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旋转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年级图形的旋转教案”。
《图形的旋转》教案
如东县实验中学 张晓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达成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认识旋转,进而了解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并能作出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揭示目标:经历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3.情感与态度孕育目标:欣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旋转现象,感受图形旋转变换的美学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形成旋转作图的基本技能。难度: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图形旋转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遵循“教为学”服务的原则,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图形的基本性质。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动态的旋转变换,以此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力争让学生自得知识,自觅性质,自悟规则。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演示、学具操作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图形的旋转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四幅图片,进行动态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 1.实际操作,尝试归纳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以风车的一片叶片旋转为例。
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画出图中的叶片旋转后的另一个叶片。思考:叶片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尝试归纳: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这个旋转的一对对应点.旋转角是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
2.讨论交流,探索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讨论:在叶片(近似看作四边形)旋转的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 经过学生合作探索,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图形 旋转的基本性质:
(1)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3.进行旋转作图训练,形成作图的基本技能
(1)在叶片上任意取一点D,让学生利用性质寻找旋转后的对应点D;(2)在叶片上任意取另一点E,连接DE,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对应线段D/E/;(3)在叶片上,任意找三点首尾顺次相连构成三角形,画出三角形绕某个定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的图形。
/
(三)尝试应用,及时反馈知识的学习效果
1.如图1, E是正方形ABCD中CD边的中点,以点A为中心,把△ADE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说明理由.
思考:连接EF,△AEF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若点E不
是中点而是CD边上的任意一点呢? 图1
拓展: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O是三角形内部任意一点,连接OA,CO,将△AO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旋转至点C与点B重合,点O的对应点为点O’,连接OO’,(如图2)旋转角是多少度? △AOO’ 是什么三角形? 图2 2.(1)如图3,如果正方形ABCD旋转后能得到正 方形EFCD,那么图形所在的平面上可以作为旋转中心 的点共有_______个.旋转角分别为_______°.图3(2)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割成4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别编为①、②、③、④号。问:①号三角形能经过适当的图形运动(平移、翻折、旋转)分别到达②、③、④号的位置吗?
①
(四)作业布置,体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1.必做题:P76 第1,2题; 选做题:P76 第3题。
2.自定一个基本图形,经过若干次旋转,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图形的旋转》教后感
如东县实验中学 张晓兵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简单图形的变换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课的认识与把握并不到位。有的只是重视反复练说,却忽视了图形旋转的一些基本要点(概念)理解;有的对例题的教学犹如蜻蜓点水,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后面的习题上;有的干脆把它上成一节作图课„„那这样的内容究竟该怎样上?如何能帮助学生突破图形旋转中的难点问题?
课前笔者认真解读了教材,发现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在初读教材后,发现图形旋转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着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这个难点,笔者思考能否将静止的方格图形在学生手中活动起来,让学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转过程?再用“探究验证”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操作——验证”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图形旋转的方法和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回归生活本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数学魅力
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借助“钟面上秒针转动”、“风扇叶转动”、“飞机螺旋桨转动”、“风车转动”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
从建构主义认知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新事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更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视角来考虑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初步体验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打开”、“关闭”转杆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支撑下,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发现。
学生用动作演示转杆打开、关闭的运动过程。借助生活中的一组素材,在简单的动作演示操作中,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概括——验证”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旋转三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系统化、概括化,让生成的新知和已有的旧知浑然一体。
二、预留教学空间——亲历操作体验,激起思维火花
在现在课堂中,大家都比较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活动。这固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数学实质,就不能让这些操作活动仅仅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当学生跟着教师指示的方向操作时,看似完成了操作,但在表面现象背后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换句话说,这样的活动指示实施了一个获得答案的过程,但是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再教学过程中预留一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让我们看到:数学好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教师设计富有趣味、思考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实践、乐于交流、大胆质疑、勇于验证。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验证”活动中,利用问题情境发现图形旋转的最本质的方法,要实现图形的旋转,只要“找到一组对应边的旋转”就可实现整个图形旋转的关系。直观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和揭示方法,使复杂的图形旋转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辨析中知错,在改图中纠错,可以有效弥补原认知结构中的缺陷,及时更正不足,不断升华新知。
图形的旋转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图形的变换(三)——旋转》教学设计普定县实验学校:吴兆琼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1及第85页第1—3题。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
图形的旋转大口乡中张冬梅图形的旋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及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问题能力及与人合作交......
《§3.1 图形的旋转(苏科版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 施晓丹【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图形的旋转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