水的变化。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5、课后延伸这些物质的溶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看不见颗粒看得见有颗粒。

分布均匀分布不均匀。

没有沉淀物有沉淀物。

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

食盐高锰酸钾面粉沙。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一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以前是老师讲授,然后生硬地给出溶解度的概念,不符合新课标理念,今年我改变了教学思路,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提出了一些方案: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二

备课时间:()周星期()。

教出时间:()周星期()。

2004年期总第()课时。

计划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c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c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c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c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

溶质。

溶剂。

溶液状态。

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20。c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2)20。c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什么关系呢?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与溶剂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所能溶解的不同质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他们溶解性的区别。

[填表]20。c时。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练习]1.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的性质b.溶剂的种类c.溶液的多少d.温度的高低。

2.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

3.20。c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a,40。c时,2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b,则a、b两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

a.a=bb.a。

bd.无法比较。

4.6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这说明在时,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形成硝酸钾溶液。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三

(1)理解并会灵活运用溶解度的定义。

(2)会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够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并且能够绘制溶解度曲线。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实验变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理解化学上利用物质溶解度分离提纯混合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度曲线的定义,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讲授法。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海水当中含有大量的盐,那么这些盐应该怎样把它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我们都听说过“海水晒盐”,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同学们思考,在一杯水中,能否溶解无限量的蔗糖。

学生作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

师:那么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是有限的,其实任何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都是有限的,那么再思考,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呢?好,我们马上来做书上的一个探究物质溶解限量影响因素的实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请学生起来回答得出的结论,教师给予评价。

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

师:在上个思考题中,要比较硝酸钾和硝酸钠的溶解度,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定义之后,我们知道二者是无法比较的,因为温度不同要比较溶解度,必需在温度相同时,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多少克得溶质。

师:请同学们说说,“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7.2g”,你们是怎么样理解。

这句话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纠正。

师:我们知道不同的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限量不同,也就是它的溶解度不同,于是我们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情况,溶解度曲线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我们可以通过溶解度曲线知道该种物质在任何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氯化铵在不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表)。

学生将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绘出来,加深理解。

投影: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讨论通过溶解度曲线你能够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何用途。

学生观看投影的同时,回答如下问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怎样,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的含义,溶解度曲线的陡和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纠正和补充。

师归纳::(1)温度升高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

(2)温度升高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大。

(3)温度升高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绝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除外如:氢氧化钙。

师:这里分别是氢氧化钙、氯化钠、硝酸钾的三种饱和溶液,我这里也准备了很多的实验器材,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设计实验,将这三种物质结晶析出。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紫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师:像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我们就可以用蒸发结晶,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我们用降温结晶,比如硝酸钾。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1)温度;(2)溶质的种类;

(3)溶剂的种类。

2.溶解度的四个要素:(1)温度:在一定的温度下(2)溶剂质量:100g。

(3)状态:在饱和状态下(4)单位:克。

4.结晶:(1)降温结晶。

(2)蒸发结晶。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四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题:2课时。

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操作。

往20ml水中。

加入5gnacl。

再加入5gnacl。

再加入5ml水。

现象。

结论。

[活动与探究二]。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提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教后:。

第二课时:。

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

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

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

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

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是。

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1.p38页讨论。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课堂练习:课后习题。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五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课前准备。

1、烧杯、搅拌棒、塑料匙、小锤、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调制一杯盐水(水中放一勺盐,静置)。

2、质疑:能用什么办法使盐快点溶解?

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1、活动前提示:要做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应用几个杯子?为什么?

2、师示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4、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1、提示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溶解?

(1)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实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2)提问: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3)提问: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

2、提示学生注意:如果要搅拌,两个杯子要同时搅拌;如果不搅拌,两个杯子都不搅拌。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科学实验比赛。

1、师:接下来,老师想组织大家进行一场科学实验比赛,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出示冰糖)揭示比赛内容: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

比赛同容: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最快?

比赛要求:(1)各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赛。

(2)可以选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工具、材料。(3)冰糖全部溶解完,才算实验完成。(4)最先完成的三个组为获胜组。

道了如果把这三种方法都用上会使溶解更快,而只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就比较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就是吃糖这样的生活细节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看来,知识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今后生活中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碾碎/。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搅拌、用热水、把要溶解的物体碾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使学生知道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1、烧杯、搅拌棒、塑料匙、小锤、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1、调制一杯盐水(水中放一勺盐,静置)。

2、质疑:能用什么办法使盐快点溶解?

3、揭示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1、活动前提示:要做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应用几个杯子?为什么?

2、师示范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4、得出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

三、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1、提示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溶解?

(1)现在同学们要做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对比实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2)提问: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

(3)提问: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

2、提示学生注意:如果要搅拌,两个杯子要同时搅拌;如果不搅拌,两个杯子都不搅拌。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四、科学实验比赛。

1、师:接下来,老师想组织大家进行一场科学实验比赛,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出示冰糖)揭示比赛内容:看哪个小组能想办法使冰糖最快溶解完?

比赛同容:怎样使冰糖溶解得最快?

比赛要求:(1)各小组内的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比赛。

(2)可以选用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工具、材料。(3)冰糖全部溶解完,才算实验完成。(4)最先完成的三个组为获胜组。

道了如果把这三种方法都用上会使溶解更快,而只用一种或两种方法的就比较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就是吃糖这样的生活细节中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看来,知识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思考,今后生活中我们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7462085.html】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溶解快与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公开课《溶解的快与慢》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依赖于三个主要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液体是否......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

《溶解得快与慢》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溶解得快与慢》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大全(16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大全(16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