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良品行分析及教育对策_品行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1:31: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学生不良品行分析及教育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品行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

内容摘要:在从事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行为,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影响、个体原因、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学校班级环境建设、教师行为影响、心理辅导及家庭社会因素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不良行为并化解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甚至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等等。这些行为不是很多,但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观察、思考和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①不良行为是指违反道德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其产生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对行为的社会意义缺乏认识,在私欲的驱使下而产生;由于受到错误道德观念的驱使,误认行为正当时而发生;由于已有的道德感情的无力,在各种不良刺激的引诱下而发生。消除不良行为主要依靠加强教育和防止社会上不良影响的作用。在中学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即使少数,但副面作用极大,经常干扰育教学工作,有的会影响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行为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据调查和以往的经验分析认为:中学阶段之所以是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及学校“教育不当”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以下着着重从各方面来分析学生心理行为成因:

一、家庭因素方面,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行为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生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

性格。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中出现障碍。这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二、学校的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同样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潜在重要原因。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怀,转而从友伴群或者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和寄托。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其代价可想而知。

三、从个体看,其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

就学生的需要而言,不健康的个人需要,让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行为。

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人际关系也是诱发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和不正常以会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有的学生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于是就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行为。

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是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中学生的人格可塑性较大,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但同时,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是对学生个性心理和人格的“再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具有在教育场所,时间、空间集中,教育内容方法正规化系统化的巨大优势。我们认为,从学校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加强四方面的工作:

1、重视校园内的微环境建设。学校虽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对社会消极因素进行控制,但可通过建设内部微环境发挥正向功能。例如:学校和教师无法限制学生接受社会信息,但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指导学生形成交流、讨论、分析信息的习惯,对学生接受的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学校还可以在传播渠道方面努力,如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向学生提供健康高雅的音像书刊,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主动抢占阵地,营造积极进取的学校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等,都能对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2、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能量。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发挥教师爱心效应。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爱护、尊重学生,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对老师没有敌对情绪和畏惧心理,敢于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就有助于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尽快改正不良行为。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行为的学生。

4、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其次,还应加强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

要想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配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发挥整体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杜绝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协会,与家长密切配合,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比如我们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建立不良行为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并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反应学生的情况,共同教育帮助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请相关部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比如法律知识讲座,见义勇为英雄做报告等,以此感染学生;也可以找部队的军人、警察等做校外辅导员,把他们的优良作风引进校园,以此感化学生的心灵。

最后,我们还倡导青少年行为障碍自我矫正。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着急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自我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问题未发展成疾患前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②矫正行为障碍也是学生的意志努力过程,青少年学生经常要自我激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在取得那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也要肯定自己,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也可以采取自我奖惩的措施,在确定矫正某种不良行为的目标后,下决心不达目标就放弃看电影电视,或不让父母给自己买新衣服等,起到激发积极情绪、增强前进动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法,把自己的行为变化记下来,经常比较、分析,从中看到进步,看到远景。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身上的行为障碍问题,就要凭自己的毅力去改掉它,弃旧图新,换上新的面貌,“浪子回头金不换”,又是一个好学生。

①《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作者:张诗忠 / 李维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心理健康枕边全集》作者:牧之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技校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技校学校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技校学生不单学习基础差,更主要的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智商高但情商低,这给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德育工作中做到针对性......

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

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杨霞电话:***; 地址:四川省资阳市建设南路一段165号;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杨霞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医院 儿科641300[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儿科护理不良事......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文明行为是中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体现,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学生文明意识和行......

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

下载中学生不良品行分析及教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不良品行分析及教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