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会唱国歌教案”。
(师生问好)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记得,在9月的一天,突然防空警报响了,这是为什么吗? 答案:纪念,1931年,9月18日的918事变。
(简评)是的,在这一天,警报长鸣,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那同学们一定知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自此,中国人民被迫应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其中不乏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战士,正是他们的英勇,换得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而作为音乐人的聂耳,田汉等人也不甘落后,奋战在自己的领域,用激昂的号角般的音乐,号召人民用血肉筑起长城奋勇抗敌,下面请欣赏视频《义勇军进行曲》(板书课题)
视频中再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场景。其中的背景音乐就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二,创作背景 介绍
1934年春,上海电通公司为了支援抗日救亡,聘请田汉写了一个文学剧本,田汉创作了名为《凤凰的再生》的剧本梗概,但就在影片筹拍之时,田汉被反动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电通公司为了尽快开拍,决定请孙师毅、夏衍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剧本,孙师毅征得田汉的同意后,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
播放视频2。。1935年2月,去监狱里探监的同志辗转带来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一段歌词,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聂耳得知后,主动要求谱曲并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
1935年4月18日,聂耳到达日本东京,又修改了《风云儿女》主题歌的初稿并三次修改歌词,曲谱定稿后,寄回中国。
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歌词谱曲的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投资人的朱庆澜将军便在“进行曲”3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3个字,歌曲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成唱片,于1935年5月16日公开发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田汉受到“四人帮”迫害,他写的歌词不能再唱,正式场合只能演奏国歌的曲谱。
至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见课本第五页国歌简史。)
三,歌曲鉴赏
1.歌曲概况: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G大调,42拍,进行曲速度,一段体多乐句结构。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组成。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的自由体结构。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歌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2.再次欣赏《国歌》。3.歌曲分析。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下面来详细分析了解该曲:
该曲前奏,采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135)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具有铿锵的节奏,似乎在热情奔放的召唤人们奋起战斗。这一旋律音型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其中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前奏虽然短小,却蕴含全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
范听前奏。对照乐谱打拍子,模唱。
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主和弦分解式,作为主干音形成的两句上行趋势的旋律,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范听第一二乐句。对照乐谱打拍子,模唱。
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聂耳在这里不仅运用了全曲中的最高、最强音,中华民族四字连用的四个四分音符都加了重音记号,使人感到坚定,有力。它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而且特别是创造性地在“到了”之后,突然休止半拍,从而使“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得到突出的强调。我们似乎听到了曲作者在奋力呐喊、疾呼!这一字一音都包含着号召人民奋起挽救祖国危亡的情感和力量。范听第三乐句。对照乐谱打拍子,模唱。
第四乐句“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旋律处于全曲低音区:音符紧凑,歌词密集,旋律上行,加上巧妙的附点音符的运用,预示着中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可阻挠,终于爆发出了有力的吼声。范听,模唱。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可请同学尝试还原暴吼)
第五句,号角式的旋律进行由低到高,由弱渐强,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全曲被推向最高潮。511335起来!起来!起来!范听,模唱。
此时此刻,起来?起来干什么?歌曲的中心主题出现了,第六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奏当中,这段旋律已经出现过,号角式的旋律再次出现,进一步深化主题思想。***3151 范听,模唱。
结尾部分,重复“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句后三个“前进”,并加重音,再次表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抗敌的决心与信心!乐曲最后一个“进”字,看似多余,其实为点睛之笔,他加强了乐曲的终止感,同时像回音绕梁般有无限余味,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范听,模唱。
4.聂耳简介:如此优秀的抗日优秀音乐创作,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成为了打击敌人最有力的武器和战斗号角,着实让反动当局抓心挠肺般痛楚,于是下令逮捕聂耳。聂耳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决定离开上海奔赴苏联,途径日本时溺水身亡,年仅23岁。聂耳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民族危亡时,投身革命,将他最富有时代精神的音乐献给了人民,他所谱写的大量歌曲一经演唱便广泛流传,并对中国人民政治生活,音乐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踏实我们人民的音乐家,音乐活动家。原名聂守义,字子义(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
5.社会影响
抗战期间在苏联、法国、捷克等地《义勇军进行曲》被灌录成唱片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歌名大多被翻译为《起来》(CHEE LAI)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一度成为“八百壮士”孤军营内鼓舞士气的战歌之一。此外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曾于西北练兵,也特别强调士兵齐唱《义勇军进行曲》的重大意义。
1940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地区广为传唱。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1944年,马来西亚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岁月,一支由青年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改为“马来亚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传唱。一位马来西亚抗日战士在受伤被捕后,用马来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从容就义。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国歌一致通过了决议案,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新中国的代国歌。
2003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作为一条修改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齐唱《国歌》。根据时间最后齐唱。
课后习题处理:第10页实践与创造,第二题。学习评价,第一题。
音乐教学设计《国歌响起》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讲解什么是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听辨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的音响特点,复习巩固三连音、附点、休止符等音乐知识。能够用自然、坚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案樱桃园镇中心初中董书超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年级:七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1、通过教唱《国歌》和介绍聂耳,使学生......
《国歌》教案课型: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执教:陆川县米场一中 郭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感受歌(乐)曲所反映......
教学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家,知道生活中运用《国歌》的场合以及相关礼节,在歌唱与聆听活动中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激......
《国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能够用雄壮有力的声音自豪地演唱歌曲。(学习结果、具体、层次)2、了解国歌的全称是《义勇军进行曲》。3、了解《国歌》的词曲作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