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劝学一等奖教案”。
《劝学》教案
徐芳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煣)、知(智)”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掌握古今异义字、词。
5、词类活用。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正确的引导。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荀子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是《劝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体会到这一点,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五)二、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的议论文,全文的总论点:学不可以已;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总论点,体现了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而点出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本文的重点。而这三个不同角度中的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运用,则更好的论证了作者的论点,而抓住并理解这些关键语句和比喻论证的语句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本文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10min)师:(讲述学生很熟悉的写“万”字的故事)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象财主家的儿子那样的可笑行径呢? 明确:(学习)
师:很好,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这样一个途径来避免出现象财主家的儿子那样可笑的行径,这就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那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就意识到了,他不仅意识到了学习重要性,还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都作出了阐述,他就是荀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关于学习重要性文章——《劝学》。
出示题目和作者(板书)
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春申君任命荀子为兰陵令,开始了他一生中短暂的仕途生涯。兰陵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原为鲁地,鲁灭亡后归于楚。荀子在兰陵一边做官,一边著述,同时收徒讲学,进入学术创造的一个高潮。)。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让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进行补充)。
(二)解题(5min)
对“劝学”进行讲解和解释。(《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鼓励、勉励”的意思,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师:现在我们理解了“劝学”的具体意思,那荀子为什么要对人们进行“劝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理解这篇课文。
(三)讲解课文(20—25min)师:同学们认真听录音(示范课文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课文的读音、语调和句读,并结合注释对文章进行整体的了解。(听录音)
师:听完录音之后呢,同学们已经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课文的第一句话)板书。
师:很好,同学们找的很正确。找到文章论点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荀子是如何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翻译第一自然段。
(同学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老师在其翻译完之后,对其的翻译进行评价,并对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更正和讲解,并对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详细讲解。)明确:⑴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⑵青(名词,靛青),取之于(从)蓝,而青(形容词,颜色深)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⑶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糅”,以火烘木,使其弯曲,动词的是动用法,使„弯曲)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⑷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有,同“又”。暴,同“曝”,晒干。)⑸不复挺(直)者
⑹金就(靠近)砺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状语,变直)⑺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⑻特殊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⑼于: 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取之于蓝(从)⑽而:
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⑾者 不复挺者?(„„的原因)⑿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师:在对第一自然段有了理解和掌握之后,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意义)? 明确: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在知道了全文的总论点和学习的重要意义之后,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知明而行无过矣”的?
明确:作者在这以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即设喻(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作者在这一自然段里运用了五个比喻论证,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板书:
五个设喻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的总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课后请同学们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检查学生对于第一自然段的掌握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总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并知道了第一自然段是从学习的意义来对论点加以论述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一下,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老师注意听学生的朗读,如有出入,及时指出和纠正)
在读完这一段之后,同学们先结合注释,对这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的了解。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翻译课文。
(同学在翻译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并在其翻译完之后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对第二自然段进行详细的讲解)明确:⑴注释14--28 ⑵特殊句式: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⑶而: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而见者远(表转折)
⑷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⑸词类活用:非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足也 非能水(名词作动词,游泳)也,而绝江河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⑹古今异义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在对第二自然段的字词了解之后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五个设喻来佐证学习的重要意义即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自然段种,作者在运用设喻的同时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来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板书:
五个设喻
师: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⑴注释1—14 ⑵特殊句式: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⑶古今异义: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黄泉 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例:下饮黄泉。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⑷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⑸焉:
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圣心备焉?(语气词)⑹而:
锲而舍之(表假设)⑺词类活用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实际是八只),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在理解和掌握了第三自然段之后,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来论证全文的总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明确:第一自然段用了五个设喻的论证手法从学习的重要意义的角度来论证文章的总论点。第二自然段爷爷运用了五个设喻和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学习的作用的角度来论证文章的总论点。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十个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设喻的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方法与态度的角度对总论点进行论述。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这就指出了要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坚持和专一,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板书:
(积累如铁杵磨成针和水滴石穿。坚持如龟兔赛跑。)
(四)、课堂总结
在学习完了整篇文章之后,我们知道荀子之所以对人们进行“劝学”是因为学习的重要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并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坚持、专一)。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且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有坚持、不舍和专一,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小练习;
《劝学》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欢迎......
《劝学》 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 教案,希望......
劝学荀子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
《劝学》教案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
劝学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能力目标 分析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情感目标 认识懂得学习对于人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