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之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评价上山下乡”。
【内容提要】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试验,以往外国学者的研究都将解决城市就业和人口问题作为领导人发动这场运动的动机。现在可参考的资料并不支持这种似乎合理的解释,因为正是在城镇青年下放的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本文重点分析了1968至1980年的上山下乡运动,认为毛泽东防止修正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建立政治新秩序的动机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它没有得到知青和他们的父母的拥护,从70年代末开始,公开的抵制出现,最终以上山下乡政策的结束而告终。虽然这场运动的确培养了很独特的一代,但是下乡城市青年没有变成“社会主义新农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获得留学资讯http://www.daodoc.com/正常的教育机会。这对他们,对国家都是很重大的损失。【摘 要 题】共和国史研究
【关 键 词】当代中国/政治运动/人口迁移/知识青年/一代人的形成 【正 文】
从196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千百万“知识青年”离开城市,数年(有些人是10年)后才得以回城,如今他们已经年届50。这一经历对他们影响颇深。但西方人对人类史上这一罕见的社会实验所知不多。在一般公众中,很多人对红卫兵耳熟能详,知道“知青”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学术界,自1980年这一运动结束后,它也一直受到西方专家的忽视。
我认为,重新评价这一运动的时刻已经到来,这不仅因为中国的重大变迁使我们有了足够的距离感进行历史反思,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史料,这使我们能够比以往更准确地描述这场运动。现在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重要区分,这有助于我们对这场运动导致的某些重要问题提供更确切的解答。例如,本文主张将1968年之后的群众运动与先前的下乡加以区分,并且认为,毛泽东及其追随者对这场运动的动机和设想,不同于那些更“务实”的领导人。
一、下乡:一个历史课题
(一)时段和数字
在中国,把城市年轻人下放到农村始于1955年,到1962年时这已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涉及的人数不多:从1955到1961年间不到20万人(注:这段时期的统计数字不全,这是作者按当时报社所发表的数字的估计。),从1962到1966年共有1292800人,一共不到150万人。1966年这项工作因*的混乱而暂时中断。1968年恢复实行,但性质已大不相同,且规模更大。从1967到1979这13年间,大约有1650万知青被送到农村(见表1)。
表1 不同年度下放知青人数和种类[*] 年份 下放 到农村 % 到知青农场 % 到国营或军 %
总人数 人数 和大队人数 垦农场人数 1962-1966 1292800 870600 67.3 422200 32.7 1967-1968 1996800 1659600 83.1 337200 16.9 1969 2673800 2204400 82.4 469400 17.6 1970 1064000 749900 70.5 314100 29.5 1971 748300 502100 67.1 246200 32.9 1972 673900 502600 74.6 171300 25.4 1973 896100 806400 90.0 89700 10.0 1974 1724800 1191900 69.1 346300 20.1 186600 10.8 1975 2368600 1634500 69.0 496800 21.0 237300 10.0 1976 1880300 1228600 65.3 415100 22.1 236600 12.6 1977 1716800 1137900 66.3 419000 24.4 159900 9.3 1978 480900 260400 54.1 189200 39.3 31300 6.6 1979 247700 73200 29.6 164400 66.4 10100 4.0 1967-1979 16472000 11951500 72.6 2030800 12.3 2489700 15.1 1962-1979 17764800 12822100 72.2 2030800 11.4 2911900 16.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1987:110。
*根据半官方资料,1980年的下放人数为155000人。因资料没区分下放种类,所以不便放入表中(顾洪章、胡梦洲,1996:301)根据表1,下放人数的变化趋势见下图:
附图
图1 1962~1980年知青下放情况
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间,有些知青被允许离开农村返城、上大学、参军或在接收地的城市就业。下文我们将他们称为“返城者”。
从表2看出,1968-1980年间下放知青的人数超过1660万,而1962-1980年间几乎达到1800万。相对于1980年的1.34亿城市人口(见表4),这是一次相当庞大的人口迁移。由于不断有人返城,实际住在农村的知青从未达到900万人,虽然在1977年末接近了这个数字。
表2 各年度累计的下放和返回(1962-1980)及在乡(1973-1980)的知青人数 年份 1967年以来 1962年以来 1962年以来 累计返城 在乡的 累计下放人数 累计下放人数 累计返城人数 比例(%)知青数[*] 1962-1966 1292800 缺 缺 1967-1968 1996800 3289000 缺 缺 1969 4670600 5963400 缺 缺 1970 5734600 7027400 缺 缺 1971 6482900 7775700 缺 缺 1972 7156800 8449600 缺 缺 1973 8052900 9345700 4013500 42.9 5332200 1974 9777700 11070500 4617000 41.7 6453500 1975 12146300 13439100 6014900 44.8 7424200 1976 14026600 15319400 7367400 48.1 7952000 1977 15743400 17036200 8397500 49.3 8638700 1978 16224300 17517100 10950700 62.5 6566400 1979 16472000 17764800 14904600 83.9 2860200 1980 16627000 17919800(16764800)[**](93.6)(1000000)
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
赫章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陶永仙根据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指示和中央、省、地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安排部署,中共赫章县委,赫章县人......
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
“上山下乡 ”ZZTV爱心支教大型公益活动流程联系组:杨智文董晓鹏宣传组:付忠招商组:张谦爱心支教联系组:一、五县市摸底,看那些学校缺乏什么类型的教师。那些学校适合成立ZZTV爱......
实质是一场倒退运动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再认识 【猫眼看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四十多年,近年来各地不断有老知青集中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很多这样的活动中总有人要突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