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骑桶者教学设计完整版”。
骑桶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早晨,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觉得这现实吗?欧洲有一位作家就把它写成了名著,这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PPT呈现: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卡夫卡《变形记》
由人异化为虫是一个不合常理不合现实的荒诞的情节,这其实就是——虚构。
虚构是小说家编织的谎言,与事实相反,它是超现实的想象,但它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表现的是心灵的真实。因此,虚构意义就是编织真实的谎言,追求心灵的真实。
今天我们学习《骑桶者》这篇小说,体验作品在虚构荒诞的外表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心灵真实。
二、整体把握 探究一:“我”为什么要去赊煤? 明确:(1)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了寒气,灌得满屋冰凉。(2)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探究二:赊煤为什么失败了?
思考: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讨论法)
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但是拒绝了。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探究三:“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方式赊煤?而不是拎着桶走着去赊煤? 提示:
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
(1)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创作意旨是什么?
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2)如果是以骑桶飞的方式去赊煤,创作意旨是什么?
明确:A、骑桶飞去没有借到煤创作意旨就很丰富。如果是老板娘听到了,不愿借,那么小说主旨就是谴责人的自私和冷漠;
(串:“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B、如果是老板娘没有听到,那么没有借到煤的原因就在于我自己了——我自己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因此,贫穷 使“我”变得畏缩自卑了。这些导致我没有能和老板和老板娘好好沟通,才导致借煤失败,小说主旨就变成了抨击人与人的隔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
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
创作意图的角度:
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
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骑桶者的角度: 自尊心强,畏惧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思考。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孕妇与牛》小说阅读练习。
骑桶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和骑桶者的形象意义,领悟小说的内涵。
2、通过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教学重难点】
分析骑桶者的形象,探究荒诞虚构背后的真实。
一、前节课内容回顾
二、虚构分析
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
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三、内容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的情节?
明确:情节是虚构荒诞的,但是虚构背后“我”的内心世界是真实的,艺术虚构表现心灵的真实,凸显人物形象和心理,揭示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许多作品都借助艺术的虚构来表现人物的这种生存困境。
骑桶者的生存困境不也是《城堡》中土地测量员K的困境吗?
K离乡背井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庄,在茫茫雪海中,作出生存的斗争。他一心想进入城堡,但他始终进不了城堡,明明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对k而言,目标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
四、深化体悟
1、领会作者困境
卡夫卡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人物的困境呢?在这些人物身上其实也有着作者的影子。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卡夫卡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对卡夫卡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曾作了精彩的总结: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 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 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卡夫卡有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
他是一个没有归宿感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卡夫卡在家庭中感到孤独,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总有一种被隔离的感觉。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加剧。来自社会的各种压迫、剥削、歧视、欺凌、欺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相互残杀,特别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痛苦。
陷入痛苦的他并没有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他一生怀抱悲悯情怀寻找归宿、寻找精神家园,只不过至死未能找到。
2、体悟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虽然离我们很远了,但是他是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焦点。作家奥登对卡夫卡的生存困境有过这样的评述: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旅美英籍作家奥登
现代人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困境呢?差不多和卡夫卡同一时期的爱因斯坦有着这样的体悟:
在战争时代,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多数是一天到晚地厌倦地工作着,他们无法享受劳动的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可怜的一点点收入。——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应该能引起我们的共鸣,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下,生活的乐趣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了,理想难以得到实现。这应该是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骑桶者,面临和他一样的生存困境。我们面对困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呢!我想困境既然是普遍的,我们还是应该积极面对,而不该绝望!
五、作业布置
完成《董师傅游湖》小说阅读练习。
《骑桶者》教案2013-1-16一、导入新课:博尔赫斯借助“想象和虚构”为我们描绘了一本神奇的“沙之书”,表现了人们在“无限而又神秘的事物”面前的无所适从。今天,我们来学习另......
《骑桶者》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卡夫卡及其代表作品和艺术特点。2、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关系。3、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骑桶者》教案执教者:【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造成悲剧的环境因素,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真实的有机结合,理解虚构对小说主题......
《骑桶者》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 。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 。 教学重点 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 .。2、骑桶者的形象 。 教学过程......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1、老板娘到底有没有看到骑桶者2、骑桶者的形象课前准备1、阅读《学海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