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历史教案岳麓版”。
第23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何新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课在《课程标准》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后,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它有别于西方的代议制、两党政治,又不同于苏联、东欧的一党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广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原则,从而为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和前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历程的一大贡献。
本部分内容在初中中国现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课中有过分散的简单叙述。但不是专题,也不系统。然仍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分析
鉴于本学期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社会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抽象思维能力都还不高。而本课不少概念难度较大,理论水平较高,而学生对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故应引导学生课前在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去采访、去感知、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参与的能力。同时要求进行课前预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1页(共10页)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教学方式
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用具
搜集、剪辑有关“人大”“政协”、少数民族的录像和资资,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底色为蓝色,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并不易疲劳。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课前发动学生各历史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收集“人大”的选举和职权、“政协”的政治商、参政议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资料,要求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好记录。组内进行讨论,归纳,准备课堂交流。
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评”。
(二)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西方主要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议制和两党政治,那是资 产阶级的民主。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后,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来确保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当家,做国家的主人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
本模块贯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变的线索。这里以中西对比方式导入、点题,意在引起学生关注。
屏幕打出以山水蓝天为背景的本课标标题: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设计意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新中国成立的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内容、性质
第2页(共10页)
2、颁布的意义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1957年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六、三大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作用
设计意图
本板书设计,供教师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结构,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疏理、掌握这些知识结构,同时可在巩固新课时灵活应用。
(四)师生互动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次全体会议
2、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情景营造
请全班同学齐读毛泽东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感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解放战争在全国的基本胜利的形势。
课堂设问
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第3页(共10页)情景营造
放出开国大典图和国旗,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
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分析得出答案。
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新民民主义革命的历史得出答案。
二、第一部宪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第一部宪法通过情景。课堂设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
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加深对宪法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以宪法形式确立 1949年9月《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3、意义: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人大”建设趋于停顿;“*”时,名存实亡。
5、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6、认识: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会顺利发展。
情景营造
放一分钟一届人大开幕式录像,并要求学生看后快速看课本137页内容。课堂设问
问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注:所有提问均投影。)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共同纲领》的规定,特别是1954年宪法的正式规定。)
设计意图:看录像以增强直观感,看书是让学生自已归纳,并得出决论:是以宪法形式确立起来的。
问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有何区 别?
要求学生快速讨论回答。接着课件打出参考答案。(内容见课件)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问题3: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第4页(共10页)请学生根据《共同纲领》内容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提问请概括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请学生快速阅读并简要归纳课本137页宪法关于全国人民代表职权的规定。设计意图:上述两问是让学生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全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联系和区别,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解决课后自测题。(各问在学生讨论和均投影出参考答案。)
问题4: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实 行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请学生归纳课本138页的第一段和表格内容,结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所掌握资料,分组讨论,各舒己见,概括回答上述问题。(提问后,教师可提示并说明自己的看法:
1、与西方比较:三权分立,两党政治不适合我国;
2、中国仍处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3、选举制度:人民代表普选产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广泛性。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及全国人大的最高权力。)(在讨论中也许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故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如:人大代表有何权利和义务;允许自己推荐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选人吗?在押人员有无选举权?等等。也可教师提出让学生去探究。)
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新情景和有关材使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养正确价值观。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合作学习、探究的能力。
(演示)教师演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构图表。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一图表,并简要加以说明选民与人民代表的选举、监督 负责的关系,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人民就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管理国家,实现当家作主。使学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认识人民与人民代表、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从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问题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有何意义?
请同学朗读138页大字第二段内容。接着投影意义主要内容,以加强对意义 的掌握。
问题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经历了怎样曲折发展历程?你认识到了什么
第一问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归纳课文要点回答。第二问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曲折发展历程,在下节有专门讲述,故此处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决。无需用过多时间,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点,节省了时间。第二问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得出认识:什么时候坚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在什么时候就得到顺利发展。因此,今天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以培养爱国精神。如何进一步完善呢?可请学生进一步讨论,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参与意识。
师:我们的国家实行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由此导入第二方面内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第5页(共10页)历史
2、确立:1954年以宪法形式确立。
3、性质: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4、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6、意义: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严重破坏;:“*”时瘫痪
8、发展:1982年提出成果:“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课堂设问:
问题1: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主党吗?请学生回答。
接着投放出八个民主党派情况的表格。提问学生:前苏联和前东欧各国大多 是一个政党,西方各国大部分实行两党政治或多党制,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本138页至139页内容后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从
1、西方的政党政治不适合中国国情;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础;
3、1949年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共同参加新政协;
4、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等方面提示。(参考答案见课件)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掌握这制度建立过程。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问题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请学生快速回答。
提示:西方的两党政治中,一个是执政党,一个是在野党,两党互相竞争,互相攻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接受领导,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多党团结合作的关系。
设计意图:
1、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一制度的内涵。
接着请学生简要介绍采访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情况。投影1949年新政协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名单;中央重大决策征求民主党派意见;政协会议讨论国家大事和政协提案等资料。
问题3:请学生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设计意图:
1、通过提供的新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参政议政,多党合作的内涵。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
问题4: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什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指导思想是什么?现在坚特发展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
请学生阅读课文快速回答。(参考答案见课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能力。
问题5:请列举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学生结合内容、讨论回答。
教师提示:
1、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一届政协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2、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组
第6页(共10页)织,成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发展。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师演示图表,归纳这一制度确立、曲折、发展历程。边演示边提问,使学生掌握这一制度形成、发展全貌。以落实基础知识。
师:新中国建立初期确立的另一重要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2、确立:以宪法、法律的形式确立
3、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4、新阶段: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
情景营造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投影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要求学生分析歌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是各族平等、统一的国家,各族人民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美妙的旋律、欢快的乐曲、熟悉的歌声,把学生带入浓厚的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中。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同时用学生最熟悉的歌词思考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而导入课文。
课堂设问
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中的前提、原则、目的是什么?
(请学生分析140页第一段回答。)
参考答案: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设计意图:
1、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2、培养分析能力。问题2:为确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先后在哪些法律文本中作了相关规定?
参考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标志着进入新阶段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情况。问题3: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的实施起到了怎样作用?
(投影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材料。提示学生从政治、经济方面归纳分析课文和投影内容。)
参考答案:政治上:实行后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经济上:各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民族自治区日益繁荣与发展。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分析提供的新材料和课本相关内容,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它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进行思想教育。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问题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提示:由于时间关系,此题可作为学生课外作业。
课堂总结
第7页(共10页)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不断提问学生,结合多媒体动态,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形成本节知识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关系。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三项政治制度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国家统一、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共同 繁荣的重要政治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的双边活动,使用权学生掌握整节课内容的结构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知识。
3、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政治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不断提问,让学生不断补充完整。(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教育、国际地际迅速发展和提高来说明。接着可以进一步以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标准说明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制度。)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项政治体制的认识,并进一步培养爱党、爱国情操。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方法。
配套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后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② 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治生活开始沿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程序运行
④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有
① 立法以权、决定权 ②立法权、司法权 ③管理权、任免权 ④任免权、监督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是在第8页(共10页)A.建国初期 B.一届全国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间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5、中国共产党提出同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党派进行建设 B.改造现有的民主党派 C.取得民主党派的支持 D.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 B.政治协商 C.人民代表大会 D.政治协商会议
7、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在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A.政治协商会议 B.多党合作 C.政治协商 D.人民代表大会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团结
10、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材料分析题
11、做课后141页阅读与思考 问答题: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BCCBA;6——10:BDACD 材料分析
11、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制
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来源于群众,从而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路线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了人民民主,又有利于实行正确的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这就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2、(1)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2)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3)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课后活动建议:
对所学三项政治制度,可任选一项,分组进一步搜集和采访本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议政情况和人大、政协职能、民族区域自治情况,思考哪些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整理成文。
第9页(共10页)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多,理论性强。为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学生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相关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课堂中应强干弱枝,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不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切实贯彻学生为主体思想,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
第10页(共10页)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6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教案(岳麓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2010-12-1高一历史学案编写人:陈新慧 张桂萍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重点记忆】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内容?或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新中国成......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