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复习计划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复习计划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共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乘法、认识图形和观察物体、厘米和米、口诀求商。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对知识的中段复习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而最后的总复习对整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整体的浓缩和提炼。
(一)表内乘除法
1、乘法、除法知识部分。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掌握的比较好。难点是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明确乘除意义。
2、乘除应用题,复习数量关系,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的学习。部分学生掌握的乘除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是很扎实,要从数量关系着手,要重点复习“倍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弄清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解题方法。加强对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二)空间与图形
1、强化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三、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乘法、除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统计中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能说明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复习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3、培养初步推理能力。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开展“二帮一”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使后进生提高的同时,使帮助后进生的学生也有所提高。
4、定期进行测试,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讲练结合。
5、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表内乘、除法复习(教科书第94~95页期末复习第1~6题)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回忆整理,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记忆、背诵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和乘除两步计算算式,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联系计算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计算中的简单规律,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乘、除法含义和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小棒;教师准备乘法口诀表、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学习内容。
谈话:这学期的数学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有哪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提问:回顾一下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同学分享?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回顾学习效果。
谈话:那小朋友这学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哪些内容学得最好,还有哪些内容觉得有一点困难呢?请你回忆一下,把课本上表格填一填。
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和学得最好的内容,再说说哪些觉得有点困难。3.揭示复习内容。
谈话:小朋友有这么多感兴趣和学得最好的知识,也有像这样有点小困难的内容。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复习这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使大家更有进步,有困难的呢,要在复习中弄明白、理清楚。今天,我们先复习这学期的重点知识:表内乘、除法。
二、复习含义
1.学具操作。
提问:你能摆出几个几?用小棒摆一摆,好吗?
交流:你摆了几个几,怎样摆的?(指名学生交流,说明摆的几个几,摆了几份,每份几根)
引导:现在老师每份摆3根,摆4份。请小朋友边看老师摆边数几个几。提问:把这12根小棒看成平均分,可以看成是怎样分的呢?
2.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里有什么,怎样摆的。
引导: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吗?请自己列出来。
交流:你列的怎样的算式?
为什么可以列成3×5和5×3?那15÷5=3和15÷3=5表示图里的什么意思呢?
追问:想一想,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吗?那写成除法算式表示呢? 小结:当要看几个几是多少时,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当要看平均分的结果时,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表示。写除法算式时,要看清是按每几个一份分呢,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算式。
三、复习口诀和计算
1.记忆口诀。(1)口诀含义。
提问:算上面的题用哪句口诀?“三五十五”表示什么意思呢?“六八四十八呢”? 你知道表内一共有多少句口诀吗?
指出:口诀表里一共有45句口诀,是按几个几是多少这样一句一句编出来的。你能背一背所有的口诀吗?自己先独立背一背。
(2)背诵口诀。
提问:你知道乘法口诀表里的哪些规律?能横着按顺序背出口诀吗?我们来背一背看。指名学生背口诀,再集体齐背一遍。
(3)对口令。
师生集体口诀对口令;对于不熟悉的、易混淆的口诀要加强背、记。
2.看口诀说算式。
引导:口诀有什么用处? 出示“七九六十三”,让学生写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交流;出示“七七四十九”让学生写乘法和除法算式,说说为什么只能各写一道。
追问: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出示口诀卡片,每次让学生口头说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3.看算式说口诀、算得数。
出示:4×5=
7×8=
9×6=
3×6=
59=
6×3=
让学生一组一组算,先说出口诀,再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提问:算乘法怎样想口算?算除法呢?
说明:算乘法口译直接看乘数想“几几得多少”,算除法要想除数乘几得被除数,就用“几几得多少”来想出商是几。
4.学生解答。(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
(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米。黄绳长多少米?
(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哪两个数量比较大小?哪个数量大,哪个数量小?
让学生列式解答,同时指名三人板演。
5.做期末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知道了什么。
提问:求面包车多少座要用什么条件?求大客车多少座呢?
引导:面包车和中巴车座数哪个多,哪个少?大客车和中巴车呢?
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列式解决。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的算法为什么不同?
6.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复习小结
×
4=
8×
7=
6×提问: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内容 加减两步计算复习(教科书第95页期末复习第7~9题)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归纳,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正确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通过运算、交流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里条件、问题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加、减法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实际申个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加减两步计算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也就是加减两步计算的复习。你还记得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吗?知道的可以说一说,不记得的可以到书上看一看。提问: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还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复习,要掌握好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能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两步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7题第一列两题。让学生明确连加、连减再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每一题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请小朋友再看竖式是怎样写的,算得对不对,说说你的评价。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哪里不用笔算而用了口算?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先算出的60加35时可以用口算?
指出:两步计算如果出现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2.做期末复习第7题第二、三列四题。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接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学生评价板演题,练习有错的订正。追问:有没有可以用口算的? 3.归纳:通过上面六道算式的练习,你觉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怎样?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加减两步计算,可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计算时要注意合理算法:一是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这样比较方便;二是能口算的可以用口算,这样算起来也方便一些。
三、解决问题
1.做期末复习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你能看算式再说说解决这里的问题时怎样想的吗?
指出: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样想,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2.学生思考、交流。
出示圆片。提问:白色的有几个,黑色的有几个?哪一种圆片数量大,哪一种圆片数量小? 指出:黑色圆片个数多,数量大一些;白色圆片个数少,数量小一些。
引导:请看图说一说:要和大的数量黑色圆片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要和小的数量白色圆片个数同样多,又可以怎样做?
指出:把小的数量加上比它多的个数,就等于大的那个数量;从大的数量里减去比它少的个数,就等于小的那个数量。按照这样的想法,就可以求出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下面我们就解决这样的问题。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出示:梨比苹果多八个。①如果苹果有20个,梨有多少个? ②如果梨有28个,苹果有多少个?
(2)提问:哪种水果个数多,哪种水果个数少? 求梨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求苹果有多少个又可以怎样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追问:求梨有多少个为什么用加法?求苹果的个数为什么用减法? 4.学生解答。
(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米。黄绳长多少米?(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哪两个数量比较大小?哪个数量大,哪个数量小? 让学生列式解答,同时指名三人板演。
5.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复习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多边形、观察物体复习(教科书第96~97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线段,进一步明晰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边形的特点,体验多边形的分类标准,能清楚地判断一个图形是几边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这学期的数学课除了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还学习了厘米和米、平行四边形、观察物体。今天就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厘米和米,加强长度观念;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加深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米和厘米
1.回忆整理。
提问:还记得在“厘米和米”这个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同桌讨论讨论,不记得的同学可以再看一看课本。
交流:这个单元认识了哪些知识? 能说说你对线段、厘米和米有哪些认识吗?
结合交流,画出线段并板书
2.做期末复习第11题。让学生按要求画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指出:线段可以沿直尺的边来画,从尺上“0”刻度画起,画到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画线段注意表示出两个端点。
3.“身体尺”举例。
引导:还记得身体上的“尺”吗?你有哪些“身体尺”?举例说一说。
提问:举例说说你可以用哪把“身体尺”去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
4.做期末复习第12题。(1)提问:米和厘米哪个长度单位大一些?怎样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用米作单位的呢?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2)比划或举例说明下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厘米、1米(比划1米或举出课桌的长等);4厘米、4米(黑板的长、教室的高等);8厘米、8米(教师的长等);15厘米、15米(5层楼房的高等)。(3)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交流选择结果,适当说明理由。
三、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回忆单元内容。
引导: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你认识了些什么?线段围成的图形是按什么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几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交流画的平行四边形,说说自己怎样画成的。
2.图形判断。
出示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说说各是几边形,再说说四边形里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举例。
日常生活里,你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让学生独立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表格。交流填表结果。
四、复习观察物体
1.做期末复习第15题。
提问:图中小朋友从哪些位置观察茶壶的?他们各人看到了什么形状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学生连线。
交流:怎样连的?为什么要这样连?哪两个小朋友看到的形状正好相反?
2.学生思考。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你有什么感受告诉大家吗?
指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会有不同。
五、课堂小结
引导:能举例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更清楚地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
教学内容
简单实际问题复习(教科书第97~98页期末复习第16~20题,思考题和回顾评价)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正确列式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特点,能说明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考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在简单问题里探索相应的规律,发
展初步的探索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日常生活里的数量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体验数学的本质,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2根小棒,实际问题条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这学期学习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复习简单实际问题。
提问:你能回想起这学期学习过哪些简单实际问题吗?
要求:小朋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分析并解答;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乘、除法实际问题
1.观察、列式。
出示:一共12根小棒,每份摆3根,摆成4份。引导:你能看图列出怎样的乘法和除法算式?请小朋友自己列出算式。交流算式,教师板书乘、除法算式。提问:列乘法算式时是怎样想的?不同除法算式表示图里什么意思?
2.做期末复习第16题。
学生读题。提问:图里几人浇树,浇了几个几颗? 3人浇多少课怎样算?
为什么要用3×4=12(棵)? 5人浇多少棵,9人浇多少棵各要怎样算呢?请小朋友自己列式,算出这两个问题的结果。
交流算式,分别口答结果。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算。
3.做期末复习第17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先说说图上马路两边什么。提问:知道什么条件,求哪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解决,指名两人板演。检查算式、结果。
提问:为什么两个问题都用除法算?为什么都除以“2”?让学生口答。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这里是把彩旗、盆花按2边平均分,求每边有多少,所以把16面彩旗、14盆花都除以“2”,得到每边有多少。
4.做期末复习第18题。
比较:你认为这三题各用什么方法做?小组里同学讨论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算式,教师板书,学生口答结果。
交流:这三道题都有哪3个数量?三道题不同在哪里?
解决这三个问题各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
1.做期末复习第19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读题。
提问:图里的小朋友各是在干什么呀?这里有哪几个实际问题呢?能说说每个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吗?
(2)请小朋友们先求搭帐篷的问题,再求摘草莓的问题,自己列出算式、求出结果。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搭帐篷的问题用除法算式怎样想的?摘草莓的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集体口答结果。
(3)划船的问题怎样解决?同桌先讨论,看哪些小朋友能想到方法。哪个小朋友说说可以怎样解决?说明:我们可以算6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是最简单的算法;也可以想5次坐了多少人,还剩下5人能不能1次过河;还可以把35人一次一次算,每次6人,看6次能不能全部过河。
2.完成思考题。引导:第20题下面这列数从4开始,按顺序每次加3,这是它的排列规律。你还有信心找出一列数里的规律吗?
交流:你找到规律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填数的,为什么这样填。提问:找着两列数的规律时,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复习小结
1.全课小结。提问:通过复习,你对本学期学习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2.学期评价。
,二上教案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枫林披上火红的风衣,苍翠的松柏绿得更加浓郁„„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苹果挂满了枝头,棉花张开了笑脸,高......
识字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自制生字卡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小福猪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泥工制作的基本结构和方法,体验制作的乐趣教学重点: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小猪造型 教学难点: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小猪造型 用具准备:橡皮泥、......
33、活化石 教案二年级上册 蔡旭霞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1.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参观一个地方。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文字和图片。谁来读读它。博物馆里有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出......
二上21教案第一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展示课文中各种动物的图片,播放三种候选动物的视频简介。ppt课件分别展示猫头鹰、袋鼠、猴子的图片,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待学生进入课堂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