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班主任工作坊建设”。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宋明阳
序言
本课题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1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1-R-19666。主持人是宿迁市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宋明阳。成员有:省沭中教务主任毛伟,学生处副主任孙振,校网络维护负责人蒋立锁,校园电视台台长魏善航,校专职心理咨询师郁郁,计算机专业教师肖颖,校优秀班主任张素婷、韦立顺、周鹏杰、郁富胜、方明星、钟志国,校优秀教师于会芹、仲婧等。
内容摘要
针对如何及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益的难点问题,本课题运用系统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等基本原理,采用理论研讨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研究法,初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动态评价、家校社会三维互动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参研人员的教育教学的资源整合能力、自主应用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课题研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班主任 工作 资源 建设 应用 研究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产生于二十世纪后期,迅速兴盛于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信息化时代,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爆炸式的飞跃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的普及性应用,必然引起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的变革。以电脑、手机及微机式数码摄象机等为标志工具的网络技术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已经成为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从而使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进行全新的认识,探究我们的创新意识,挖掘我们的创新潜力,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普通高中班主任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指开发符合普通高中班主任教育教学规律的、数量足够、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应用系统。
高中班主任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是指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恰当、有效地用于教育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人才。
三、研究意义(1)实践意义
作为班主任如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建设性功能,必将极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极大地解放班主任,极大地推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理论意义
网络具有时效性和普及性、互动性和有效性。这有利于班主任抓住思想教育契机,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总结、创建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会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无疑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目标
1、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整合易懂、快捷、高质的学科知识与学习技能指导的资源。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
3、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评价体系。
4、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
五、理论依据
1、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研究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其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班主任信息化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善班主任工作信息化过程,使其更加科学高效。
2、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是人类不断趋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本课题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服务好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主要工作是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总结、提炼与交流、推广。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次主题班会课件、每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交流会议总结、每一次学法指导措施、每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实践、每一个学生转化案例,经过总结与提炼,都是我们的探索和研究。
2、经验总结法。组织和鼓励班主任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并及时的进行交流与推广。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4、案例研究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善于抓住班主任个人教育案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数据。
5、理论研讨法。借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进行指导培训,精心组织课题组成员共同参与分阶段的研讨活动。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培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拟订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开题论证。成果:完成开题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全方位进行班主任工作研究,进行学校德育和高一至高三班主任工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成果:中期检查表、论文、示范课课件、主题班会课件、视频,学校德育管理资料整理汇总并上传至网络博客、心理辅导资料整理汇编。
3、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整理研究资料,汇集成果,理性分析,完成两份报告,结题鉴定。
成果: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论文集、心理辅导资料整理汇编、主题班会及校园节目光盘刻录、研究成果上传。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意义与不足。(1)意义:
①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
②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2)不足:
①不能取代传统学科教学形式中的有效方法。②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高中学生心理指导方法。(1)、虚拟学习社区
虚拟学习社区就是基于专题研究型模式给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空间。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异性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子关系等),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全体学生共享,实现“师——生”互动,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因为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的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谈体会、感受,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2)网上心理辅导
①、电子邮箱。②、专线QQ辅导。③、在线论坛交流。④、班级博客。(3)、开设心理专栏
3、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评价体系。(1)实施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①、评价过程的激励性和导向性原则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原则
新课程评价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从“三个纬度”出发,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改变以往“一次考试,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浅能,使学生拥有自信,全面和谐地发展。
(2)、素质评价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等特点,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学生电子档案袋的主要内容如下: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3)、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评定方法 ①、教师的观察
在日常的教学观察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纪律、品行、态度等等)对学生作出观察性评价,采用填写、发放电子成长记录袋中的表扬卡和过失卡的办法。表扬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比较突出的进步或事例,过失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和比较大的错误。
②、家长的观察 在日常的观察中,家长根据子女的居家表现(包括生活学习习惯、责任心、尊老爱幼等等)对子女作出观察性评价,也采用填写、发放表扬卡和过失卡的办法。表扬卡的填写内容是指子女在校外的(主要在家里)比较突出的进步或事例,过失卡则填写不良习惯、行为和比较大的错误。
以上老师和家长记录的所有信息都要及时地录入学生电子成长平台,实行一周一反馈,一月一总结的制度,并能对进步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纠正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真正地实现过程管理。
4、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就像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校联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过去,老师和家长因为沟通工具和手段的缺陷,一直以来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巧妙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家校联系的渠道,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1)校讯通
校讯通是依托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致力于促进教育行业内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家校良好沟通的综合素质教育平台,在学校与家长联系、教师与家长沟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班级网站
单独的班级网站信息平台,能直接明了地反映孩子周围发生的一切,促进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及时发布班级简讯或公告,特别是要告知家长的,避免学生遗忘或传递信息时的错误。还可以通过成绩管理系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家长通过论坛或留言或电子信箱等,也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取得教育的共识。
(3)QQ群
如今,网络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家长QQ群,不仅便于老师与家长联系,还给家长之间开辟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现在中学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平时难有时间去家访,而利用QQ群和家长联系既省时,效率也高。另外,通过QQ群和家长联系可以免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家访时有的家长会很紧张,以为孩子在学校里做了很大的错事等。而且,通过QQ群沟通,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是平等的,少了一些“特殊身份”,大家交流起来没有心理压力,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九、课题社会效益和反响
1、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课题组撰写了8篇关于信息技术与班主任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的论文,有7篇在省级期刊公开发表,1篇获省二等奖。主要情况如下: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张素婷、宋明阳)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2)《利用电子档案袋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周鹏杰)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5期)
(3)《浅谈高中学生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应用》(郁富胜、张霞)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
(4)《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方明星)发表在《素质教育》(2012-04期)(5)《浅谈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于会芹)发表在《读写算》(2011-10期)
(6)《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钟志国)发表在《文学教育》(2012-03期)
(7)《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仲婧)发表在《教育科研》(2011-52期)
(8)肖颖老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获江苏省第九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2、建立班主任工作资源网上平台:(1)建设学校网上“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网址:http://zxs.sygjzx.com/)
(2)在校园网上“教学资源栏”建成“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站点并上传了与本课题相关成果,地址:http://10.1.1.5/jxfs.asp?act=listzylx&mc=班主任工作资源。
(3)博客中开设班主任工作资源栏目,并上传相关研究成果,博客地址: http://smy.1977.blog.163.com,点击量已超过2500人。
(4)利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交流。
3、整理汇总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资料,并在博客上进行发布推广,具体包括:
(1)致和教育特色创建报告(2)省沭中学生习惯养成细则(3)省沭中学生奖惩处理办法
(4)省沭中学生跑步要求与跑步方案(5)班级学生考核细则(6)学生评语样本
4、形成了“心理指导”校本课程材料一份。
5、“主题班会”、“校园节目”的刻录光盘两盘。
6、促进了班主任的成长和发展。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参与班主任的理论和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其中,宋明阳老师先后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年度十大优秀班主任”“沭阳县教研工作先进个人”“沭阳县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郁富胜、方明星、张素婷等老师都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另外,班主任工作资源网上平台的建设也给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发展。
7、提升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2011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8人。2012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12人,名列苏北五市县级中学第一名。2012年被省政府评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十、问题讨论
1、存在问题
(1)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还不够全面系统,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料研究和搜集得不是很充分,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有研究成果:一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是信息技术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
(2)信息技术与学生心理指导的个案资料积累不多,学生心理指导的校本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
(3)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导致理论高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2、今后设想(1)、进一步收集高中班主任工作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更多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
(2)、在学生心理指导方面除了共性的问题研究以外,同时注重学生心理指导的个性研究,并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水平。
(3)、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需要继续总结相关经验,不断提升课题的理论水平。
(4)、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我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班主任工作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十一、参考文献
1、蒋鸣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方向与探索》[R].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2004/7•报告).2、汪琼.《关于资源库建设的几点认识》
3、谢幼如和柯清超.(2005)《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4、李克东和谢幼如.《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3-6。
5、郭宝仙.《国外支持社区成员学习的一些举措》
6、教育部《远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2000 年5月
7、《教育技术学基础》([美]罗伯特•M•加涅主编 张杰夫主译)
8、薛磊,马振华,江一山,徐耀《.InternetIntranet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中国电化教育 2001(2)
9、王晓芜.《漫谈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建设》[C].广东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
10、谢幼如.《广东高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改试验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27-31。
11、曹晓明和何克抗.《面向应用的区域资源建设支撑环境探析》.《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8期,37-40。
1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1-5。
1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14、何克抗.《发达国家的网上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15、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1).16、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http// www.daodoc.com
17、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8-9)
18、《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美]D•P•奥苏伯尔等著 佘星南宋钧译)
1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0、魏大可.《学校个性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C].人民教育出版社
21、《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克抗著)
22、《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吉庆编著)
23、孙其信,李方敏.《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网站的分析与述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4、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电化教育研究,1999,(5)
25、《新课标下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思考》作者:曲阜师范大学 张友文
2012年12月2日
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摘 要】对国内外两个著名的微课资源平台进行对比,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使用微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从多个课......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实施方案发布人:沈银大/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发布时间:2008-10-28 点击/评论:1920/0 内容来源:原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告 (张华威)上传: 张华威更新时间:2012-5-8 22:22:09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工作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有效教学的理念......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资源建设》学习小结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教学环境资源建设》学习,学习了李老师的教学风格,使我了解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