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理想国答案”。
《理想国》读书报告
学号:2013502171 班级:政治1班 姓名:王彬臣
一、作者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初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之家,母亲是名门望族之后,据说其母的家族谱系可上溯到雅典历史上的两位执政官,其中一位是著名立法家梭伦的兄弟,继父是伯利克里的密友,他的家庭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有关系。幼年时熟读古希腊的文学作品,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青年时代曾参加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了战争带来的人性堕落、社会分裂动荡和政治危机,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导致民主政治以及整个城邦政治走向败坏,并认为雅典战败的原因是由于民主制。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影响了几乎他之后所有的哲学家。他不但注重自己哲学素质的提升及推广,并且注重教育,其创办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存在了900年,是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世纪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他在学园中讲学达41年之久。他一生著述颇丰,最重要的有《泰阿泰德篇》、《智者篇》、《巴门尼得斯篇》、《蒂迈欧篇》和《理想国》等,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柏拉图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希腊三贤。怀特海对他高度评价:欧洲哲学传统最可信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由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所构成的。
二、创作背景
理想国大约在公元前389——前369年间所著。苏格拉底死后,雅典的现实使柏拉图感到失望,三次西西里之行试图把他的政治理想付诸现实亦以失败告终,在理想和现实的深刻矛盾中他不得不退而著作,探讨治理国家的学问,建立理想的政治蓝图。他以传说中的海洋王国亚特兰蒂斯(Atlantis)——在地中海里消失的神秘大岛为楷模,写出《理想国》(Republica)
三、内容概要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理想国》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卷一到卷五末尾,着重讨论理想国的组织系统;第二部分包括卷六和卷起,着重讨论统治者应具备的条件,即统治者要成为哲学家,亦即他所谓的“哲学王”;其余为第三部分,着重讨论存在的各种体制的优点和缺点。柏拉图理想国的轮廓大致如下:共和国有严格的组织体系,其公民分为三个阶层即劳动者、武士和统治者,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项职业。
《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苏格拉底一诘问别人提出的关于正义的定义。更是详细地批驳和讨论了特拉叙马库提出的观点,即“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他认为,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误的。只有当统治者具有了使他免于犯错误的知识时,他才能统治自己和他人,正义的人所关心的不只是他个人。统治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
为了证明正义的生活是有价值的,苏格拉底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每个城邦都有管理者、守卫者和劳动者。这三个阶层都各有其责,各有其美德。当这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时,这个城邦就是具有了“正义”美德的城邦。同城邦一样,每个人的灵魂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因素,与此相应,也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当这三种因素在理性的支配下协调一致时,就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该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作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在第六、第七两卷中,柏拉图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理念,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善的理念。
教育是理想国中最重要的事情。柏拉图主张教育对象不分男女,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在一定年龄之前,每个青年人都不许看到丑恶和罪恶,只有到了适当的年龄,才能让他们去见识世间的种种“诱惑”。
柏拉图在此书中提到了为实现城邦的目的——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必须实行共产。他认为朋友们的一切东西都是共同的,包括妻子和孩子因此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他自己也认为实行起来有点困难,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公民的生活以简朴为主不存在贫富之分。
四、写作特色 本书全篇都以对话的形式来阐述作者的理论,而且都以苏格拉底为发言或发问中心,柏拉图自己则从不在书中出现。他们之间的对话还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还要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
对话过程中还有点辩论的味道,如:“作为整体的心灵如果遵照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不起争执,那么,每个部分都会是正义的,在其它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之时,享受着他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自己范围内最真的快乐。”或以举例子或讲故事的方式来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这与那些在宴席上那模棱两可的话来与人为难的把戏很像,或与小孩子玩的那个猜含义不清的谜语一样——关于太监用什么东西打一只蝙蝠,蝙蝠停在什么东西上的那个谜语。这些事物都过于不确定,以至无法明确,到底是它还是非它,既是它又非它,或者,既不是它也不是非它。
五、个人感想
政治学文献选读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到这本书的有关内容,让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当我在图书馆中找到它的时候有好多个版本,我被它对话的书写方式感到好奇可惜的是我找到的那版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往左看的,我好多字都不认识。最后我找到了杨恺翻译的这本《理想国》,虽然对话看似简单但是很难懂,需要自己认真的思考揣摩。语言逻辑缜密,想象丰富,打的比喻也非常形象耐人寻味。
柏拉图在著作中对于教育地位的极度强调在现今社会中任然具有现实意义。他提出的教育方针令人难以置信的几乎包括社会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全部细节,包括教育内容,审查教材和作者,创作主题,体裁、风格,甚至词语、音乐和乐器等均祥加以规范。除此之外,理想国对人的生活方式的设计也极为精细,在财产共有,包括“妇女儿童一律共有”的大原则下,从孩童时期的游戏、训练、起居、饮食的作息制度、食物内容到年轻人的举止、发式、袍服、鞋履,无一能逃逸于柏拉图三四五规定之外。可见他考虑问题很全面,这正是我们欠缺的,还有辨证的思维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六、参考文献
《理想国》 柏拉图著 杨恺译 京华出版社 2000.10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一碰头就会产生不带明火的争斗,言语的打火石迅速引燃久置而成熟的思维,起初的闲谈开启了长久的争执之路。在这一场自由并非就事论事的国家构想中,大师们......
1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________ 。 C 文学家 史学家 哲学家2 理想国的公民分为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专门职能。 A 三个 四个 五个3 《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_____......
清华北大之争:谁可以拥有理想主义(转自微信)作者: 張橋彬2015-01-03 新校长传媒在近期的一档脱口秀节目中,清华博士梁植说“什么都学过,却不知道将来应该干什么”,被校友高晓松一顿......
《理想国》读书笔记电子信息学院龙xxx也许是每个人对理想事情的要求不一样吧!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对他的理想国家和理想王国的构架有一种不赞同的心理。柏拉图把国......
《理想国》读后感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