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年级下册品德教案书”。
7、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
2、《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说明: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
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探讨交流。阅读“资料卡”。
教师图示讲解: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6、黄土高原什么样?
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师生语言描述。
播放黄土高原图片。
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
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
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4、小结。
三、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8、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和幻灯。
2、《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观察比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2、小结: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提出问题: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
2、播放: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
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5、小结: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气温低。
说明: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
空气稀薄、日照强。
说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看教材第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
四、走近藏民的生活
1、提出问题: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
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
3、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9、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中国地下图》
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
参天,幼林茁壮。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播放:东北林海风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
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
4、森林宝库。
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
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
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
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
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
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
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
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10、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或幻灯。
2、《中国地区图》。
教学过程: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播放:反映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
3、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内容
海南之旅: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西双版纳之旅:
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
二、识图
1、出示:《中国政区图》。
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
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
小结。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引言: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
1、交流讨论。
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
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
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
7、交流发表会。
8、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
第四单元 各族人民一家亲
11、大家庭里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华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
1、根据活动一的积累,师生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2、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
1、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2、将全班学生的补充材料汇集在一起,了解56个民族的情况。
3、重新列一个表格,根据人口多少,给收集到的各民族情况做个汇总。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
3、将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交流情况汇总,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五、认一认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1、学生将收集到的56个民族服饰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2、进行辨认服饰卡片的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手中有若干张服饰卡片。
游戏时,按顺时针方向顺序出示卡片。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张卡片,由第二人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出示服饰为哪个民族的服饰。如果说对了,则赢得该卡片。
六、我是家乡小导游
1、在小组内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情况介绍给组员。
2、小组派代表把本组介绍详细的民族再介绍给全班同学。
七、调查、访问
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看他们都是哪个民族,再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民族的有趣的事情。
12、多彩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包括: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实物图片。
2、搜集感兴趣的食物、食品。
3、搜集有关民族节日的传说和小故事。(关于民族图腾的来历、民族英雄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民族聚居地的美丽传说、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民族节日的来历和美丽传说等。)教学过程:
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
1、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2、小组交流搜集道德资料。
3、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探究内容:
衣:
1、各民族服饰中与生活习惯关联大的有哪些?
2、各民族服饰中与图腾文化关联大的有哪些?
3、各民族服饰中与传统习俗关联大的有哪些?
食:
1、各民族饮食口味的探究:他们喜欢吃甜的、辣的、酸的还是咸的?
2、各民族的饮食口味和什么有关?
住:
1、各民族习惯住在什么环境中?山区、水边、森林、平原、草原还是戈壁?
2、他们的居住和什么有关?
行:
1、调查哪些民族喜欢骑马?哪些民族善于弄舟?哪些民族的交通工具最有特色?
2、这些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什么有关?
二、故事会
1、把搜集到的关于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向同学们讲一讲。
2、根据故事内容和演讲表现,评选出本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图片展
1、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内容,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
2、每个小组将学习的成果、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3、将全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根据不同的版块设计一期“民族风情”图片展。
4、每个小组派小导游对图片展的有关内容讲解。
四、课外拓展: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我们这里藏族和回族的特色食品糌粑、手抓羊肉、馓子、蜜馓等。
有学生吃过这些食品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3、各民族人们大团结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感受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意。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准备:
1、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
2、搜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
3、搜集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发布会
1、展示搜集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资料。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2、学生摘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文。
二、故事会
1、在小组内整理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一方面是汉族帮助少数民族的故事,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对汉族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
2、开展“故事会”活动。
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谈话: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提问: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个?其中自治区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旗)多少个?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提问:我省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呢? 出示幻灯: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 青海海西藏族自治州 互助土族自治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大通、民和、化隆、门源等回族自治县
四、调查
1、分小组调查自己家乡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2、调查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的情况。
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14、天有不测风雨
教学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2、简单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通过探究,懂得人类要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教学准备:
1、师生分别搜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资料、图片。
2、搜集相关其他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包括灾害产生的后果,人们如何预防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的。
教学过程:
一、新闻发布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2、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3、交流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一些资料。
二、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
1、谈话:同学们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有所了解,而对一些个别地区由于特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自然灾害知之甚少,而这些灾害页破坏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掌握。通过上网、资料的查找,了解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灾害,丰富你们的阅历,增长见识。
2、小组讨论交流:自然灾害有很多种。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有哪些?
3、小组代表回答,师生评议总结。
水灾、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爆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4、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搜集的有关四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的情况。
参考资料: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青海省玉树县2010年4月14日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
遇难,失踪70人。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填一填教材第78页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扩充表格。
15、灾难之中的救护
教学目标:
1、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2、在灾害面前,了解国家援助、国际援助、以及公益援助,让学生感受爱心及互助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自然灾害中自救自护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如遇火灾、泥石流、雷电等如何安全逃生的知识。
2、师生共同在课前调查了解世界救护救济组织;了解其性质、意义,并做详细记录。对一些救护救济组织救助了解哪些灾害中的人们做以记录,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引言:在有些自然灾害面前,人力是无法抗拒的,但只要提高自信心,掌握一些科学自救自护的方法就会幸免遇难。
2、演讲唐山地震逃生及江珊的两个小故事。
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中自救需要的诸多因素;求生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来的希望。
3、谈话: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英雄少年。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充分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
4、阅读教材85页小故事并思考问题。
思考:林浩、何翠青他们好不容易才从废墟中逃出,为什么又冒险返回去救同学?
许中正为什么要带领小伙伴们唱国歌呢?
李剑波在地震发生时,奋勇救出同学的行为令人敬佩。地震之后,他还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是被他们帮助的一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5、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二、讨论
1、提出问题: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自救和互救呢?比如,遇上地震,遇上洪水,遇上大雾,遇到大风,遇到泥石流,遇到雷电,遇到大雪,被困在废墟中等。
2、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了解一些自救互救的方法。
三、献爱心
1、导言:可根据汶川地震、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的情况导入。
2、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捐款活动:捐物、捐款、写慰问信、看望灾区小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
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只有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生命的可爱,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希望。2.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是无比宝贵的,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3.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 重难点:
体会生命的可贵,懂得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学生收集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照片及有关材料。3.学生收集父母写的《宝宝成长日记》。
(四)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与情景教学法相结合。
(六)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表述生命的唯一
师: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小草翠绿,树影婆娑,听到虫鸣鸟叫,人群喧闹,闻到空气清新,百花芳香时,我们一定感受到了万物的欣欣向荣,感受到了世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历程与价值,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对于谁来讲,生命都只有一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中的第一课“生命只有一次”。(板书课题:16生命只有一次)
二、感受生命的可爱
活动一:听日记,看胎儿孕育图。1.师生共读 “母亲日记1”。
2.学生看书上胎儿孕育简图,谈感受。
3.教师总结:生命孕育的过程是充满期望的,是快乐的,幸福的,也是艰辛的。
活动二:观察特写图片。
1.学生形容课本94页椭圆形的特写图片中的小男孩儿。(板书:生命真可爱)2.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中男孩儿的打扮与装饰,并体会其中的意义。
活动三:分享生命的成长历程
1.小组活动,交流在爸爸妈妈眼中你有哪些可爱之处?父母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事。互相谈自己听到爸爸妈妈或者家人说这些时自己的感受。2.学生全班交流。
3.教师读自己写给女儿的成长日记。4.学生讨论:我们的生命属于谁呢?
5.最后总结: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那些爱自己的人,也属于社会。
三、体会生命的价值 活动一:读故事,悟道理。
1.学生自由阅读书中《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块石头的价值》这两个故事,并互相说一说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板书:生命最宝贵)活动二:评议案例,说感受。1.教师出示案例。
2.学生谈感受,并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板书:珍惜生命)活动三:探寻人物,写认识。
1.学生讲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的人和事。2.教师讲身边的人和事。
3.学生写出对生命的认识及如何珍惜生命。
17课
拒绝不良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对社会、对生命的严重危害,从而懂得改正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做一个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拒绝不良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 :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知道不良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坚持拒绝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得到内心的感动和启迪,起到教育的效果。
教学方法:
教学分为导入、感受、改正不良习惯,构建好习惯等启迪和教育学生。通过欣赏、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
教学准备:
1、仔细观察自己以及身边的同学,了解不良习惯。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实情呈现,谈话导入
上课开始,仔细观察从教室走进同学的举动。(地面有垃圾)
板书课题:拒绝不良习惯
同学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还要拒绝生活中的一切不良习惯。
二、感受不良习惯造成的危害
1、课件出示:认识什么是不良习惯。(课件出示)
有些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危害身体健康、生活和事业,还会危及到宝贵的生命。
2、课件呈现吸烟、酗酒、赌博、网络、暴饮暴食危害的资料卡。
了解了以上不良习惯,你有何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3、课件出示 :发生在我们身边不良习惯的图片。提问,要求学生指出这是什么不良习惯,有什么危害性。
面对这么多的不良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拒绝不良习惯,努力改正)
三、改正不良习惯
1、从自身说起
(1)没有形成不良习惯:(拒绝第一次)给烟、劝酒、叫你上网、拿别人的东西、偷东西等。
(2)有不良习惯(努力改正)
2、课件呈现《拒绝不良习惯计划书》。
学生小组交流,填写《拒绝不良习惯计划书》。
3、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在拒绝不良习惯方面向社会做些什么呢?
(1)、自己怎么做(带头、教育、监督、劝导、斗争、抵制)
(2)制作宣传画或标语 让更多的人远离不良习惯
四、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世界很美,诱惑很多,学会辨别,学会拒绝,生活就会很美!
板书设计: 17课
拒绝不良习惯
不良习惯危害大
拒绝不良习惯
} 养成好习惯
第十八课、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3、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知道要抵制毒品。教学重难点:
了解毒品带来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要远离毒品。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有关资料。
2、教师搜集我国抵制毒品和对吸毒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及法律条文。
3、学生搜集有关抵制毒品的资料及图片。教学过程:
一、吸毒的危害
1、教师谈话: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吸食毒品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
2、提问:你们认识林则徐吗?一提起他,我们就会想起鸦片战争,我们知道那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禁烟运动。请你们讲一讲了解到的鸦片对人们的危害。
出示幻灯,让学生从一些图片、数据、案例中了解吸毒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了解导致吸毒的原因,使他们小心警惕生活中的吸毒陷阱。
提问:既然吸毒有这么大的危害,为什么有的人还要吸毒呢?他们是怎样染上毒瘾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106页的资料。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5、教师总结:
研究表明:吸毒不仅引发大脑病变,心脏病变,传染疾病,还可以使人瘦弱不堪,丧失劳动能力,最终导致死亡。同时,吸毒和犯罪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贩毒、贪污、诈骗、盗窃、抢劫等多种犯罪活动。近年来,我国的吸毒人数和因吸毒而引发的刑事案件真正逐年增加。
二、抵制毒品
1、提问:我国的法律对吸毒、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3、小结:我国严禁吸毒。对一般吸毒者采取强制和自愿戒断相结合的态度,而对屡戒屡犯者将采取劳动教养的强制性康复措施。对于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严惩不贷。
4、让学生阅读我国《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的条文,大概了解戒毒工作的情况。
5、提问:
你现在对毒品的危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们远离毒品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派小组代表发言。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
2、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
3、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快乐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教师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学习卡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1)图片:笑脸(2)图片:哭脸
2、教师:你能认出图片中的这两种表情吗?谁能猜出拥有这两种表情的人是什么心情?(快乐 悲伤)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带着哪一种心情生活?(快乐)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想永远快乐地生活!那是不是想快乐就能如你所愿呢?哦,原来并不全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快乐生活的法宝,你们说好不好?
板书:快乐第生活
二、讲述自己的快乐体验
1、教师: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你会因什么而快乐?把你的快乐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看谁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其他同学。
屏幕出示:笑脸
2、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快乐的体验。
3、小组汇报。小组内选择一种最快乐的体验讲给其他小组同学听,看哪个小组讲得最精彩!(可以用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每个小组讲完后,一起来归纳故事中的我们究竟在什么中快乐,为什么而快乐。
板书:健康交往 挑战 奉献 成长
三、寻找快乐生活的法宝
1、教师: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很快乐,是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快乐中?你有哪些不快乐的事?给大家讲一讲。
2、学生讲述自己不快乐的往事。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发现我们有的时候会因生病、闹矛盾、恐惧、私利、学习任务重等事情而不快乐。那遇到这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想一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又简单又解决问题!
4、小组交流汇报。板书:积极的心态 勇于面对困难 寻求帮助
5、小结: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好,我想如果再遇到那些不快乐的事我们也不怕了!我们会永远快乐地生活!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教材内容:《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
品 德 与 社 会 五 年 级 下 册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 单元备课本单元的总目标:1、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关怀,唤醒学生......
1.圆明园在控诉活动目标:1.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来的屈辱和危害。 2.知道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英勇抗争的事例。 3.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主要原因。4.懂得“落后......
长沙县星沙盼盼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单元备课本单元的总目标:1、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