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六国论教案完整”。
六
国
论
湖北孝感高中语文组
张珍荣
[文本解读]:
苏洵对北宋屈辱苟安的政策十分不满,于嘉祐元年(1056)写下此文。本文以古讽今,告诫统治者如果象六国那样贪图苟安,必然会象六国那样最终走向覆亡。全文紧抓“弊在赂秦”这一中心,条理清晰,说理透辟,纵横恣肆,很好地体现苏洵史论文宏大博辩的创作特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教学重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三、结合此文研习议论文的特质。[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个名字闪耀千年,而他的父亲------同样是一代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却往往因为儿子的光芒而失色,这样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大概只有一个答案:苏洵与苏轼。
二、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更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佳话。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
三、解题
1、“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段史实来作文呢?
2、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选自《贞观政要》)
3、为什么要以六国的历史为镜?为什么要挖掘六国兴替背后的境遇教训? 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五、预习检查,思考下列问题,分析文章论证结构。
1、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为什么中心论点这么容易就找到了?
开门见山起首就表明观点,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可以起到引导读者思路的作用,使读者循路而入,自然而然地接受文章所宣传的观点。
3、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教训?
明确: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3、明确 :
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4、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二)研习第二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正论)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文中有没有一句话能更形象通俗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
3、重点词语
4、问题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刺激了秦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三)研习第三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反论)
1、齐读第三段。
2、重要词句:
3、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燕、赵灭亡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明确: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国“以荆卿为计”
赵国“洎牧以谗诛”
不论这三个国家灭亡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是他们灭亡的基本前提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四)研习第四、五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借古谕今,点明写作目的,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1、齐读。
2、重要词句
3、六国与北宋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北宋有如何以六国为镜? 相似之处就是一个字:赂。补充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
4、小结:
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外来侵略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七、议论文模式
总分式:围绕中心论点用平行的分论点,分成几个并列的层次,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一般是把中心论点从内涵上分析成几个部分,从程序上分成几个步骤、环节,从适用对象、范围上分成几个方面等。《六国论》
总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⒈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分论:⒉不赂秦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总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教学心得] 苏洵《六国论》一文,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古人的议论艺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的立论艺术是严谨的,论述角度是清晰而缜密的,论证方法是丰富的,论证语言是简洁有力的。学习本文能够切实提高学生论说文的写作能力,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东周末,战国七雄纷争天下,最后被秦国灭掉,统一了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六国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六国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