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还是伪尊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敬启到底是尊重还是不”。
“尊重”还是“伪尊重”?
-----从文本细读谈《检阅》一课的价值取向
余姚市临山镇湖堤小学
韩 静
[摘 要] 《检阅》一课历来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长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歧视!甚至有人建议改版的时候直接删掉,因为它的负面价值要远远大于它能传达的正面价值。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细读文本的阅读方式,谈谈《检阅》一课的价值取向。[关键词] 尊重 伪尊重 文本细读 价值取向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结束时,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其实文本阅读也应慢慢“走”,仔细阅读。文本细读,就是教师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它是深度解读文本,发掘文本价值的一种途径,也是凸显语文学科性质,还原语文味的重要途径。
《检阅》一课历来饱受争议,武凤霞老师认为《检阅》这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长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这实际上依然是一种歧视!《老百晓》摘自《曾阿牛》网站的一篇文章《负面价值大于正面价值的课文怎么办》甚至建议,下次改版时直接把《检阅》这篇课文删掉。那么《检阅》该不该删掉?到底有没有尊重?我们该如何把握它的价值取向?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在借鉴众位意见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入文本,聚集“尊重”
《检阅》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人们纷纷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
“这个小伙子真棒!”是显而易见的。博莱克左腿截肢了,但参加检阅时“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这说明他已完完全全融入了儿童队员的游行队伍,他的自尊、自强,使人们不由得发出了“这个小伙子真棒”的感慨。那么“这些小伙子”呢?人们称赞“这些小伙子真
棒”!他们究竟“棒”在哪里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预设的:“说这些小伙子棒,可能有以下理由: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是把他藏在队伍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他们是那么地呵护他,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从教学预设来看,这些小伙子真棒是因为他们“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让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让”这个字更多地体现了儿童队员的意愿,那么博莱克本人呢?他愿意参加检阅吗?愿意走在队伍的第一排吗?儿童队员这样做,有没有征求过博莱克的意见?如果有,从文本何处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能说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吗?没有尊重的关心和爱护是真正的爱吗?
二、“它山之石”激起“伪尊重”
武凤霞老师的文章(《艰难的突围》.《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第4期)认为: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尊重是伪尊重!队员们在作出决定时少了一个步骤,那就是没有征求博莱克的意见,他们的刻意安排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武老师甚至怀疑队长这样安排的用意,认为除了给博莱克机会外,还有故意炫耀的成分及钓誉之嫌。
闫学老师也认为,在文本之中,博莱克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恰恰应该给他这个权利,他的同学却没有给他这个权利,以为让他参与检阅就是对他的尊重,实际上,在骨子里,这依然是一种歧视。
甚至有人建议下次改版的时候把《检阅》直接删掉,因为它的负面价值要远远大于它能传达的正面价值。
三、细读文本,把握价值取向,找回“尊重”
从发现文本价值问题,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但这篇课文仍然存在。如果说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呢?翻阅和《检阅》相关的所有文章,仍然找不到答案,从作者那里也得不到有效信息。无奈之下重新回到文本仔细研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细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一)抓住文眼,把握文本的情感取向。
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候文眼在题目上,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候在文章的结尾。”文眼,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抓住了文眼,有利于我们把握文本的情感取向。
《检阅》这篇文章的结尾,人们纷纷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这两句是文章的关键句,但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这个小伙子”身上还是放在“这些小伙子”身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把握了文本的情感取向。
从文本看,后一名观众“纠正”了前一名观众的看法,“纠正”即说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于“这些小伙子”。另外,从篇幅上看,作者对“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的着墨差别很大,直接写“这个小伙子”的只有一个段落,而描写“这些小伙子”的却有八个段落。可见“这些小伙子”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把他们当作重点来写的。当然“这个小伙子”博莱克也是作者赞美的对象,但他的出现只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这些小伙子”这一群体形象的,起陪衬作用。笔者认为,《检阅》一课侧重写“这些小伙子真棒”,自古以来,写残疾人励志故事的文章不少,而在尊重和爱护残疾人这一点上,本文有它独特的教育意义。“这些小伙子”才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二)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推敲,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叶圣陶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是由一个个字词组成的,这些字词看似一个个毫无生命迹象的符号,但却能建构起意蕴丰富的价值体系。要想把握文本的整体价值取向,有就必须要向叶老所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细读文本时必须扣住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用心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
如文中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劝”这个字不正说明博莱克想去吗?如果不想去,何来“劝”字呢?可见儿童队员征求过博莱克的意见并且知道他非常想参加检阅,他们是在尊重博莱克意愿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又如第五自然段作者在介绍博莱克时,是这样说的--“博莱克左腿截肢了”,但儿童队员开会时,队长却委婉地说:“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依然是儿童队员。”从“左腿截肢”到“腿不方便”叙述的转变,显示出队长对博莱克的尊重。另外,在队长的眼里,博莱克还“不是一般”的儿童队员,“不是一般”即意味着他非常优秀。博莱克在左腿截肢的情况下,仍然“靠拐杖走路”,坚持求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博莱克足以让队员感到骄傲,也足以赢得他们的尊重!
(三)发现文本的空白点、留白点,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
刘熙载《艺概》中说:“文有以不言者”,清人华琳在《南宝扶秘》中说:
“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中无字中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这里“不言”乃是意在言外,“无字处”却是故意留下空白点。
《检阅》一文,博莱克不在会议讨论现场,他愿不愿意站在队伍的第一排呢?这是为他好,尊重他吗?这是文中的一个空白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博莱克一定要在会场,才是对他的尊重吗?不在会议现场,气氛已经很沉闷,这从“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等可以体会出。事情要解决,那就不得不直面问题,有些话就必须要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如果说出来了,比如文中第六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谁敢保证博莱克听了这些不会伤心难过?像这样的会议,当事人还是回避一下比较好,这对双方都是一种尊重。
另外,从博莱克的角度考虑,无论是队尾还是队伍中间都不是最好的办法,都有嫌弃他的嫌疑。也许有人会说,博莱克是残疾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吗?笔者认为,国庆检阅,外国贵宾也在。博莱克想参加,可见其自信,这从他虽然左腿截肢了,仍拄拐走路上学也可略知一二。“紧跟队长后面”,“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走得如此投入,检阅前的训练肯定艰苦,这是一个充满自信又坚强的孩子,把他放在第一排,不是暴露他的缺点,而恰恰是在彰显他身上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所以当博莱克一出现,检验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他身上了,人们纷纷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这些小伙子真棒!”可以看出队长的大胆决策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这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是一群有着高贵灵魂的孩子!
当然文本细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一一论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须走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语言、语境、文学形象、情感、艺术内涵等展开细致入微的品读,从而获得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文本的审美意义和价值。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顾,当然文本价值的把握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权衡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从文本的教育价值看,笔者认为“这些小伙子”是怎样尊重、爱护残疾人的教育价值比较重大,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对待有缺点的同学,日后怎样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而使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植根于他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武凤霞 艰难的突围--《检阅》教后记 [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4)
[2]李振村 慢慢走,欣赏啊--沈大安“文本细读”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
2008(3)
[3] 曾阿牛网站 负面价值大于正面价值的课文怎么办—《检阅》解读
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尊重需要理解和宽容。“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老人是我们的长辈,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幸福的......
尊重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适应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差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最 大的激励,也是给了......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主题班会 活动形式:创设情境 讨论交流 活动目的:1、加深对“尊重”的了解和认识,展现尊重的内涵。2、认识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促......
尊重名言:1.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巴尔扎克2.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3.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事迹:1.“有名”尊重“无名” (尊重与身份无......
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多次的训练、教育,不断地强化而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