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医各家学说教案”。
一、复习回顾
师:上一课我们开始正式学习《生活与哲学》,我们在进“门”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两个问题,第一,哲学是怎么产生的?第二,哲学有何用?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吧。
生:第一个问题,哲学是人类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师:还有补充么?
生: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师:请注意,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哲学的产生有两个条件,首先离不开实践活动,人在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次,是人能够去追问和思考,能够想问题,这就很了不起,人类开始思考问题,哲学就萌芽了。
师:那么哲学有什么用呢?
生: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师:是吗?对这个问题,教材的回答是可以值得商量的。教材第六页的最后一段话强调的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好得生活”?哲学能不能使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些仍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在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荐一本周国平先生的书(PPT1)——《无用之学》。周国平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中最没有实用价值的一门学科。那么,哲学与生活竟然毫无关系吗?我的回答是: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是大用”,这是周国平的体会,在座各位不理解,不明白,没有关系,以后会慢慢地体会到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三个问题——“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PPT2呈现课题)。
二、教学过程
师: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众说纷纭,各有道理。这是老师找到的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供大家参考。PPT3:众说纷纭的“哲学”
(1)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2)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3)十八世纪德国浪漫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所下的定义是: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4)冯友兰在《新理学》中给出的哲学定义:“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底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哲学之有靠人之思与辩.”其中的所谓“纯思”就是“逻辑分析”或“形式底释义。”
师:这几位的说法中,老师最喜欢诺瓦利斯的这句话,“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这是人类永恒的病,叫做“乡愁”,人在精神上永远处在这样的“追寻”和“拷问”之中,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哲学之旅的过程。
回到我们教材中来,教材解释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世界观?世界观的怎么产生的? 大家先阅读一下教材的前两段话。PPT4:哲学始于人与世界的相遇
师:哲学开始于人与世界的相遇。这种相遇产生了两个方向的结果,一方面是“观世界”,人总是无法回避他所面对的世界,“世界”这个词语,出自于佛教的《楞严经》,“世”为时间(一维),“界”为空间(三维)。时间构成了生命的长度,空间拓展了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活动于不同的空间,看见各种现象,接触各种事物,这个过程,就是“观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有情生命,我们在“耳闻目睹”,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手指所 3 触,必然引发内心的感想、感念,久而久之,就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某种观念、认识、看法,这个过程就是形成“世界观“的过程。我们每个人在“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世界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以及自己生活的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熟悉一个成语,“坐井观天”,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PPT5:成语典故—坐井观天
子独不闻夫埳(xià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庄子.秋水》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韩愈《原道》
师: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则成语的寓意。生:坐在井底的青蛙,看见的世界非常小,非常狭隘。师:再进一步思考,青蛙仅仅是看见“天”很小么? 生:……
师:坐井观天的“观”可以怎么解释?是不是既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解释?
生:做动词解释,是“观察”,“观看”。师:那么做名词解释呢? 生:可以是“观念”。
师:还可以是“世界观”。我们看教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注意,是“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的世界观,何况人呢,当然这则成语故事说的是青蛙,指的是我们人类。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接触不同的事物,逐渐形成不同的世界观(视域、眼界、心态…)。就像一个人习惯于用“显微镜”一样,他总是把面前的事物看的很小,再大的事物也会被他缩小了,讲得通俗一点,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形成了某种世界观,他就习惯于用这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了。关于对“坐井观天”这则成语的思考,大家可以再去读一读张老师写的一篇博客文章,题为《谁是“坐井观天”者?》师: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我们倒过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有了世界观就一定就是哲学了呢? 生:不是的。
师:请注意,哲学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既然是学说,就是一种系统化的、成体系的理论。什么样的人能够把自己的世界观整合成为一种理论体系呢?哲学家。“你我皆凡人”,没有这个本事。我们平凡人,其实也是有世界观的,只不过,我们的世界观常常是不曾意识到的,今天大家听了张老师的话,可能会大吃一惊,然后大喜,“我也有世界观了”。不过,不要过于高兴,我们把平凡人的世界观和哲学家的世界观比较一下,就比出差距来了。我们要正视差距。PPT6:比较两类不同的世界观
生:学生阅读并自主完成。
师:为了让大家能够充分体会到哲学家的世界观确实和我们不一样,我再给大家推荐一篇好文章,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这篇名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PPT7:我为什么而活着?What I Have Lived For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师:这篇好文章,本来收录于各位手边的《高中语文(必修五)》,P99。可惜啊,现在新版的语文教材竟然把这样一篇好文章删了,我手边的教材是2008年的版本,你们手边的是2014年的版本,我对照过了。这个编者太不负责任了。但是,我要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师:再回到我们的话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不仅如此,哲学还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这一段文字。为什么这样说? PPT7: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师:人与世界的相遇,我们刚才已经分析了第一个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观世界”和“世界观”。“相遇”这词,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相视、相识、相知,这就是认识世界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就是人怎么适应的问题,我们怎么适应这个世界,是我们去改变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被世界改变,这就需要考虑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选择一个拿手的“器”,这个层次是方法论的考虑。可以说,我们怎么认识世界,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是怎么样的,就决定了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处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用教材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在坐的各位,你们有这样的体会么?
师生:各举例(略)。
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各位想想,这个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日常打交道的对象,是一个一个具体领域中的具体事物,我们获得的认识或者知识,也是从一个一个具体事物开始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学科也是一门一门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作为“根本观点和看法”的世界观和这些具体的知识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从哲学作为世界观的产生过程来看,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专门性的知识逐渐概括、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用教材的话来说就是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
师:先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理解一下这几段话的意思。思考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从具体的“器”中概括出“道”,从具体的经验领域中抽象出最高本体,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式?
生: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
PPT8: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的过程
师:我们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由不同的领域形成了不同的知识,主要有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这个分类是不是科学我们先不管它。这些具体的知识还不是哲学,从具体的知识变成哲学,需要经过两个环节,一个是概括,一个是升华。看教材的这一段话,“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请大家想一想,这个“概括”和“升华”有什么不同?生:不太好比较。“概括”是不是提炼?
师:那么对各种具体知识进行概括,得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还是知识么?
生:应该是的吧。
师:那么升华?升华应该是提升了一个级别吧?比如,本来是海水,一提炼就变成盐了;本来是矿石,一提炼,就变成钢铁了。这个可能要比概括高一个层次了。
这样说吧,关于知识,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一类是怎么办的知识,用术语来说,前者叫做陈述性知识,后者叫做程序性知识。我们对所有的知识进行抽象概括之后,基本上还是这样的两类,这是我在PPT上列出的“知识”和“方法”。
还有一种情况,很重要,就是我在概括自己以前的经验和知识的时候,或者在概括别人的经验和知识的时候,突然间会产生疑问,这个东西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的,现在好像不对了?这种情况有没有?有的吧。很好,这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的东西,我们用一个专有的术语来界定,就是“反思”,就是哲学作为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深化的一个东西,包含了各种具体知识所没有的一个新的内容,这叫做“反思精神”或者“反思意识”,用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密涅瓦河畔的猫头鹰在黄昏的时候起飞了。”所以,各位同学,哲学不是叫你随便相信的,而是叫你不要轻信的,一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思想,都必须要经过我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经受,这种精神,就是极其宝贵的反思精神。PPT9:何为“反思”?
哲学是“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对知识的“概括”仍是知识,而对知识的“升华”则必须要“反思”。哲学的反思包括两个基本的维度:
对以往全部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反思:怀疑和批评 对自己生活经验和人生选择的反思:内省和觉悟
师:想一想,苏格拉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没有经过审视和内省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
请问各位,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否有过片刻的审视和反省?还是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
三、教学拓展
师:最后,老师布置给大家一个任务,PPT10:说一说我的“幸福观”?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却失去了简单的快乐和平凡的幸福?生命如无根的浮萍,日陷空虚和迷茫之中?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伊壁鸠鲁把快乐视为人生最高价值,他的哲学因此被冠以享乐主义的名称,其实他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快乐源于人的精神,“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请用几句话概括你对于人生幸福的看法。(1)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的是幸福的?(2)你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人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 识记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增强主动运......
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zyq84”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篇1: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政治教案,欢迎......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世界观的学说课件,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