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3-28 07:12: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

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观》是本很有意思的科学哲学史书籍,系统地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量子理论的科学哲学史发展过程,对于研究方法论和思维方法的读者很有帮助,笔者读后感受如下。

一、“世界观”的“不可靠”

世界观有两层含义,主要体现在“观”字上,第一层是观测,第二层才是观念,也即,对世界的“观念”来自于对世界的“观测”。

亚里士多德世界观是该书中第一个比较完善的世界观体系,尽管目前看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正确的“观念”了,但是,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700年,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它与前人对世界的“观测”没有太大的不一致,或者说没有很直接的足以推翻他的证据,加之与“神”性的良好适配,在宗教界也很吃得开,因为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目的论”的世界观,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都是有属性有目的的,所以“神”是自然而完美的存在。

但是人们的观测能力在充分发展,从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肉眼观察第一人”的第谷到打破了正圆和匀速运动统治地位的开普勒,以及玩上了望远镜的伽利略,人们逐渐具备了改变亚里士多德体系的能力,这一任务由牛顿最终完成。牛顿的《原理》奠定了新的世界观体系,一个机械论的世界,这里的一切不再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有目的有意义的世界,而是一个由力的作用推拉扯拽的冰冷世界。尽管牛顿本人不是无神论者,而且还是神秘主义者,但是他的世界观体系的发展却没有给“神”留下一个合适的位置。

如果说牛顿的世界观体系有些“无趣”,那可能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会更“没意思”。牛顿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不变的',世界一块大钟表,但是,有些问题牛顿解决不了,比如超距问题,天体距离如此遥远,万有引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逻辑与观测之间有差距,所以,对新世界观的潜在需求又出现了,这次由爱因斯坦解决。他的世界观就是相对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都是基于光速不变这一假设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观测”。

爱因斯坦的理论把大家好不容易接受的一些东西又都换了新“观念”,比如,行星的椭圆轨道不是恒星和行星的互相吸引造成的,而是恒星扭曲了周围的空间,行星在扭曲的空间中运行,超距问题大概就是这么解决的。所以,行星并没有做椭圆运动,是在做直线运动,表现出椭圆轨道是因为空间是弯的,就像你在体育场跑步,弯道跑和直线跑的区别是因为跑道是弯的,而你都是在向前跑。

一切都是相对的、可变的,这个观念在生物学的发展中也体现出来了,这就是达尔文的演化论,通过详实的数据证明了生物的发展和新物种的进化,从家养的杂交演化到自然界的演化,当人们的观测能力深入到微观世界后,观测又推动了观念的变化,量子理论就是这样,像“薛定谔的猫”这种又死又活的叠加态甚至让人们产生了“平行宇宙”的多世界观念。

每次新的世界观诞生都会使原有的世界观出现一定的“失效”,但不妨碍人们继续运用原有的世界观解决一些问题,这里边的奥妙就是“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别。简单来讲,“工具主义”就是只管工具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管是不是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但是“现实主义”的要求高一些,不仅解决问题,还得跟现实世界一致。听起来有些拗口,举例子的话,就像爱因斯坦体系和牛顿体系的关系,爱因斯坦体系诞生后,牛顿体系很多观点算是错误的了,但是不妨碍人们用牛顿体系的原理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对待事物的态度,没有对错和褒贬的意思。这方面也可以参考教会对哥白尼体系的态度,通常人们以为教会严重封杀“日心说”,但实际上很长时间里,教会不反对以工具态度对待哥白尼体系,包括在大学中教授该体系,因为哥白尼体系做出的天文表很准确,也就是说,教会认为哥白尼体系有用。

本节小标题上说的“不可靠”,实际上指的是“常识”的不可靠,这些常识通常来自于观测,而观测是会有变化的,“道可道,非常道”。就好比“日心说”这件事,古人觉得“地心说”很自然,因为站在地球上看,太阳围着地球转“没毛病”;如果你站在太阳上看,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没毛病”。教会不乏精英级天文学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会没放弃“地心说”不仅是宗教问题,而是对当时的各个世界观体系或者说天文系统而言,稍加改动,“日心说”和“地心说”模型都可以互相转换。即便是在今天,大家都相信“日心说”了,也还没有一张照片足以直接证明地球是围着太阳的转的。

这就是基于世界“观测”的世界“观念”的“不可靠”。

二、推想一下企业架构的世界观

架构也算是一种世界观,想想架构的定义,架构关注的是事物内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设计和演进的原则。所以这里包括了对设计对象的“观测”和指导设计的“观念”。

上一小节的感慨中,提到了目的论与机械论、工具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对描述世界观的属性,笔者接触这个尚浅,从个人对该书的理解看,目的论强调世界有基本物质构成,而基本物质有天然属性,有“目的”,世界可谓是个有机构成体;机械论则偏静态视角,事物没有什么天然的目的,只是纯粹机械地组合在一起,互相之间有某种作用;工具主义注重理论对预测能力,也即工具属性,虽然听起来有些别扭,但是工具主义只管算的对不对,不断世界是不是这样,比如从托勒密体系开始就存在了很久的“本轮”概念,这与经常说的技术是工具、技术人员是工具人不太一样,没有褒贬含义,而是对理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种态度;现实主义就是不仅要求理论预测的准,还要跟现实一致,不应该有不合理的假设,就像“本轮”这种。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其实并不是在每一个理论上都严格区分的,因为人们的态度经常是“既要...也要...”,在一个方向上发展多了就会转而追求另一个,工具主义与现实主义就像上下起伏的“浪”。

那么作为架构的一种,企业架构理论算什么呢?作为目的论大家应该会比较认可,因为架构设计本身就是有目的的,企业架构中,我们也认为每一个元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其目的和使命,企业是一个整体,我们是“上帝”,在有意识地安排企业的演进。

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中偏重哪一个呢?笔者认为多数想法应该是偏向现实主义,我们注重落地,注重实现,也注重对现状或目标态的准确复现。说企业架构是“目的论加现实主义”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反观世界观的发展历程,似乎也有些问题,因为“目的论加现实主义”比较“主观”,世界观的总体发展更朝向“机械论加现实主义”,比较“客观”。

越成熟的体系越“客观”,也许这正是企业架构理论的不成熟之处,我们过于想“主动”地解决问题和“塑造”世界,而缺少对“观测”结果的有效积累,每次设计都是“观测”结果,但是对“观测”结果的有效重复利用或者基于“观测”结果的持续改进却不够,尤其是跨企业的应用,也许软件太容易推倒重来了。

现有多数架构理论都还是“目的论加现实主义”,而标准化构件思想算是有一定的“机械论”特征,但是也不完全,因为就实现过程而言,还是太过“主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让架构理论更加客观,逐步实现偏重机械论并处于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统一态”的架构理论。

企业架构很难完全机械论,但是逐渐提升对构件设计的机械论视角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额外设计,对标准化构件采取“工具主义”态度,对少数有必要进行差异化设计的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这个不仅仅是底层的开源工具,也包括对SAAS层级的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

这个世界的“目的论”部分往往是由大量的“机械论”部分支持的,“机械论”的成分越少,“目的论”的部分就越不可靠,这就回到了世界观的不可靠上,“观测”越不客观,“观念”就越不可靠。

第2篇:微观世界观读后感

微观世界观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微观世界观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微观世界观读后感1

或许你没留意,或许你没发现,在我们的世界中,还存在着一个小人国,它们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天之骄子昆虫。统治石炭纪的昆虫,被放大了几千倍:90厘米大小的蜻蜓,振翅声响直冲天。公共汽车大小的巨型马陆千足虫,一种蜈蚣,经过森林草折树倒。人头大小的蜘蛛,捕捉猫一样大小的猎物现在,这些巨人早已不存在了。但是,还留下了一批小人,全身长刺的毛虫,力大无穷的独角仙,还有那些平时不起眼的蚂蚁《微观世界》中的主角,当然是恶浑浑的毛虫啦。最震撼人心的,还是要算大旱时期,一大堆一大堆的松毛虫排在一起,进行大迁徙。一列列松毛虫排成一路纵队向前进发,就像一条浑身长长刺的大蛇一样,身子一拱一拱的,就想沙漠中的沙丘在移动。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这边一队松毛虫正向前爬着,忽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又有一队松毛虫慢腾腾地从侧面爬了过来,并且它们抢先一步,夺下了前进的道路。另一队只好等待着,看似傻傻的样子,却在不经意见瞅准机会,乘着对方一个空当,迅速地插队跟了上去。

镜头跳过,我们来到了小湖泊,水蝇演员闪亮登场。这个轻功高手正坐在水面上悠闲地抹着水珠。这是,一只倒霉的食蝇从空中咕噜咕噜地掉了下来,被水蝇发现了。水蝇弓起背,蛇一样的眼睛闪着一丝冷漠,修长的四肢绷紧了,随时准备出击。突然,水蝇恶虎群狼一样扑向实蝇,并用修长的四肢按住实蝇,不让它垂死前猛烈的挣扎,之后,它不紧不慢的把吸食器插入食蝇体内,不一会儿,实蝇就不在动弹。食蝇壮烈的牺牲,水蝇漠不关心,只是不紧不漫地享用起丰盛的大餐。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早在一旁窥视的绿蝾螈冲出来,大开杀戒,无奈这只水蝇一下子从捕猎者变成猎物,一下子就葬身虎口。这下可惊动了旁边的水蝇,水蝇大军迈开长长的步子,没命地四散而开,不愧为轻功高手,不一会儿水面上便没了踪影。其它还有水老虎水蜘蛛,小型恶魔行军蚁,它们都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的绝技,更有能为保护家园而付出生命的黄蜂。

微观的世界真是奇妙,因此我们要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观察,才能不断发现自然界的奥秘,探索更多未知的东西。

微观世界观读后感2

《微观世界》讲的就是那些小昆虫,生活中我们人类不太不太低头去注意到的小动物们的世界。影片开头却不是小的世界,人们看到的是犹如一枚摇曳在天际的蒲公英籽的视角,法语童声班合唱清澈圣洁,伴随人们穿行云端。字幕过去,镜头突降,拨开云雾是生意盎然的原始草原,再快,再快,嗖忽间我们的世界降临地面,抬头再看时,原本高亢辽远的天空已经被草茎四分五裂,童声嘎然而止我们终于来到了微观世界。

接着是迅速切换的短镜头,半静态的,对象是各个小世界的臣民,透明的,辛劳的,给人最为生意盎然的一瞥。镜头再次拉开,如同故意吊观众胃口似的,男子的短暂独白事实上这部影片我没听懂一句台词或是歌词只是过场,无关紧要,让人在小景深、虚影像间找寻刚才丰满的镜头、小世界的存在。实际上,镜头再次降低到草间,雨后初霁的勃发的草地,透射着阳光反射着草茎的串串水珠,音符般排列,被刻意快放了蒸干的'过程,不过沉浸在其中的人们的眼球定是毫无察觉,模拟水珠的背景乐太轻佻愉快,初出地穴的蚂蚁太慵懒贪婪小世界果然无处不在。导演惯用的手段,一是在每一组镜头切换的时候都拍摄一组远景,缓慢的旋转镜头,从远处的山水扫过,搜寻的意思,看了几遍就知道,他这种貌似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行为,最终导致的还不是落在脚下的觉察,绕是有趣。

本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你的面前,昆虫、草叶、水滴无不纤毫毕现。竟成为壮丽的奇观。本片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这是黎明时分,在地球的.某一处隐藏着星球般巨大的世界。茂草变成了森林。小石头变像高山。小水滴形同汪洋大海。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流逝。一小时就像过了一天,一天像过了一季,一季像过了一生。想要探究这个世界。我们须先保持静默。倾听和观赏这奇迹。

《微观世界》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上的意义,还有更多的是教育意义。它敦促人们:在不断变换的社会环境下,永远不要迷失了最初的美好,而要保持一颗质朴纯净向上的心。

第3篇:《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

《互联网世界观》读后感

——四川直属部作物组 黄显波

这是一本从物理的世界应用到互联网世界的书,以第谷、开普勒开篇,从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师所发现的定律来窥探互联网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产生重要影响。每一章节的前面一部分要么讲物理世界的事,要么讲哲学世界的事,对于一个理科生的我,算是帮我温习了曾经的物理,可关于哲学的部分,我就犹如听天书般不懂。然而作者李善友的高明之处就是将物理世界与互联网世界联系起来,从中找到重要启示并指导我们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扬帆起航。

所谓学以致用,就是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此书也不例外。2015年是农业互联网的元年,各大厂家都在寻找农村电商的入口,而诺普信更是在“互联网+农业”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作为诺普信的一份子,那必然要了解互联网的大势所趋,还要将互联网的思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科学界的巨人,他的世界观必定与常人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的,我带着满腔好奇心阅读了这篇文章。

只看了第一段,我便想起这篇文章曾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再次细读,还是发现所获匪浅。爱因斯坦说,人是为别人而活的,也许就是吧,我们每个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受到亲人的教导,努力成为他们期望中的那种人,我们总是在乎他人对我们的评价,看法,成为不为他人所厌恶的人。而他之后的一句话:“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却反映出这位巨人对于全人类所怀有的一种高尚和弥足珍贵的责任和使命感,生命不应该只是贪婪的获取,还应回馈以同样多的东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世界观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世界观读后感1

读了文章,我首先十分敬佩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说,人是为他人而生存,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依靠。比如,中国有5亿非农村户口的人,但他们却需要8亿农民为他们耕地、种粮食,并且还得做成更好的面包、薯片、巧克力,也做成了不同的服装:羽绒服、外套、T—恤衫,然后给那5亿非农村户口的人吃饱、穿好。

爱因斯坦说,安逸和享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是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应该是精神上的一种触动。就如你十分的有钱,并且住在一个别墅里,一直在享受着物质上的奢侈生活,可你自己却没有感觉到。其实你一生中最大的痛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观读后感-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