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案”。
第一部分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及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的基本状况和特殊历史,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名山大川,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4、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族政策。
5、了解曾经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直到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的本领。
6、了解生命的意义,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科学的教育。
2、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3知道有关品德和生活的初步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的品质。
4、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让学生学好社会知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用的人才。
三、教学措施:
1、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3、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4、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人,其中女生()人;本班多数是留守儿童,同时又是家里的公子小姐,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装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安 排
报名 2 祖国有多大、首都北京 2 3 香港和澳门 2 4 宝岛台湾 2 5 我们的“母亲河” 2 6
祖国名山知多少 2 7
走上黄土高坡 2 8 9
登上世界屋脊 2 走进东北黑土地 2 10 享受热带风光 2 11 多彩的民族风情 2 12 各族人民大团结 2 13 自然灾害的威力 2 14 灾难中的救护 2
生命只有一次 2 16
拒绝不良习惯、远离毒品 2 17 快乐地生活、期末复习 2 18 测试 2
第二部分 教 案
1(1)、祖国有多大(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祖国有多大 P3-P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教学准备
1、了解祖国面积、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的行政区域 教具学具 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展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多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她、热爱她。
二、走近我们的祖国
1、快乐大搜索
拿出实现搜集到的资料
2、快乐大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材料.(1)举行“走近伟大的祖国”信息发布会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将所收集的材料贴到黑板上。
(2)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3)教师小结:让我们一起听听地理学家王伯伯的介绍吧。(播放多媒体课件)
看后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什么?
三、“地理小博士”擂台赛
1、出示问答题:我国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
我国的领土面积多大?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是哪些?
我国的海陆疆域有多大?邻国有哪些?
2、每个小组派3名代表参加擂台赛。
1、评选“地理小博士“
四、课后延伸
编一首儿歌,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板书设计:
祖国有多大
960万平方千米 大 20000多千米 300万平方千米 18000多千米 34个省市自治区 1583天→4年多
教学反思:
1(2)、祖国有多大(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祖国有多大 P7-P9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分组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各省省会及简称 教具学具 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唱儿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唱一唱与家长编的歌颂祖国的歌谣。
二、畅游神州
1、分组交流各组获取的信息。
2、举行“畅游神州“展示会。(1)、快速问答:省份、省会、简称(2)、拼图游戏
(3)小结:我国划分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我爱宝岛—台湾
1、播放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听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资料。
3、学生交流有关香港风土人情的资料。
4、学生交流有关澳门风土人情的资料。
5、小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四、课后延伸:
说说你最想对祖国说的话。
五、作业
教学反思:首都北京
教学内容:首都北京 P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能力目标: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通过上网、看报、听新闻和看电视等方式,收看近期有哪些重要会议正在召开,北京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最近,首都北京有哪些国际友人来访,有哪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等。
2、广泛搜集反映北京古城与新貌的照片、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2、提问: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3、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分别阅读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4、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办公。党和国家许多重要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都在北京举行。
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
高校,中央电视台和春节联欢晚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图书馆,北京军事博物馆。
为什么说首都的国际交往中心?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国家元首来访,国际间友好合作。
5、引导学生探究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提问: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反映了哪些丰富的历史?北京有哪些具有现代大都市的时代特色?让学生互相交流。
板书:
政治中心
2、首都北京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反思:
3、香港和澳门
教学内容:香港和澳门 P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1、提问: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它们是哪两个呢?它们在哪里呢?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是谁提出的理论?
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
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3、教师补充讲解历史变革。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政府再与英国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用新界地区,租期99年。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0年4月,我国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明朝政府的许可,在澳门租界地搭棚,存储货物。1573年,明朝政府筑墙为界,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占用。1849年,葡萄牙擅自宣告澳门为自由港。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3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民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回顾港澳回归
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时,中英和中葡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师生共同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的相关影片,重温激动人心的时刻。
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教学反思:
4、宝岛台湾
教学内容:宝岛台湾 P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能力目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
1、提问:台湾在哪里?
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一找台湾的位置,师生小结: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南部是炎热的热带地区,北部是温带。台湾的地形特点:西部是平原,东部和中部是山地。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 美丽 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山高、林密、瀑多 富饶 城市和海港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提问: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大陆有什么关系? 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 为什么会分离?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已经做了工作?有什么意义?
是否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血浓于水;大陆对台政策是努力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7、课外拓展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板书设计:
风光秀美宝岛台湾 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
海上交通便利、教学反思: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内容:
5、我们的“母亲河” P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能力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情感目标: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教学重难点:
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长江、黄河流域图。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说一说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
阅读教材第26页至27页,讲一讲黄河流经的地方什么样?“母亲河”给予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呢?
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流经内蒙古大草原,流经黄土高原,流经华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中黄河下游还是我国的粮、棉基地。黄河流域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分组探究黄河泛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探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
现存问题:“地上悬河”现象及危险;黄河断流现象及危险。解决办法:南水北调工程。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
2、()和()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黄河发源于我国()省中部,流经()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注入(),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长河。
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发出(“ ”)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防止();在下游加高加固(),防止()。
5、黄河下游形成的“ ”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的工程是(“ ”)。
6、长江发源于()西部,最后注入()。长江流经()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千米,是我国第()大河。
7、长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和上海市。
8、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源头的()正在退缩,上游的()遭到破坏,人们把长江当成天然的(),导致长江严重的垃圾污染。教学反思: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课件,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位于()省,西岳(),位于()省,南岳()山,位于()省,北岳()位于()省,中岳(),位于()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
”,孔子有“
”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
”的佳句。
(3)华山有“
”的说法。黄山有“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课外拓展
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教学反思: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资料卡”。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教学反思: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2、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教学反思:
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3、森林宝库。
(1)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2)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教学反思:
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教学过程: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识图
1、出示:《中国政区图》。
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华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
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
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
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多彩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教学过程:
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
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二、故事会
1、把搜集到的关于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向同学们讲一讲。
2、根据故事内容和演讲表现,评选出本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图片展
将全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根据不同的版块设计一期“民族风情”图片展。
四、课外拓展: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感受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意。教学过程:
一、交流发布会
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故事会
开展“故事会”活动。
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提问: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个?其中自治区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旗)多少个?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四、调查
1、分小组调查自己家乡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2、调查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的情况。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自然灾害的威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2、简单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通过探究,懂得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新闻发布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二、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
1.小组讨论交流:自然灾害有很多种。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有哪些?
2、小组代表回答,师生评议总结。
水灾、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爆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3、填一填教材第78页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扩充表格。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灾难之中的救护
教学目标:
1、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2、在灾害面前,了解国家援助、国际援助、以及公益援助,让学生感受爱心及互助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演讲唐山地震逃生及江珊的两个小故事。
2、阅读教材85页小故事并思考问题。
二、讨论
1、提出问题: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自救和互救呢?
2、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三、献爱心
1、导言:可根据汶川地震、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的情况导入。
222、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捐款活动:捐物、捐款、写慰问信、看望灾区小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生命只有一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体会生命的可爱,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2、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3、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教学过程:
一、我眼中的生命
1、教师提供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的照片(上课、游戏、参加活动)。
2、学生从照片中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
3、提出问题:“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
二、寻找生命的价值
1、导言: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新开始,生命一旦失去了,还能再来吗?
2、阅读《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块石头的价值》两个小故事。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生命认识的看法。
4、填写“我对生命的认识”的卡片。
三、我的成长照片
四、我要怎样珍爱生命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新的认识。
2、小组内进行讨论:生命只有一次,课外要怎样珍爱生命?
五、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身边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人,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教学反思:
第十七课、拒绝不良习惯
教学目标:
1、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2、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
3、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
一、小小座谈会------“不良习惯危害大”
1、阅读教材100页,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及危害。
2、小组内交流不良习惯的危害。联系实际讲自己身边的悲剧。
3、让学生认识的人中搞调查,把调查到的信息填写在教材第102页的表格里。
4、教师总结:不良习惯像一颗毒瘤,在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危害着家庭的幸福和睦,危害着社会的安定繁荣。
二、向不良习惯说“不”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2、设计一个拒绝不良习惯的标语或者宣传画。教学反思:
第十八颗、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3、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知道要抵制毒品。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
1、吸毒的危害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等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提问:你们知道林则徐吗?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了解导致吸毒的原因,使他们小心警惕生活中的吸毒陷阱。
二、抵制毒品
1、提问:我国的法律对吸毒、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2、让学生阅读我国《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的条文,大概了解戒毒工作的情况。教学反思:
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
2、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
3、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快乐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快乐生活的法宝,你们说好不好?
二、讲述自己的快乐体验
251、教师: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你会因什么而快乐?把你的快乐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看谁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其他同学。
2、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快乐的体验。
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讲完后,一起来归纳故事中的我们究竟在什么中快乐,为什么而快乐。
三、寻找快乐生活的法宝 教学反思:
1.圆明园在控诉活动目标:1.了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来的屈辱和危害。 2.知道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的英勇抗争的事例。 3.分析近代中国遭受苦难的主要原因。4.懂得“落后......
长沙县星沙盼盼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爱美丽的生命》单元备课本单元的总目标:1、通过追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感受父母、亲人、学校、社会对我们的爱与......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一,教学目标1,认知:(1)知道生活中快乐的事多,要积极体验快乐.(2)知道快乐的生活有益健康,学习进......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