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公开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乡愁公开课优秀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 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
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
1、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音。忧郁深沉。稍慢且舒缓。“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2、教师指导,指名逐段朗读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四、分析诗歌,理解主题,感受诗人感情。
1、思考:
1)本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抒写自己的乡愁?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五、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1、意象美: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托物抒情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2、形式美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3、语言美 质朴的语言美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衬出乡愁的厚重。
4、主题的深刻
六、知识拓展:
1、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2、从学过的诗歌找出中体会抒写乡愁的意象。
七、小结
诗歌多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时也总是把感情寄托于某个特定的事物,或借景抒情,或托物抒情。诗歌的美就是在这里,品味诗歌这也是关键。离开人、物就成为空洞的无病呻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背诵、默写本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时间 原因 意象 感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乡愁洋里中学余秀容2011、12.6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诗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完美的形式;2.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思乡深情,......
乡愁公开课教案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下面是乡愁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教学目的:1、 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2、 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
《乡愁》公开课教案安徽省桐城市 南演初中 杨志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乡愁》公开课教案《乡愁》这首诗能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挚爱,那么我们更应该挚爱祖国,即使身在他乡也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下面是《乡愁》公开课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一......
乡愁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