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倒装句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言文倒装句举例”。
文言倒装句
【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 .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辨析】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文言文中很少例外。常见的只有“云何”“于焉”这种动宾结构的疑问代词宾语在动词之后。
(1)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译文:子夏说什么?](2)于焉逍遥?(《诗经·白驹》).. [译文:在哪里逍遥自在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辨析】
(1)否定句宾语前置,只限于代词宾语。名词作宾语(包括表尊称的名词“君”“子”之类)一般不能前置,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译文:我不是您,本来就不了解您。](2)否定句代词宾语,在文言文中也有后置的,与现代汉语一致,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 [译文: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寻求什么?] 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译文: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匡救天下,诸侯没有谁违抗我。](3)肯定句中,代词宾语(包括表敬称的“子”)也有前置的,译时应将宾语移后。①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节南山》). [译文:显赫的尹太师呀,百姓都望着你。] ②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 [译文:百姓中有十个贤人辅佐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4)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5)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4)是名词宾语前置,例(5)是代词宾语前置。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劳,再次是创建学说,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类型】5.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要求宾语前置:“自”、“请”。【实例】
(1)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陈轸为自己打算多,为大王打算少。](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史记·张仪列传》).. [译文:山上的树木侵害着自己,点灯的油脂煎熬着自己。](3)王请无好小勇。(《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请求大王不要喜欢微不足道的勇敢。](4)释齐秦,他国请相见。(《左传·襄公二七年》).. [译文:除开齐国、秦国,请其他国家的君臣相见。]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
【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
(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
(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
[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篇2: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状语后置上。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如:
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例如:
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例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
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请思考:“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这句的宾语在哪里?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
如:
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有)+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马 之 千里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齐人有一妻一妾共处一室者。(《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屠惧,投以骨。(《狼》)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例1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2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文言倒装句式复习教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先来看一下07年......
文言文中特殊的倒装句式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文言文中特殊的倒装句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Unit5 Grammar Inversion(倒装)英语部分倒装用法归纳(Partial Inversion)1.否定副词位于句首时的倒装1) She hardly has time to listen to music./ Hardly does she have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