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沈冬霞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现在上什么课吗?数学老师会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扰(课件出示故事)你们知道理发师为什么纳闷?
师:哦,怎么只有3个人呢?你们都不纳闷吗?
生:不纳闷,因为有一个人他既是爸爸也是儿子。
师:他说的真好,用了一个非常好的关联词“既......又......”有同学可能不明白,我们来动手做一做。
二探究集合圈的产生
(一)游戏:抢凳子
两个凳子,2个人,人少了,需要增加人。两个凳子,6个人,人多了,需要减少人
(二)游戏:石头剪刀布
后上来4人通过石头剪刀布,留下一人,淘汰三人。
(三)感知总人数的矛盾,集合圈产生的需要
师:3人参加抢凳子的游戏,4人参加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一共有7人。为什么少了一人?
用呼啦圈演示集合圈产生的过程。
师:红圈表示参加猜拳游戏的,蓝圈表示参加抢凳子游戏的。请参加游戏的人到圈里来站一站。
学生在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人既要在蓝圈又要在红圈,最后发现需要把两个圈重叠一部分。
算一算人数:4+3-1=6人 师:减去的一人是谁?
减去参加两项活动的学生,人数变成5人,理解减去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身上重复的一个身份,还需要留下一个身份代表他。
(四)集合圈的产生
师:如何把数学信息留在黑板上?
画出集合圈,写上文字。在集合圈里贴上名字。算一算人数。两种方法:3+1+2=6人 4+3-1=6人
三、社会小调查
给爸爸找位置 抽烟的爸爸、喝酒的爸爸
师: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的爸爸的应该在哪里? 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更清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数学两环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你们觉得有趣吗?
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一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在游戏活动中渗透集合有关思想,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多样化。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集合思想,理解集合的基本内涵,而不仅仅满足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中设计“抢椅子”和“猜拳”游戏,要求参加猜和抢的游戏的同学各自把名字贴到黑板上,并站到相应的呼啦圈里。于是矛盾冲突出现了,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同学从这个圈里跑到那个圈里,从那个圈里又跑进这个圈里,来返两次后,两个圈都将他套住了,于是“交集”的印象体现了,贴名字的时候学生自然把两个名字重合起来,对“重复几就减几”的方法也应运而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经历知识的产生。
本课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学生积极性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的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量不够,需要练习课来继续巩固和运用。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问题的探究过程,体会图示的形象直观......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
三下《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重复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解......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2011-11-27 19:56:51)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重叠问题教学设计瑞安玉海中心小学叶瑞洁【教材解读】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增设的内容,也是新教材的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