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语文考试答案”。
汉字的特点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一)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
(二)(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三)(三)汉字有较强超时空性。
(四)(四)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五)(五)汉字用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
(六)(六)汉字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比较困难。怎样欣赏当代戏剧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麽,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四萍,两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将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上升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虽然顺着周的话说“哦,好地方。”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最后,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演讲的必备技巧
1.做好演讲的准备
包括了解听众,熟悉主题和内容,搜集素材和资料,准备演讲稿,作适当的演练等。
2.选择优秀的演讲者
优秀的演讲者包括下述条件:(1)足够的权威性;(2)演讲者具有较强的语音能力和技巧:(3)演讲者的热情;(4)演讲者的理智与智慧;(5)演讲者的仪表状态
3.运用演讲艺术
包括开场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立论的艺术,举例的艺术,反驳的艺术,幽默的艺术,鼓动的艺术,语音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通过运用各种演讲艺术,使演讲具备两种力量:逻辑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
4.何谓善用空间的演讲
所谓空间就是指进行演说的场所范围、演讲者所在之处以及与听众间的距离等等。演说者所在之处以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的地方最为理想。例如开会的时候、主席多半位居会议桌的上方、因为该处正是最容易汇集出席者注意力的地方。
反之,如果主席位居会议桌之正中央,则会议的进行情况会变如何呢?恐怕会使出席者注意力散漫了,且有会议冗长不休的感觉?因此,让自己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之处,不但能够提升听众对于演讲的关注,甚至具有增强演说者信赖度权威感的效果。
5.演讲时的姿势如何
演说时的姿势(posture)也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巨,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决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6.演讲时的视线
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你还是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说话。尤其当你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刺痛。
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来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
7.演讲时的脸部表情
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疲劳、喜悦、焦虑、等情绪无不清楚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藉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的。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总觉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
控制脸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让听众觉得自己很不自信。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话”。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8.有关服饰和发型
服装也会带给观众各种印象。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着灰色或者蓝色系列的服装,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印象。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着稍微花俏一点的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男士无尾晚宴服(tuxedo)、以及燕尾服为宜。其次,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来。长发和光头各自蕴含其强烈的形象,而鬓角的长短也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表征。站出来演讲之际,你的服装、究竟带给对方何种印象?希望各位好好地思量一番。
9.声音和腔调
声音和腔调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有所改善。不过音质与措词对于整个演说影响颇巨,这倒是事实。根据某项研究报告指出声音低沉的男性比声音高亢的男性,其信赖度较高。因为声音低沉会让人有种威严沉着的感觉。尽管如此,各位还是不可能马上就改变自己的声音。总之,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声音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即使是音质不好的人,如果能够禀持自己的主张与信念的话,依旧可以吸引听众的热切关注。
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标准大致为5分钟三张左右的A4原稿,不过,此地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听众会睡觉的。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 1.2.1 语音方面 ①元音占优势;
②没有复辅音; ③音节结构简单整齐; ④有声调; 1.2.2 词汇方面 ①语素单音节;
②词根复合构词;
③双音化:词汇里词占优势,使用中单音词占优势; 1.2.3 语法方面 ①SVO型语言;
②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③句法与词法结构基本一致;
④有量词、助词、语气词;
⑤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词多功能性);
1、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2、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
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2)双音节词占优势
现代汉语大量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
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这与双音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
有些数字略语多采用偶数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纪律”、“四个一样”等。
3、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一些语法范畴和功能都不像有些英语、俄语那样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2)复合词为主
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3)量词丰富
有量词是汉藏语系各个语言的共同特点。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的许多名词要求与特定的量词相搭配。
因此,可以说量词是对名词的外部特征的一种分类标志。动词涉及到的“量”也使用量词,即“动量词”。
除了固定的量词之外,还使用大量的临时量词。例如:“一碗饭”“一顿饭”“一次饭”“一口饭”“一餐饭”“一粒饭”
“踢了他一下”的量词,还可以用“一顿”“一脚”(“脚”是临时量词)。4)存在兼类词
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
词和短语以及句子结构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地震”(主谓结构的词)与“水土流失”(主谓结构的短语)
“提高”(述补结构的词)与“看清楚”(述补结构的短语)优点:为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基础;
缺点:存在词与短语划界不清的现象,特别是在双音结构中,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使用相同的词却因语序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和“查无实据、事出有因”;“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使用不同的介词,意思完全不同。例如:“把他打了”和“被他打了”。
4、语用特点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
2)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3)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4)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有些句子如果离开上下文语境会影响意义的理解,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还是咬死了狗?)三个学校的领导。(三个学校?还是三个领导?)这些歧义只有依靠句子的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才能消除。
5、修辞特点 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
汉字特殊的构形方式,形成了字形离合,炼字等修辞特点。例如讽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十个数字上联缺少“一”、下联缺少“十”,因此,横批“缺一少十”就谐音表示“缺衣少食”。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后,有人写出对联:上联是“琴瑟琵琶 八大王 王王在上”,下联是“魑魅魍魉 四小鬼 鬼鬼犯边”。这副对联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面对“鬼子”侵略作乱,国家危机四伏,仍然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这副对联利用了汉字构形的特点,寓意深刻,用字巧妙。2)音节结构整齐
双声、叠韵及押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许多顺口溜、民谣、小品、幽默也都有合辙押韵的修辞特点。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歇后语、成语典故、委婉语、禁忌语等。
6、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
拼音文字使用的字母数量少,属于“小字符集”;
汉字字种数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字体变化多样,属于“大字符集”。
在字形技术和标准化方面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汉字输入计算机曾被称为“瓶颈”问题。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书面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因此中文信息智能化处理中需突破“词语切分”等关键问题。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汉语词典一般不标词类。兼类和活用的词,离开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难以确定词性。中文信息处理自动标注词性成为关键课题。
4)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和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在简繁汉字的使用和汉语词汇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大陆使用简化字,台湾使用繁体字。常用词语存在许多差异。外语借词方面存在的同源异形词。同源异形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成为信息处理标准化与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古代诗歌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高三年:杨编2011/11/18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
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
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
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了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 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 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
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以讽论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
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
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此时期的诗人还有: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
喜爱。
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
晚唐时期:
诗歌: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 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 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宋朝:
词: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雍容闲雅,有
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
婉约词:
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
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
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
是他的代表作。
豪放词:
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张元干、张孝祥、陈与义、向子瑾、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
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
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
这时期的诗人还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
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
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
宋末有:
文天祥,汪元量: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
元代: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
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
明代: 诗歌:
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
唐宋派:归有光
清代:
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
桢。
郑板桥:反映民情;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
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
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
张惠言、周济:主比兴寄托,代表“常州词派”。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抗战时期。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国统区最杰出的作家则要算张爱玲和钱钟书了吧(夏志清的观点)。
公共课《大学语文》学习与考试说明(给学生)附录一、考试题型及分值一、填空题(约12分,12空,每空1分,来自教材)二、选择题(约10分,5个,每个2分,来自教材)三、翻译题(约8分,2个,每个4分,来自教......
语文考试重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开创了......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一.课程介绍《大学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课程。学好《......
大学语文公共课第一单元 记叙文 一,【郑伯克段于鄢】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 ,与 , ,合称 。相传是春秋末年 为解释孔子......
1.燕歌行高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龙水吟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