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_日本茶道中的禅文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7:36: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茶道中的禅文化”。

试论“茶禅一味”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及“和敬清寂”茶道四谛的形成欧阳勋 段肇红--2016世界禅茶大会论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交流始于隋唐时代。

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持日本国书拜见隋炀帝,中日两国首开国交。隋文帝开皇年间,茶叶开始向日本输出。

据可靠文字记载,最早把中国茶文化带回日本并广为传播的是最澄和尚。804年7月最澄和尚随遣唐使从日本佐贺出海,经50多天的海上颠簸抵达宁波。最澄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教义。后来,天台山佛陇寺的行满座主巡锡来到修禅寺,看到最澄慧根非同寻常,便将其带至佛陇寺,亲自传授牛头禅法及天台教籍82卷。行满大和尚在任座主之前曾是佛陇寺属下的智者塔院的“茶头”,有丰富的茶学知识和茶事实践经验,他不仅传给了最澄佛法,也传授了茶文化知识。805年春,最澄辞别天台山,随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最澄回日本后,开创了日本天台宗。最澄不仅带回了中国茶种,在日本种活了第一批茶树,而且以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大力传播从中国学到的茶文化。

与最澄同年从唐朝回到日本的还有两位高僧:空海和尚和永忠和尚。三位高僧从我国带回茶种茶文化后,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和身体力行下,日本上层社会饮茶成为时尚,因当时处弘仁年间,所以史称弘仁茶风。

晚唐、五代、北宋期间,日本商船来华几乎是零。这一时期,日本饮茶处于衰微或停滞的状态。

我国南宋时,中国禅学进入昌盛时期。禅学主张“不立文字,立即成佛”,重视坐禅、作务等实践性的修行。这一时期包括了由新兴武士阶层源氏家族掌握的整个镰仓时代。源氏政权积极地引进中国禅学,其实力派首领北条时赖等都归依禅门,并把禅学作为武士阶层的思想支柱和必修课。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茶人是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祖。荣西生于1141年,多次来华,接触到蓬勃发展的南禅宗,回日本后仍潜心钻研禅宗。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荣西在1214年完成他的著述《吃茶养生记》,被称作“日本的《茶经》”,《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一度衰退了的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之路。

13世纪初,隶属禅宗之临济宗的径山寺名震江南。径山寺遵循临济禅“不应文字,教外别传”的教法,倡导“公案禅”,强调“顿悟”励行“棒喝分明”的参禅方法。这些都恰合当时刚处于统治地位的日本武士阶层的需要,掌握了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氏十分仰慕径山寺,不断派日僧到径山求取禅理。在众多的访径山日僧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最大作用的当数圆尔辨圆。圆尔辨圆于1237年起,在径山寺第三十四代十方住持无准师范处修习禅宗临济杨岐派的禅法,历时五年得受印可。在径山的五年里,圆尔辨圆全身心地吸收领会中国禅法,除此之外,他对径山寺独特的禅院生活文化不遗余力的去观察学习。他不仅样样都学,而且样样学有成效,而其中最有成效的恐怕是茶。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他更细心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当时中国的禅院里都施行一套有严格法式的茶礼。圆尔辨圆从径山回国时带去《禅院清规》一册,以此为蓝本,结合日本的实际,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效径山茶宴仪式的茶礼,此茶礼至今在日本东福寺得以遵守。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在1404年至1523年,明朝与日本足利幕府之间有过百余年的朝贡贸易,明政府所赐唐物完全控制在足利幕府手中。对这一唐物宝藏的鉴赏、应用孕育了日本茶道的前身——书院茶道。村田珠光(1423一1502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被拜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因精通唐物而扬名。珠光曾在名盛一时的一休宗纯处参禅,并从一休处得到一份珍贵的宝物——圆悟克勤所书的“禅茶一味”墨迹。“禅茶一味”始于善会,成于圆悟克勤,经两位禅师的悟道,参出了茶禅一味的新境界。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门县的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唐咸通11年,公元870年,朝廷派高僧善会和尚来此开山建寺,善会和尚在夹山寺,聚二百众,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道出了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为夹山“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以理念上发扬茶禅文化的,则是圆悟克勤。圆悟克勤于成都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之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一休大师将“茶禅一味”墨迹传至村田珠光。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了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珠光悟道后试图按照禅宗的思想,参照禅寺简单朴实、沉稳寂静的饮茶方式制定“茶法”。

村田珠光去世后,发扬光大其理想,完成“草庵茶道”创建工作的是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精通连歌,并以歌道理论的基础,开创出一派新的茶道,他选用了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说明茶道的艺术境界: 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

武野绍鸥将日本生活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反过来他又使得经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的生活文化艺术还原到了一般生活当中去。

促使日本草庵茶道全面形成,并使之成为日本文化之代表的壮举,是绍鸥的大弟子——千利休完成的。千利休生于1522年,卒于1592年,享年70岁。其父是堺市屈指可数的富豪,千利休异常聪慧,少年时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17岁拜绍鸥为师学习了草庵茶,并曾跟随大德寺和尚大林宗套、笑吟宗诉参禅,24岁获得“宗易”道号。在千利休生活的时代,茶道是日本武士的必修课,对于提着脑袋南征北战,不知自己将在何日命丧何方的武士而言,宁静的茶室是可以慰藉心灵的最好道场。在武士们的推崇下,日本茶道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千利休顺应时代的要求,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被尊为茶圣。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茶道的精神追求是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千利休在《南方录》的卷头说,“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家也不漏雨,饭也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第二,茶道的秘诀是还原淡泊寻常生活的本来面目。他在《南方录》中写道:“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千利休的弟子问什么是茶道的秘诀时,他回答:“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千利休的茶道美学境界,是积极的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它也援引一首和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雪底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千利休70岁剖腹自杀时,日本茶道已完全成熟,后来千利休的法统由他的弟子和后人代代相传,并形成了由千利休的三个曾孙传承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至今还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

千利休还提出了以“和、敬、清、寂”茶道四谛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

与圆尔辨圆同时期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1235~1308年),25岁时入宋,参禅于径山寺住持虚堂智愚,在华八年。1267年,南浦绍明辞别径山时带回来的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先生考证,在南浦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制述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和《四谛文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由此“茶禅一味”的精神便为人所知。据《茶道经》记载,刘元甫长老为白云守端禅师的门下。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了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正式提出以“和敬清寂”四字为茶道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表示和谐与和悦,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是指参与茶事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禅宗认为,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参考文献:

[1]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林治·《中国茶道》·西安:世界图出出版公司,2009 [4]李丹·《茶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赵国栋·中国茶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确立·中国茶叶,2016(6)

禅茶一味推广6

禅茶一味推广方案目前茶楼刚开业,市场知名度不高,需要进行系列推广活动。瑞昌市场现以茶餐厅居多,单喝茶价位在60元左右,我茶楼定位相较更高档更纯粹,与此同时顾客群体没有那么大......

茶禅一味的人生哲理美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茶禅一味的人生哲理美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茶禅一味每日禅话875

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每日禅话 875" 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 src="http://image86.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6/1110/54813262_1" width=690 height=460......

禅茶一味香自远散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禅茶一味香自远散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禅茶一味香自远散文

禅茶一味香自远散文喜欢喝茶,闲来弄字,静倚轩窗,一壶茶,一本书,一帘梦,淡淡的茶水,淡淡的芬芳,淡淡的心境,茶水泡软了时光,也静好了经年。许多个夜晚,沐轻风习习,一杯香茗在手,听若隐若现......

下载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