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2-31 08:01: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开始在我国确立,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门茶风兴盛一时。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禅乃至全部的佛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命的存在与解脱问题。存在即是生活,解脱即是觉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从上古德,有闻歌声悟道者,有聆鸟鸣悟道者,有见桃花悟道者,有击土悟道者,有临流水悟道者,有汲水搬柴悟道者,不胜枚举。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觉悟的例子。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生活中体味,在生活中落实。在生活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标。

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生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茶道修持也是如此。

茶道修持是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茶道修持和一般的饮茶不同,一般的饮茶仅仅是啜茶味、品茶香而已,茶道修持则是藉茶悟道,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茶人在进行茶道修持时,内心是安详宁静的,此时已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茶事中来,不散乱,不浮躁,因为散乱、浮躁的心境是冲泡不好一碗茶的。

因此,茶道修持可理解为落实“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茶道修持,将我们对禅悦的体味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落实到汲水搬柴的日常茶事中来,落实到一碗茶汤中来,落实到茶炉、茶釜、茶瓯、茶盏中来。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正如净慧法师在《生活禅语》中所开示的那样:“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那么,作为茶人的生活,也应该在茶事过程中领悟到禅机,实证到禅的境界。

日本著名茶文化学者、哲学家久松真一先生曾将禅分为寺院禅和在家禅两种,寺院禅即禅宗,在家禅即茶道,不无道理。茶道修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茶事中来,茶禅一味,禅茶互参,在茶事中体悟禅悦,在禅悦中完成茶事。所以我个人以为,作为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茶道修持应该更适合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生活禅的殊胜途径。

第2篇: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开始在我国确立,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代生活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禅乃至全部的佛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命的存在与解脱问题。存在即是生活,解脱即是觉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直下承当”,“直下承当”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从上古德,有闻歌声悟道者,有聆鸟鸣悟道者,有见桃花悟道者,有击土悟道者,有临流水悟道者,有汲水搬柴悟道者,不胜枚举。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觉悟的例子。我们要求得解脱,要证悟到禅的境地,就要在生活中体味,在生活中落实。在生活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标。

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生活禅的要旨就是要将禅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茶道修持也是如此。

茶道修持是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茶道修持和一般的饮茶不同,一般的饮茶仅仅是啜茶味、品茶香而已,茶道修持则是藉茶悟道,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茶人在进行茶道修持时,内心是安详宁静的,此时已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茶事中来,不散乱,不浮躁,因为散乱、浮躁的心境是冲泡不好一碗茶的。

因此,茶道修持可理解为落实“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茶道修持,将我们对禅悦的体味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落实到汲水搬柴的日常茶事中来,落实到一碗茶汤中来,落实到茶炉、茶釜、茶瓯、茶盏中来。禅意与茶事密不可分,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这是真正的“茶禅一味”。正如净慧法师在《生活禅语》中所开示的那样:“作为禅者的生活,它处处都流露着禅机,学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处处都可以领悟到禅机,处处都可以实证禅的境界。”那么,作为茶人的生活,也应该在茶事过程中领悟到禅机,实证到禅的境界。

日本著名茶文化学者、哲学家久松真一先生曾将禅分为寺院禅和在家禅两种,寺院禅即禅宗,在家禅即茶道,不无道理。茶道修持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茶事中来,茶禅一味,禅茶互参,在茶事中体悟禅悦,在禅悦中完成茶事。所以我个人以为,作为生活禅的一个重要途径,茶道修持应该更适合现代在家居士的禅修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生活禅的殊胜途径。

第3篇:“禅与生活”

台湾作家郑石岩广州讲演“禅与生活”

5月16日下午,台湾金鼎奖畅销书作家郑石岩教授将携其新作《禅·生命的微笑》、《悟·看出希望来》、《觉·教导的智慧》莅临广州购书中心为广州读者签售他的新书。

郑石岩教授有着20年心理咨询工作丰富经验,是唯识心理学创建人,中国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硕士,曾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深造研究,从事心理咨询与教学研究多年;对佛学与禅学素有修持,是融心理学、教育学与禅学于日常生活应用的倡言人。著作丰富,包括《人生路这么走》《教师的大爱》《父母之爱》《换个想法更好》等30多本书,是积极入世、以书文度人的典范。作品誉满海内外,销量数逾百万册。本次签售的三本新书是郑教授“生活禅经系列”作品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宗教书,郑石岩教授以其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背景来诠释佛法,让本来晦涩难懂的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母亲的生活禅随笔

母亲的生活禅随笔

年少时光,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说:“走路摔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摔倒了不在地上坐一会儿,怎么会是我的风格?

那时候,每到周末,母亲总会安排我们给她的菜地浇水。我还没有开始干活,就先发起愁来,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啊?于是开始消极怠工。母亲从外面回来,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本质,说:“眼睛是奸臣,手是忠臣,那些活儿看上去挺多,其实干起来就快了。”果然,我们兄妹几个不到一上午就把菜地浇完了。

工作后,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一次,上司听信了他人的`谣言,误以为我对他不满,有一段时间,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母亲对我说:“人人心里有杆秤,日久天长,总会称出一个人的分量。”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吴立民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 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茶道杂文随笔

早起上网,见天涯某公新发一贴,“平心静气”大谈“茶道”,什么“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平日若见到此类文字也没什么,今日见之,顿觉其味甚馊,其心可叹,大不以为然。

其实最早的“茶道”就是游牧族和藏人的喝法。

中国发现茶很早,但最早是当“药”的。游牧民族发现汉地的茶能对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起中和作用,且运输较方便,遂有大量贸易需求。这是汉地茶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据考茶正式流入吐蕃约在唐高宗年间,盛唐起至宋朝,茶叶贸易由国家垄断,渐渐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之一,南方茶业大兴。

汉地种茶多了,汉人喝茶的也多了。茶在汉地不像在游牧族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偏从“茶文化”上发展,遂有陆羽《茶经》之类。汉人的烹茶分茶之艺约唐开元后开始盛行,到南宋登峰造极,民间“斗茶”成风。而当时的佛教寺院为重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