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导论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0:43: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导论”。

一.填空(本题除第一小题顺序确定外,其他各题顺序与试卷不一致)

1.(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天人合一”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3.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着儒家思想在汉代的新发展。

4.先秦儒家的三位著名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5.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统一时代是秦汉。

6.道教的开创时期:东汉。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9.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提出的。

10.“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提出的。

11.《抱朴子》的作者是葛洪。

12.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13.道教在宋元时期分化为正一派和全真派两个宗派。

14.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是:汉字。

二.简答题

1.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孝”的理解。

随着年令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的加深及养育儿女的艰辛,我对孝字有了更深的理解。百善孝为先,但什么是孝?不同的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家教,不同的文化理念对此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给父母吃好、喝好、住好、多给钱、去世买一块好墓地等就是孝顺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样的观点。近几年来,我的观点有所改变。给父母吃好、住好、给钱等等仅是孝顺的一个方面。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所以孝不孝,与贫富无关。我理解的孝顺应该是这样的:除了让父母吃好、喝好等之外,对父母说话语气一定要温和、千万不能顶撞父母。顺者为孝,尽量顺从父母的意愿行事,哪怕是父母的观点和做法有失公允,但也要放平语气说话,或者保持沉默、耐心倾听。父母哪里不舒服,帮着揉一揉、捶一锤,尽管这样做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但父母的心是暖的。且记一定常回家看看,条件好的,可以买些礼物,条件不好的可不买,父母是不会怪罪的。一定要和父母沟通,可以说一些父母感兴趣的话题,多叙叙旧,多说说儿孙们的好事,即报喜不报忧。让父母开心,愉快。正如有那首歌《常回家看看》,我真佩服词作者,它道出了父母的心里话。

正是因为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现在对我已78岁的父亲,基本上能按着以上说的去做。尽管父亲定居在福州,路途遥远,且我在上班,但我还是每年尽量争取能见上父亲一面,或是在北京的弟弟家,或是在我家。特别是今年陪父亲半个月的旅游,表现极好,特乖、特听话。呵呵!即使有时和父亲观点不一致,也是尽力陪着笑脸保持沉默,尽力倾听,哄得父亲极开心,他说明年还要和我一起旅游,明知可能性不是很大,主要是他年事已高,但我还是满口答应了。

不知我对孝的理解正确与否,但希望所有看我博客的人,尽快行动起来吧,孝不能等呀,不能等长大了、懂事了、经济条件好了再去孝顺老人,为此留下终生遣憾、一辈子生活在自责当中。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我国的圣哲先

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我想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父母有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生养之恩,感恩父母的谆谆教导;感恩父母的百般呵护。每个人都不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现在在读大学的我,已经二十岁的我,还是一个消费者的我,父母还在外面没日没夜的为我奔波忙碌,不免觉得很伤感。我觉得能引以为豪的是我每周没很准时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聊聊我身边的的人和事,谈谈他们的工作生活。自从高三是的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后,一直都在坚持,现在如果每周没打,反而觉得不自在。父母也从来也没有说这样浪费钱,我想他们觉得能够和子女无阻的交流也是一种幸福,他们每天辛勤的工作不久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过得好吗。

孝,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多么精美的文字来褒奖的。它就是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把孝视做儿女们对父母亲的爱所做出的回报行动。它可以是两代人之间没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认为儿女们对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对儿女的关爱的回报。如:常替父母亲做些家务、帮他们捶捶背、送他们一些小礼物……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让他们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爱已有回报了。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没少操心过。成绩好时,父母便会提醒我别太骄傲;成绩坏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别气馁。这一切难道不表示我们付出的孝心亦是有价值的吗?

2.为什么要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打算是什么?

自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精神生活的追求则被忽视和淡漠。在中国,人文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弘扬人文精神,寻觅失落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应当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的人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1]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目标指向,培养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古代官德修养主要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修身正己立德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孝。孝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的源头。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在孔子、孟子看来,人的本性就有善良之心,孝悌之心。如今,我国对公民的“孝悌”,不仅作为道德来提倡,而且已经立法,在婚姻法中对赡养父母、扶养子女等,都

有明确规定。讲究孝悌,属于家庭范畴,没有孝悌,就没有家庭和睦,就丧失社会和谐的基础。任何人先要有孝悌之心,特别是孝敬父母,才可能会关爱所有的人;

二、要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对于为官者是否清廉,不能只“听其言信其行”,而应做到“听其言观其行”。明昌坤说:“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寡情少欲是清廉为官的前提。

三、要学。学即学习。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要当个好官,就要不断学习。孔子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孔子还有很多的思想言论,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学习还要与思考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惘然,空思考不学习就是空想。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对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立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为先。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担任领导职务、基层一线、窗口部门等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务员,更应该对古代官德进行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并最终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

3.你认为我们学校需要提倡什么样的文化?可采取哪些措施?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主流文化,才能面向未来,才能造就现代化的人才呢。

一位哲人说过,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那么,教育又会为学生们的未来铸就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未来呢?

学校承载传承文明的重任,学校文化建设也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好事,广大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学校文化建设在育人上的重要作用。

哈佛大学“让校规看守一切”,体现着规则至上的法制精神。海尔集团制定出若干规则,久之也形成了海尔的企业文化。所以也就有了外人一旦进入海尔,便会自觉地遵守其规则,这是文化感染的结果,这就是一种文化导向。

我想,主流文化应该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应该营造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师生融在其中,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感染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学校文化也需创新

学校文化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某种载体,某种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新的形势下,在变革的背景当中,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创作新的文化,营造好的氛围,构建好的教育体系,最终达到学校的自主特色内涵,甚至可持续性的发展。

陈如平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实践中呈现比较多的就是学校文化的积淀。其次就是理念,学校文化的传承中有一脉相承的过程,从老校到新的学校,从集权式的学校到分校,可以观察到这个学校文化的传承,尽管在传承的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有差异,但是内在的核心的灵魂可以看出是一脉相承的。再次,是学校文化的复制,因为文化之间也有共性,从老的学校和其他的学校引进外来的文化来改造自己的学校文化等等。最后,就是学校文化的创新,学校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把文化积淀的过程,打造学校的特色,夯实基础,来多增添和加强学校文化的底蕴。

为此,应该推进、促进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倡导学校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创新学校文化。

明确使命提炼学校理念

“学校文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理念真正体现和反映文

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要放在首位进行梳理,一所学校没有理念办学,整体水平就不高,档次和品位就更无法匹配。有了理念,要确定一个主题对文化进一步丰富、挖掘,主题文化要反映学生在学校当中或者在整个教育当中的行为动作状态,要按系列、类别、时间的设计反映成果。这样引起对学校整体的设计,围绕主题活动、主题文化区、围绕文化等对校园文化内涵的全方位解读。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渗透和融入到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学校团队文化的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文化的建设,以课程改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文化建设,同时这些课程这些团队,在课程里面呈现出的课堂的建设,还体现整个学校的管理建设,学校怎么样与校外合作等等一些文化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考试形式: 开卷考试时间: 90分钟 考题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 3.案例题(1题,30分) 4.拓展题(2选1, 30分)复习重点:道德无......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最全的复习资料

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中国政治制度导论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49-1956制度建设时期,1957-1977年制度的曲折与衰退时期,1978年以来的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2.这时......

中国宪法导论

中国宪法导论第一章 宪法理论——什么是宪法一、什么是宪法理论宪法理论是关于“宪法是什么”的各种观点、学说、思潮等的总称。这些观点由基本概念、范畴、逻辑推理等要素......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

导论56学时,3。5学分教学重点:讲清三个问题:1、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2、为什么要学习?3、怎样学习?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法律思想中国政治思想是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为......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导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导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