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_祝福详细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2:18: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祝福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祝福详细教案”。

《祝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梳理情节,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 又一篇 著 名 的 小 说———《祝福》。

2、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字正音

钝dùn响

寒暄xuān 瓦楞wǎlã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sâ瑟有声

尘芥jiâ堆

形骸hái

颊jiá

贺家墺ào 嚎háo 荸荠bíqí 絮絮xù

呜咽yâ

驯xùn熟 桌帏wã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zhēng 咀嚼jǔ juã 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不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梳理文章情节。

1、祥林嫂的故事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序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特点:倒叙:

1)设置悬念: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2)形成对比: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我的故事

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时间跨度三天。

第一天:“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事件:回鲁镇。

第二天:“第二天我起得很迟。”

事件: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第三天:“第三天也照样。”

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

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明确:用“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

备选要求: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还有什么作用?(鲁迅借助“我”将祥林嫂的故事植入主体的心灵演变和自省之中,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第二课时

5、分析人物形象。、祥林嫂

1、梳理祥林嫂人生阶段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到贺家。

二十八九岁:改嫁后,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

三十七八岁:最后来到鲁镇,死于鲁镇的大街上。也就是前后大约十二年左右的时间。

2.小说中三次写到祥林嫂到鲁镇,每次到的境况分析?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 脸色青黄”说明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手脚都壮大“ 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女性应该是有活力的,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 两颊还是红的”,来了之后,在劳动中 “有了笑影,白胖了”。说明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打击以后,祥林嫂慢慢的有了人生的希望。

也就是说,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比:

1.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说明被迫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也不成(丧夫失子)。

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三次对眼睛的描写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总结:用: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这三次描写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历史,通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

(提醒:要特别关注鲁迅先生对眼睛的描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景象,这有什么深层含意和作用?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且是穷人的事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但没有感到恐怖,相反,整个鲁镇照旧浸沉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似乎天地圣众都在享受牲醴和香烟,鲁迅先生借此表达的是对整个鲁镇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总结:小说中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三课时:

6、分析祥林嫂死因,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祥林嫂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干活,强迫她劳动;殴打祥林嫂;为了给小儿子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四老爷家绑架了来并迅速卖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

卫老婆子。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非观念的人。贺老六的哥哥。收房,又逼迫祥林嫂改嫁。

鲁四老爷。祥林嫂第一次到他家时,知道她是寡妇,他便“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体面的行为不满。“然而”其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无可厚非。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又骂她是“谬种”,是因为节日的“祝福”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四婶。她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件工具来看。

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鲁镇的女人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不是穷死的?”足以证明。(9)“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祥林嫂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

鲁四老爷一类人:固守着落后的封建思想,恪守着自己的行为,并且影响着别人,特别是祥林嫂,客观上使祥林嫂走向了悲剧。族权

婆婆和贺老六的家人:封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祥林嫂失去自己的家,居无定所。夫权

周围的人们:一群社会弱势群体。思想:他们的观念受到封建思想比如礼教、迷信的严重束缚;态度:他们对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祥林嫂冷眼旁观,冷漠,缺少同情心;即使有同情心,也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神权

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它使祥林嫂的生活每下愈况,思想也深受影响,对所谓的鬼神深信不疑,年纪轻轻头发便“花白”直至“全白”。同时,在这样的艰难中,祥林嫂也一直在同命运抗争,比如,听了柳妈讲的阴司之事,她用了一年多的工钱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临死的时候,还在怀疑魂灵的有无。但这些抗争都没有用。,鲁镇社会成了以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为四大支柱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祥林嫂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命运,成了封建宗法社会中千百万处于奴隶地位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命运写照。、关于叙述者“我”的分析,“我”为什么要讲一个因社会而死的下层劳动妇女的故事呢? “我”有责任吗?

解答:第一是“我”与鲁四老爷的故事。在我与鲁镇社会的关系中,反复叙述的是“我”之新,而在其叙述语调中透出高高在上的新人物对于陈旧落后社会的优越感。

第二是“我”和祥林嫂之间的交集。在“我”与祥林嫂的关系中,“我”作为新式人物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遭到祥林嫂的连环三问,我面对祥林嫂的三问,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没有给祥林嫂在绝望之时以生的希望。文章中写她提问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说明祥林嫂还是希望在“我”这个读书人嘴里得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的。,正是祥林嫂的连环三问使“我”精神上有了负担: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正是这个叙述者“我”以超然的态度讲述着“我”与鲁镇世界的遭遇的故事,引导读者去寻思一个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的关系。而叙述者的这种呈现方式,正体现了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价值意义的思维模式。——代表这个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去关心底层老百姓的精神信仰,他们又何尝不是这个社会各种悲剧的帮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方面来思考。

直接原因:(1)冻死的。(2)穷死的。(3)丧失了劳动能力。(4)被鲁四老爷辞掉了。(5)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最后崩溃„„ 间接原因:

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祥林嫂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表明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这证明封建礼教本身是野蛮和荒谬的。(2)所有的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所有的人也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3)旧的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当时的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人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而是以一种人人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人,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

总结:祥林嫂之死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贫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竟是自相矛盾的、不通的封建礼教。不但它的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相矛盾,而且它的神权主义又与夫权主义和族权主义互相冲突。既然神是公正的,为什么不追究强迫改嫁者的罪责呢?但是,按照神权的逻辑,应该受到惩罚的,还是祥林嫂。

祥林嫂死亡悲剧更为深刻的原因在于,这种荒谬和野蛮的逻辑,不仅仅为上层阶级,如鲁四老爷和他的太太所持有,而且,被统治的下层人物,也一样认同。在一个受害的弱女子的如此可同情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如冲茶的短工),对她表示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现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六、板书设计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静死去 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序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尾声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约两年

祝福教案

祝福教学设想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

教案祝福

《祝福》【教学总目标:】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

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上传: 王勇更新时间:2013-12-11 8:50:18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南康市教师进修学校 王勇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

下载祝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