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朱美光_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3:35: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朱美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化产业科技创新”。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朱美光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通过对比我国重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营造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优化创业环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虽然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对创意产业提法不尽相同,但都认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以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为运行载体,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集群。1国内重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地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催生出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2]。

1.1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已经形成56个创意产业基地,涉及38个种类、55个行业,创意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例达到7.5%。上海还对全市130余处老厂房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通过大力开展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和各类设计展,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1.2深圳:创意设计之都——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业

深圳设计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一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深圳被称作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源地,平面设计人才达2万人,工业设计占全国49%以上市场份额。

2004年,深圳市推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创意设计之都”目标,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设计之都”,远期目标是将“创意产业”打造成深圳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动漫、建筑设计、装饰设计、印刷、服装设计等创意设计相关产业。另外,深圳制定了包括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系列计划,实施对“创意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

1.3南京:成立领导协调机构——重点扶植创意产业发展

南京市把创意产业纳入“十一五”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扶持,重点打造影视创意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基地、现代艺术创意基地、网络游戏与动漫创意基地以及综合型创意产业基地六个文化创意专业产业园区。还建立了创意产业统计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南京创意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1.4杭州:扶植动漫游戏产业——打造中国动漫之都

杭州推出包括《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鼓励杭州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15项新举措,着力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杭州市初步形成动漫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业开发的产业链。其中,年生产能力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制作企业有十家,可以自主研发、运营的企业二十多家。目前,杭州动漫游戏企业开始从加工国

外动漫产品,逐步向自主原创转型。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最根本的支撑作用。2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科技中介机构也有了长足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政策环境日趋宽松透明,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总体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科技人才匮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3]。

2.1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区域创新体系应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导致各单位、各部门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次,政府直接干预过多,在政策设计方面还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没有侧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的营造。

2.2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区域创新体系的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区域创新能力就越强[4]。目前,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其次,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再次,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机构相关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

2.3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

创新环境和条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尚待进一步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导向能力较弱。其次,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落后。再次,有关新制度、政策不适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

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封闭,创新网络尚未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等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推进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立足整体设计,释放并集成区域社会创新力量,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开放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建设为重点,全面构建开放互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5]。

3.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立和健全区域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建设

加快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由科技计划的执行主体向全社会科技活动宏观管理和调控主体角色转变,加强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定期制定和发布区域产业技术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特色产业集群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形成协作机制。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申报、评审评估、过程监控、验收评价的环节管理,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和操作规范;发挥政府各类科技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软件、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科学评价,引导创新方向和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强化对文

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执法。建立和完善知识与科技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推进专利技术的申请和实施,提升高校、科研单位和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建立开放、诚信、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创新文化。

3.2加强三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奠定区域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根据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需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科技开发载体、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和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

首先,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软件、通讯工程和数字媒体等技术领域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次,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企业孵化、专利服务、技术产权交易、商务信息咨询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担保基金等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运行机制,提高园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扶持重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理顺产学研科技合作各方利益,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再次,依托“整合、集成、共享、提升”方针,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有选择地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特点的文化创新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一批开展科技创业服务科技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技术产权交易活动的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3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构筑科技创新人才战略高地

积极实施创新人才战略,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稳定等环节入手,重点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规模产业化、原创性科技、软件和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构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以科技、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集聚一批“三高人才”(高级科技创新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形成有效的团队创新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向文化创意产业流动、到企业兼职,大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

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科技人员持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人格化、人才资源资本化,加大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 涂成林.关于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

(1):47-

51[3] 杨义芹.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3):19-2

2[4] 吴忠泽.科技创新:现代文化产业翱翔之翼[J].中国软科学,2006(2):16-20

[5] 徐胜.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7(1):77–81,12

4作者简介 朱美光,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企业管理和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张华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开发区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工作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北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

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0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2010年第25期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以秦皇岛为例魏玉亭(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河北秦皇岛066004)【......

下载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朱美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朱美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