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意 诗歌语言变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诗歌的语言变形”。
读懂诗意,了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对语言的特殊变形这一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出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
1、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例
2、“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例
3、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罄音。
例
4、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
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
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还原颠倒的语序,体会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鹿阝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析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 “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其他: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诗词曲中词序的颠倒,主要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应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是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要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宫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3、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句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又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与惆怅。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如何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如何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
如何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共10篇)由网友“浩浩”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何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形特征,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篇1:如何了解诗歌的语言......
如何读懂诗歌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
如何读懂诗歌郭春燕【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