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陈情表经典教案”。
《陈情表》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知识。
2、能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鉴赏本文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鉴赏作者的陈情技巧,学习作者情理结合、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
2、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二、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2、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3、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三、学习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四、学习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板书课题《陈情表》)
(二)合作探究
1、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1)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2)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3)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四大闵凶: ①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③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④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
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5).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2、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1)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2)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3)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5)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3、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1)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2)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①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②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③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3)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4、研读第四段。
(1)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2)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①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②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③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3).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拓展延伸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请大家列举一些
(四)、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五)、全文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陈情表
身世悲苦,祖孙情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喻之以孝,不矜名节
陈情表李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2.培养利用文章结构......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陕西省镇安中学 张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词语。1.重要实词: 险衅 夺 鲜 祚 吊 婴 察 除 听2.常见虚词: 以 见3.通假字:闵 零丁......
陈情表教学目标 :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1 [第一种]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 骈散结合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