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3-11-04 07:13: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沂水二小

刘俊玉

“数学广角——重复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借助直观图利用集体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其实学生从一年级学习数学开始,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等用一个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但这些只是单独的一个个的集合圈,而本节课所用的集合圈含有重复的部分,学生从没有见过。因此,本节课我没有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呼啦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创造性地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

虽然在课前做了不少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失误,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说得太多,放不开。

在探究环节,首先通过调查班中学生“参加跳绳与踢毽子比赛的各有几人”这一生活实际,通过求一共有多少人?产生矛盾,进而引出借用套呼啦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受集合圈。然后让学生将呼啦圈展示到黑板上,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上,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最后让孩子根据集合图列式计算。但当孩子在呼啦圈中都站好后,我忘记了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站?其他的同学能不能也站到中间这个位置?为什么?让学生借助实物来明确每一部分应各站参加什么活动的同学。从而使下一环节(用图将呼啦圈的位置关系表示出来,贴名字表示自己的位置,并说一说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的教学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教师也讲得太多,重复了。

二、在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与效果。

在探究活动中,其实学生已通过套呼啦圈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子比赛的孩子,因此在“贴名字”这一活动中她很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把名字贴好,但为了强调“重叠”,我故意让这一孩子在图中贴两个名字,结果弄得这个孩子不知所措,贴“错”了位置,教师又絮絮叨叨地讲了半天,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细想来这纯粹是多余,并且也浪费了时间,不合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预设了这一环节,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层次、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效果。

三、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

在列式计算这一环节,我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列式计算,并且还至少用了两种方法。因此,我只想通过展示其中一个孩子的算法来展示验证一下即可。可课前忘记开投影,打不开投影,很着急,只好让学生到台前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并且展示的做法太多、太全,没有必要。细细想来其实只要让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算式,集体纠正一下就行。这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课堂机智与应对能力、考虑不周全,真是惭愧。

第2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我请学生仔细思考老师在选拔5名同学踢毽子和6名同学跳绳时可能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有些同学开始想到了重复选择的现象,从而初步对总人数是11人这个答案产生了初步的怀疑。接下来出示三(1)班的学生名单,让学生观察。从而找出重复的运动员,再问:现在你还肯定是11人吗?学生从当初的毫不犹豫到了犹豫不决。而我此时也没有及时给出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次任务来引出韦恩图,在通过认识韦恩图各部分来计算总人数,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我通过以上过程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再解决问题。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学生在算法时更多的是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还有一些同学用一部分减去重复人数再加另一部分。在这里我采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的方法。特别留意算法很特别的学生,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3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最近的教学心态很不好,一直在懈怠状态,教学的热情一直在低迷中,已经对于很多的事情都麻木了。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个警钟,知道了自己的缺乏,同时发现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不谈整节课的教材主要谈谈上课时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语言方面。

一、太“麻烦”学生了----有效的设疑

现阶段随堂课上惯了,很多时候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都是停留于教授学生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状态,时常有的心态是上课时间来不及了干嘛一定是要学生讲,自己讲解算了,太“麻烦”学生了。忘记了怎样的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学习?纯粹的接受得来的是一些木讷、缺乏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是我所希望的吗?所以在这节课上一直卡在的地方就是怎样引出“为什么要调整表格就是调整表格的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叠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1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新教材数学广角新增加的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是,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第二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根据参加语文、数学活动小组的人数,及两个活动小组都参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本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本

《重叠问题》的设计新颖,我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来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任妮《重叠问题》教学反思。为了便于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本节课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游戏来展开。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有一下特点: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式、文字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的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材上安排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第二环节探讨计算方法,根据参加语文、数学活动小组的人数,及两个活动小组都参加的人数这三个数据计算总人数。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课堂初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重叠问题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叠问题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