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示例

教案模板 时间:2022-10-02 11:58: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六国论教案示例

六国论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教学步骤

1.解题:“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简介作者:苏洵,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著名散文家。苏洵为文,学《孟子》、《荀子》、贾谊、司马迁诸家,尤以《战国策》为主要楷模。

3.课文通读:请两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教师正音。

4.疏通文字:着重讲清下面加黑的词语:

其实(其实际,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其实”)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强弱胜负已判矣(分) 终继五国灭(革、改变)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始祸焉(招致,类成语“不速之客”的'速) 革灭殆尽之际(几乎) 以秦之心(侍奉) 从六国破灭之故事(从:跟随、重蹈;故事:旧事、前例)

5.作业:熟读课文,掌握以上加黑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分析(与《过秦论》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文分析:

问: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问: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问: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2.与《过秦论》作比较分析:

问:《六国论》与《过秦论》两文比较,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明确:同,两者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用历史旧事来讽喻今事;两文最后都用了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劝谏统治者。异,两者的议论结构不一样,《六》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论证,《过》文先叙述历史过程,然后从中引出论点;两文劝谏当权者的内容不一样,《六》文主张坚决抵御外侮,《过》文劝说统治者施以仁政;两文语言形式不一样,《六》文以议论性语言为主,而《过》文以记叙性语言为主。

3.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作业:①“思考和练习”三、四。②预习《伶官传序》。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东周末,战国七雄纷争天下,最后被秦国灭掉,统一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

六国论教案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六国论》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六国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六国论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六国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六国论教案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国论教案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