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_雾凇雾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2:29: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雾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雾凇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感受雾凇的奇特。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美:

1、猜一猜:高山和低洼,处处栽棉花,去年未留种,今冬又开花。(雾凇)(课件出示)(用幕布、放大镜)板书课题:

23、雾凇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和作者一道去吉林,去松花江畔,看看奇特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请听课文录音(音频、视频雾凇图片)

(1)、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2)、汇报交流

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雾凇的美。

③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谁再读读这句诗?(指名读)⑤师:雾凇像雪白的梨花一树树、一行行是那么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探究探究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细读课文,感知形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雾凇是由什么形成的?(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汽→雾气→雾凇)① 你们知道吉林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儿来的吗?(学生根据课文或查阅的资料回答后,老师给予评价)② 出示丰满水库的资料:丰满水库,又称“松花湖”,位于松花江上游。建于1937年,大坝高95米,长1080米,储水量112亿立方米,是东北的主力电厂。巨大的水流从几十米高处冲下,溅起阵阵水雾。于是,周围的空气中就弥漫着过于饱和的水汽。

③ 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变成雾气的?

三、精读语段,弄清雾气的变化: 课件出示语段:“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1、自己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在雾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

2、汇报:在雾中看到了什么?(雾中的江面、雾中的长堤、雾中的树木)

3、分别出示“雾中江面”图、“雾中长堤”图、“雾中树木”图,说说:雾中看江面是怎样的情景?(弥漫着阵阵雾气。理解:弥漫)雾中看长堤又是怎样的情景?(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理解:笼罩)雾中看树木更是怎样的情景?(被雾气淹没了。)

4、指导感情朗读:雾中的景物是物非物,多么奇妙。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句子。(注意读出感情,读到位)① 自己试着读一读。②同桌相互读一读。③指名读④评读⑤再指名读⑥齐读这三句话。

5、假如这时你站在这个长堤上,还会看到什么?(雾中的人雾中的天、雾中的花、雾中的山、雾中的房屋、雾中的草……)

想象:雾中看人、看花、看房屋、看山、看草、看灯会是怎样的情景?

6、雾变化无奇,给万物披上了神秘色彩,从古到今不少诗人用诗赞美它。谁能吟一吟搜集到的描写雾的诗句?

7、老师也搜集了几句,一起来读一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查慎行《晓发胥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张旭《桃花溪》)(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

8、过渡:真是诗中有雾,雾中有诗。可雾气又是怎样形成雾凇的呢?

四、品读语段,了解形成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完成上面的练习。(媒体出示练习)

⑴读课文,填空:

这蒸腾的雾气,()地,()地,()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⑵谁愿意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这道题。

⑶发现了吗,这雾气给松针柳树带来哪些变化?

2、(出示课件)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⑴读读这几个词。

⑵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都含有“银”字,说明白、亮。从光泽上看:越来越亮。从大小上看:越来越大、越来越粗。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形状上看:越来越美。)

3、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大、多、亮、美。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出雾凇越来越粗,越来越亮,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试读;评读;再指名读;最后引读。)

4、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吉林人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读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瞧,多么富有韵味的雾凇。(欣赏雾凇录象)

5、欣赏了这美丽的奇观,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赞雾凇,升华美:

师:吉林雾凇,现在被誉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每年都有二、三十万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雾凇原来叫树挂,后来经过科学家论坛论证改名为雾凇。当地有很多用雾凇命名的产品、旅馆、商店、饭店,连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雾凇。猜猜看:这是我国哪位领导人题的诗。(贴诗)

这是江总书记1991年到吉林视察时恰逢雾凇奇观,写下的赞美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媒体出示诗):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为雾凇赋诗一首。谁想读读?(指名读)一起读读。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你还搜集了哪些赞美雾凇的诗?(指名汇报)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名山胜水数不胜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也可以用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方法写一写、赞一赞我们周围的景物、风光。

六、拓展学习(自由选择)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水汽→ 雾气→ 雾凇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雾凇图配诗)

课文:

22、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树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过程 1.自学成果分享,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色泽、姿态美。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让学生说说雾凇美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十里长堤”等关键词读好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雾凇颜色、光泽的美。

再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对雾凇的“姿态多”这一节的美读换了一种引导的方式,学生也读得兴致昂然。

在学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再引领学生尽情地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当堂背诵的方式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的,让课堂上背诵得热气腾腾,感觉很是不错。②学生比较激动地赏读了雾凇的色泽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就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雾凇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围绕句子,提出疑问:“饱和的水汽”说明水汽怎样?“过于饱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结”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吗?学生交流中激起了对探究雾凇形成的兴趣。然后我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来的呢?从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间能感受这水汽的确是过于饱和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第二自然段,读读圈圈画画,课堂安静了,学生思考才会静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学生先谈自己的感觉,再去读文,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3、争当小导游,巩固所学知识。

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4、课外作业:小练笔:

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板书设计:

景象美

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

成因奇

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

春风梨花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

雾凇

:23.雾凇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 2.学会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

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

雾凇

雾凇雾凇1第三天早上,火车到站了,我们一下火车就直奔雾凇岛,去观赏那里的美景。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而雾凇岛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吉林市东北35公里的乌拉街......

雾凇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23课《雾凇》。谁知道雾凇是什么?“雾”大家都不陌生,那“凇”是什么?观察偏旁:两点水。二、精读感悟:(一)、精读第一自然段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雾凇

《雾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汽”、“霜花”、“雾气”、“雾凇”等词语的意思。3.......

下载雾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雾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雾凇雾凇 雾凇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