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并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读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大自然,并益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今天学习的“自然之道”将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作者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自然之道”的。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读准字音。
幼龟
沙滩
侦察
嘲鸫
企图
啄食
愚不可及
返回
无遮无拦
海鸥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来。贯,连接,连续。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而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指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做了坏事。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发在什么地点?
课文写了我们好心救幼龟的事。发生在太平洋加拉巴哥岛。
2、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作重写了些什么?结果是什么?
事情的发生是由我们看到一只幼龟被嘲鸫啄食,我们要求向导救那只幼龟。作重写了成群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过程。结果我们明白了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怎样给课文分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事情开始,看幼龟离巢入海。第二部分:探险的幼龟遇危险,向导救援。第三部分:群龟鱼贯而出,被啄食,我们极力拯救。第四部分:我们后悔。明白了要遵循“自然之道”。
四、练习巩固。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遵守自然规律,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2、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生字,并组词。
二、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自身的规律)
2、课文中讲了“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我们”发现幼龟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头时,不顾向导劝阴,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在海,结果巢里的幼龟鱼贯而出,被食肉鸟池成美餐。)
3、从这件事中,我们认识到什么?
(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复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要抓住文章的起因、发展、结果线索,以每个部分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段来复述。关键是把事情的经过说明白,说的有条理。
2、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因此,概括也应该交待清楚发展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这六个要素想清楚,再连起来叙述顺畅。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和同伴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时,因不听向导的劝阻而害了幼龟的事。教育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四、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明白了办事要遵循自然法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第四条、第六条、第十条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之道的尊重。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老蚌生珠动物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中,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奖励。
第六条 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五、积累
抄写课文中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运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练习。
1、拼音写词语。
yòu()龟
zhēn()察
pì()图
cháo()笑zhuó()破
沙tān()
愚chǔn()
海ōu()
2、补充词语。
响()云宵
无遮无()
()不可及
气喘()()见死不()
争先()后
()无其事
鱼()而出
3、选词填空。观察
侦察
观看
(1)()了这场演出,大家都说大型眼界。(2)我一直在()蜘蛛捉虫的现象。(3)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敌情地呀!企图
妄图
希望
(4)敌人()把战士们一网打尽。(5)妈妈()我多学点本领。(6)嘲鸫()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
4、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1)理解词语。若无其事—— 颓丧——
(2)找出反义词。紧张—— 冷淡——
(3)概括两自然段的段意,说说两自然段的关系。转折关系。
(4)说说你对向导“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的理解。
板书:
9、自然之道
我们——焦急
向导——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不遵循自然之道,好心会办坏事。
教学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3、培养学生懂得自觉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4、渗透法制教育内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教学重难点:
了角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保护自然的启示。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懂课文,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后来黄河变了。它是怎样变化的呢?让我们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祸河
乃至
淮河流域
媲美
繁衍生息
叫苦不迭
侵蚀
有限
开垦
土壤
一亩
频繁
关键
经营
不折不扣
2、思考探研
(1)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家的治理方案是什么?(2)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3、总结归纳。板书:
黄河的变化:凶猛暴烈、经常决口、改道——祸河黄河变化原因:自然因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土质松散、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无限开垦、森林毁灭、草原破坏、植被破坏。科学家治理方案——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恢复植被;合理规划;修筑水利。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感想。
四、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说说面对黄河的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科学治理方法?(回顾课文内容)
2、你还知道我国对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治理方的哪些举措?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日前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中国将再治理沙化土地2000万公顷,到2020年将治理一半沙化土地。
《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加大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全面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积极预防土地沙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其中2011年-2015年和2016年-2020年两个阶段各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000万公顷。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
《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是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明确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范围,确定封禁保护的主要建设内容为封禁设施建设、监管能力建设和妥善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二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确定造林营林、沙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源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流动半流动沙地固定、沙区生态移民和小城镇建设及沙区农村新能源建设为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三是发展特色沙产业,明确了发展沙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区域;四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出了加强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三、练习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见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反思:
11、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为我们人类的老师,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自然界的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发明呢?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蝙蝠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苍蝇 铃铛 揭示 障碍 荧光屏
2、理解词语。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清朗——凉爽晴朗。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
1、课文开头写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2、科学家做了什么样的试验?做了几次?结果怎样?
3、飞机为什么能夜间安全飞行?
4、课文可以分层意思?
(课文按“提出问题”“试验发现”“模仿发明”分为三层,用“‖”标出来。)
四、练习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部分。引出问题:飞机与蝙蝠的关系。
2、第二部分。科学家用蝙蝠做试验:(1)蒙上眼睛——铃铛没响(2)塞上耳朵——到处乱撞(3)封住嘴巴——到处乱撞
蝙蝠夜间飞行的密秘——(读课文第7自然段)
3、第三部分。科学家的发明:雷达。
蝙蝠与雷达的联系——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耳朵,荧光屏就像蝙蝠的嘴。
三、总结全文。
科学家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发明创造,解决了人们生活及生存的许多问题,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
四、阅读资料袋。什么是仿生学?
五、完成《家庭作业》练习。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蝙蝠
嘴
障碍物
天线
雷达
耳
荧光屏 教学反思:
12、大自然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角课文内容,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了解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阅读提示。
2、板书课题,读题。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扫帚 异想天开 腐烂 枯枝烂叶 土壤 栖息 捕食 繁殖 制服 机翼 机毁人亡 惨祸 关键 轻而易举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理。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呈现新面目。逞凶——行凶,做凶暴的事情。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轻而易举——形容办事毫不费力。
三、细读第一篇短文。
探究: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德国林务官下了什么命令?
2、“打扫”是怎样的打扫?结果怎样?
3、林务官的命令正确吗?为什么?
4、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课文讲述了德国林务官异想天开地下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从而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毁灭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大自然也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四、把感受深的句子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篇短文《人类的老师》。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科学家们从哪些生物得到启发,发明了什么?
2、性能优良的飞机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3、轮船的航行速度是怎样提高的?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
4、说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的意思。
三、总结。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告诉我们要好好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两篇课文都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与规律,第一篇是写林务官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使森林受到毁灭;第二篇是科学发现和利用生物自身规律,发明和改进了许多东西,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改变人类的生活。
四、积累运用。
完成《家庭作业》练习题。
板书:
12、大自然的启示
违背——自然规律——受惩 利用——自然规律——受益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要求:
1、拓展视野,培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
3、培养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优秀词句。教学重难点: 口语表达与习作能力。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可随意人为地干预自然界,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启示人们要重社环保,切不可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导致灾难的产生。
《蝙蝠和雷达》《人类的老师》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许多奥秘,我们可以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创造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从这些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有它的神秘与美妙,我们可以研究自然,探索自然奥秘,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科技,丰富生活。今天我们的口语交际,就从自然的奥秘开始吧。
二、读题,明确题意。
三、分组交流。
四、集中汇报。小组推荐一人发言。
五、随堂总结。
拓展:同学们,科学与自然,人类与自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及时观察、发现、模仿……将它用于科学,推动社会的进步。希望同学们课后多阅读科普知识书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习作训练:写一写我的发现。也可结合清明节踏青扫墓,写“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内容:写自己的发现;写自己活动经过。
2、要求:写完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修改。
二、指导习作。
1、内容方面:
交待清楚观察什么,进行了怎样的观察或试验,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哪些问题。
2、写作顺序:(1)可以先提出问题。
(2)从某种事物中得到的启示。观察试验过程是重点,我详写。发现了什么密秘,要概括写清楚、明白。
(3)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习作(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修改习作并誊写。教学过程:
一、习作交流。
小组或同桌互相阅读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指派一人阅读,共同欣赏。
二、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1、教师指导。
挑选2-3篇习作,师生交流,找出优点和缺点。(1)结构方面——(2)内容方面——(3)字词句方面——
2、按照以上方法,认真修改习作。
三、誊写习作。
要求:字迹工整,段落清楚,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内容。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读句子,认真比较不同,说说加点的词起到什么作用。
(1)加“终于”,表明科学家的研究非常艰苦,时间漫长。研究成果来之不易,也体现了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
(2)加“根本”,说明海龟受到伤害完全是由于我们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的。(3)加上“居然”,难以相信的程度更加深了。
二、日积月累。
1、读句子,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352、小结:这些句子都是谚语,总结了农事与天气的特点。
3、读一读,写一写,背下来。
三、展示台。
办一期手抄报建,展示自己搜集与获得的知识,以“保护自然”为主题。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3、填空:84+62=( )+84 a+( )=58+( )教学设......
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上课时间:3/10累计课时:1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蜘蛛的启示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它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麦子低垂,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雨滴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
8.三顾茅庐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着、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要求: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