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沁园春长沙教案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字词
2、作者作品介绍、背景知识
3、理解熟背全词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领会本诗,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
2、分析研读,准确把握诗意
3、合作探讨,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学会诗歌鉴赏的角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毛泽东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志
2、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的学习和革命生活,鼓
励学生脚踏实地、把握青春。
3、引导学生把握青春的真谛,抓住光阴,有所作为。
二、教学重难点:
1、领会本诗,理清思路,准确把握诗意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志气,引起共鸣,把握青春。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全诗,解决字词义
2、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二)、导入:
1、我们先来看两首诗:PPT:《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10年。《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09年。这两首诗均出自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之手,我想聪明的大家应该都猜出那个他了吧,对,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这两首诗写于他背井离乡,外出实现心中梦想之际,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他的一首词《沁园春 雪》,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北国风光···。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傲视群雄的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
在这里,“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什么叫词牌呢?PPT: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一个词牌,都有它固定的格式,按着这个格式来填,就是填词,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不发生任何关系,比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所以,通常在词牌下面会有一个词题,这里,长沙就是词题。常见的词牌名还有哪些:比如说: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词根据长短可以分为: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我们这首《沁园春 长沙》就属于长调。
词根据风格还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了解了词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看一看它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PPT:介绍毛泽东: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介绍背景知识,我们来看几个资料:
1、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因在湖南从事农运,为军阀赵恒剔所搜捕,于是间道长沙前往广东。在一派深浓的秋意中,独自一人重游湘江橘子洲。目睹眼前秋景,遥想国事纷纭,清寒肃杀中,刚过而立的毛泽东难免怅然,感从中来,于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
2、此时的中国,国父孙中山溘然病逝北京,以五卅为契机的工农运动正风起云涌,国共虽已统一,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特别是词人自己,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
3、而在党内,1925年1 月11日至22日, 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作的一些“自注”中,曾有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怆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乱世,各路势力风起云涌,都希望于乱世中分一瓢羹。而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蓬勃发展,初具规模,但遭到军阀势力的残酷镇压,毛泽东于逃亡中路过橘子洲,写下了这一首名篇。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两个问题:PPT:
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上阕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重在抒情,情中见景。诗歌的创作思路:诗人来到橘子洲头,看到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不禁怅惘发问,又回忆起往昔风华正茂时的岁月,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了解了诗歌的整体思路后,我们首先来品一品上阕,首先诗人是怎么交代他的行踪的?我们来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谁独立?地点在哪里?诗人在做什么?诗歌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要有跳跃性,有时候还有语序的倒装和成分省略现象,那么,请同学们按现代语序重新整合一下这三句,把它变成正常的语序?明确: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寒”字交代了时间是在深秋,“橘子洲头”交代了地点在湘北,既扣题中“长沙”,又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做了铺垫。那么,通常倒装的目的在于什么?明确:强调,在这里,诗人倒装是为了强调一个“独”字,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些诗句也有“独”这个字的?明确: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同学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可以与其他的独字进行对比,来谈谈你对这个字的体会,可以小组讨论。
独:明确:特别是着“独立”一词,一者可以见出诗人无畏风寒,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的形象;“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看这个领字,一共引领了几句,到哪里为止?明确:七句。这七句话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七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红、染:明确:万山红遍,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尽染,层—林之密,尽—染之透,这两句作者的视觉是远眺,描写的是动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别具匠心着一“染”字,点明相思离人泪如雨下,竟然染红了秋霜枫林,染红了黎明拂晓,如此夸张和拟人,可谓想象奇特,情趣盎然。而毛词“层林尽染”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灿烂图景,“染”字富于动态,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大自然浓墨重彩,大笔挥洒,给我们留下了火红灿烂,辉煌耀眼的巨幅杰作。
漫江碧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百舸争流,百—船之多,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这两句作者的视觉角度是近观,描写的是动景;
击:鹰击长空,是仰视,翔:鱼翔浅底,是俯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王勃《滕王阁序》也有名句“落霞与孤鹬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蓝天映着碧水,碧水照着蓝天,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天一色共空明的优美景致,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用“翔”而不用“游”,反常而不趋俗的原因。
竞: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总),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是什么意思?明确:怅,原来是失意的意思,在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确:作者看到自然界万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着,可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并不自由,还受着压迫。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下阕。
我们一起读一下下阕,看看诗人都回忆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了曾经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阕的一二句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承接过渡的作用。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作者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所谓想其人,忆其事,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正好,翻译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翻译为“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8年,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激扬:激浊扬清,翻译为“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万户侯: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短短七句话却高度浓缩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来一起感受一下。
《沁园春•长沙》下片集中笔墨形象地描绘了革命青年的群像:“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下片则精当传神地评点了历代天子帝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两首词描写的人物群像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对他们各是怎样的态度?注意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明确:惜。《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在毛泽东看来,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明确:恰恰正是这里的“同学少年”。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明确: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总结:真正的“风流人物”,能够“主宰沉浮”的人物是那些能文能武,敢作敢为的革命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忧虑人民疾苦,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人先,一往无前,天不不降大任于是人也,更与何人?毛泽东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对他和他的战友们进行了热烈地歌颂,形象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水击三千里”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同学们思考一下,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设问,夸张。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人们的联想,激情似火地赞扬革命青年的迎战风浪,勇往直前,勇当时代弄朝儿的英雄风范。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战风斗浪,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他们更是历史长河风尖浪口的弄潮儿,那份勇者无畏,强者无敌的风范让人想到了毛泽东的词“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总结: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毛泽东选用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湘江秋景图,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下,却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那一代人用他们的精神和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也证明了他们的风采,那么,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是否也有所启示和触动呢?自由讨论:青春的真谛是什么?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导入新课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概念,懂得“象由心生”,培养学生借助“意 象”赏析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
沁园春·长沙(详案)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能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2、通过赏析景和人的形象来体会词人的情感。(重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能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词。2、通过赏......
沁园春 长沙 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
《沁园春.长沙》 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