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
导论
56学时,3。5学分
教学重点:讲清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
2、为什么要学习?
3、怎样学习?
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法律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是于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法律和政治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一)什么是政治
1、政治是以权力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主要是国家权力现象。
政治、国家、政府经常被当作同义词使用,他们的很多定义都是交叉的,但是详细分析,应有所区别。:
社会-政治-国家-政府
社会,包括所有人的关系和团体。
政治,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独特权力领域。
国家是把政治的动力组织起来并使之形式化的机构。国家包括既有权力和义务的公民、制度和权限、原则和权力,它是结构化的关系网络。政治的国家还烦。只要有国家,就有政治;但是相反了有政治不一定有国家,如我们可以说国际政治,但没有超国家的国家。教会、公司工会可以谈论政治,但不是国家。
国家包含另一个更狭窄的概念--政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府,政府是握有官方职权的人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国家还是那个国家,政府可能变化。政府还包含了国家另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
2、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层面的,一是理想层面的。
(1)从现实层面来说,政治属于国家领域,包括权力的起源、分配、运作的过程。政治的第一原则是“强权”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政治就是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社会冲突的激化,从社会关系中异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领域--国家。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在原始社会后期,社会陷入“一切人与一切人之间的战争”状态,为了保证生命安全的目的,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暴力机关,以限制暴力使用的范围。
但国家的暴力与黑社会暴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的暴力使用是征得人类同意的,是同意的暴力,这种同意的暴力就是“权力”,权力是合法的暴力。权力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权力是一种手段。但在现实的国家权力运作过程中,往往出现权力滥用的现象,权力异化为目的,成为国家的核心。这就出现了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正当性问题。正当运用权力就是权威。
国家
目的: 安全--秩序--正义
I
I
I
政府的手段:暴力--权力--权威
三种类型的国家:强权国家(保证安全)、合法国家、道德共同体(黑格尔)
权力:同意的暴力。
权威:正当的权力。
(2)从理想层面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过“政治应当追求最高的善。”孔子也说:政者,正也。柏拉图: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孔子是大同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政治的最高理想是社会正义(社会公道)
在理想性上,政治与哲学、道德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政治哲学、社会模式、政治伦理。
在现实性上,政治与经济制度和阶级性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就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的冲突、斗争。
(二)什么是法律:
1、强权意志说。博丹认为,主权创造法律,一切人(不论任何信仰)都必须服从于法律,但国家主权本身不受任何法律约束。博丹给法律的定义是:法律是主权者意志的体现。后来由霍布斯系统地发挥了这个概念。
2、强权秩序说。凯尔森形式法学认为:法是一种强制秩序的特种社会技术。法是一个手段(means),而不是一个目的。法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秩序。一种秩序是许多规则的一个体系。法律问题,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是社会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法是一种强制秩序。强制是法律的一个要素。
3、正义秩序说。法律是一种正义秩序。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法律是以国家权力为保障的强制规范。
因此,是法律是政治的组成部分。
(三)什么是政治思想
1、学者定义:
(1)政治思想就是研究国家和政府的学说。前苏联学者莫基切夫《政治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政治学说史作为一门科学,要阐述政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所固有的规律性,证明政治思想的历史是国家和法的学说的有规律的的积累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在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派别斗争中进行的。”徐大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是上个和劫机和政治集团的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界及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沿边和更新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对待国家政权的太和主张,归纳为三个如何“及关于如何认识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国家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美国193年,麦克尔韦恩《西方政治思想的成长》,政治学说史是为了说明“我为关于国家和政府的思想的发展”。
(2)政治思想史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学说。20世纪70年代,索尔森修订萨拜因《政治学说史》,“政治学说就是人类为了有意识的去理解和解决了集体生活和及其组织的种种难题而作的尝试。”王沪宁《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断言“西方政治思维种经久不散的主题框架”是“人与社会”。西方政治研究主题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是什么?人类和组成社会、社会是什么?社会如何府绸和如何活动?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怎样进行?权力是什么?如何统治?为什么服从?怎样统治最好?如此等等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论:(1)人论,包括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社会发展研究;(2)社会论,包括社会(国家)的起源、本质、活动内容与表现形态的研究;(3)政治理想论,包括政治生活的原则、政治理想的形态以期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
政治学说的主题有两类:一是强调国家问题,二是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中国政治学说史研究的内容: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一体。各种学派和人物认识区别最明显的标志是彻底化的程度。如下陷问题,都可以尚未政治哲学: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理、必、数、道等必然性理论,历史观,圣贤观等等。不虞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些问题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许多思想家把这些问题与政治理论、政策较拢在一起。例如,孟子的仁政理论理论就是以人行本善说为基础。荀子的理智主张是针对人性和而来的。法家主张人性好利,在政治上实行利用、利诱四等政策,超脱利害之民是不治之民,应该加以铲除。先秦诸子和汉代思想家对全的看法也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神,有的认为是自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以天制约的人事。由此出发,法自然的政治思想在许多派别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法是滥觞由各自不同的主张。有的主张天人合一,有的主张天人相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关于社会模式理论(又称为理想国理论)。社会模式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者是一,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始终具有特殊意义。孔子的“有道”之事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乌何有之乡”,孟子道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杨朱牧羊式的田园生活,明代泰州学派的平等社会,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合法与这么方略和政策有密切关系,当两者有区别。
(4)伦理道德问题。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
(5)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四)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特点
1、源于原始氏族公社的伦理主义,政治伦理化。
2、王道主义与专制主义。
3、民本主义
(五)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
关于我国法律传统主要有哪些,学者们虽然见仁见智,但基本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张晋藩先生所概括的12个基本方面,可以作为中国法律传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总结。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立法等差、良贱有别的立法指导思想,“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律为主的法规体系,漠视权利、详订义务的法律内容以及与此配套的各项制度;在法律意识方面,认为法律的渊源在皇帝,皇帝口含天宪,皇权至上,法自君出,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治吏等等。(参见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现代转型》,1、天人合一,综合治理。
2、工具主义的“驭民工具论”。在中国历史上,连以最重视法律而著名的法家学派,也都把法律刑罚当成君主治国安邦、驾驭臣民的利器、私器。《管子·任法篇》就说:“有生法者,有守法者,有法法者。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法者庶民也。”也就是说,法律是君主的意志的体现,由官吏去实施。对于老百姓而言,法律只不过是许许多多应该无条件遵守、服从的规则,根本没有任何选择和置喙的余地。
人们把法律看成是镇压老百姓的工具,而“法即刑”这一思想是促成这种观念形成与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时的人们对法律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厌恶它,排斥它。每当遇到纠纷与冲突时,古代百姓也不愿意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从社会整体上来说,“无讼”便成了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而且,“无讼即德”。这样的一种观念使广大老百姓不愿或不敢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进而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权利意识的普遍淡薄。
3、“德主刑辅”。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的法律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和'出礼入刑'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①这种法律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作用为主,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了法律的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一种专制的状态。
按照传统法律的观念,法律是君主依据“天理”来制定的,作为臣民只能是无条件地遵循。任何违背既定秩序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和违法的,都应同时受道德谴责和国家刑罚的双重惩罚。这种传统观念大大限制了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使人们把法律与刑法完全等同,把法律与官府等同,认为“违法”就是犯罪,就要坐牢。而民商事等私法的广泛调节功能却被长期忽视,官府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的真实功能被扭曲,法治的意含被曲解。现代法治精神要求的是一种“全面的法律统治”。如何提升全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正确理解和发挥法律的全面功能,将是我们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法律任务。
法律文化
4、“重义轻利”
义与利,何为重?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虽然有不少的门派主张“重利轻义”,如法家,但毕竟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对此问题的主张是“重义轻利”,对后世影响深远。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经济极为落后,以农为本成了社会成员生存的必要条件。儒派人物和古代统治者认识到这一社会环境后,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业部门和商人阶层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打击。商人阶层“追利”的思想受到唾弃,由此,“轻利”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如前所述,儒家“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又促成了“重义” 价值观的形成。这样,“重义轻利”就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
5、注重调解、调处,强调息讼、和息纷争。“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包含了我们祖先关于社会和人生的高超智慧,对传统社会司法诉讼、解决纷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直接提出“无讼”的理想,就是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大家相互忍让、体谅,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去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就不会发生争讼;即使有了争讼,也可以相互妥协,和睦相处。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无讼”被士大夫阶层视为一种终极的理想和目标,逐渐设计和形成了一套关于“贱讼”、“息讼”、调解和调处的特殊制度。这些制度的消极面在于过于强调“息讼”而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但对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成本、消除滥讼现象、达成社会的整体和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哲学基础、以儒家学派的主流思想为理论根据、以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家庭家族为社会土壤、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而圆熟的法律传统和法律体制。
(六)中国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1、孕育期。原始社会后期到夏商周。(5千年前-前771年)
2、产生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诸子百家
3、第一期发展。秦两汉(前221-220)秦教训、两汉经学
4、偏离期。魏晋南北朝(220-618)玄学与佛学
5、回归道统时期。隋唐9618-960)
6、第三期:宋元明清
7、近代化时期
8、现代化时期。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政治思想
1、继承传统政治智慧,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和路径。
2、文化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怎样学
1、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结合。
2、历史与逻辑统一。
3、以人为线索,综合分析与专题研究结合。
4、学知识与学做人结合。
5、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辩证扬弃,把握整体。
导论思考题:
1、谈谈你对政治的理解。
2、谈谈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文化模式、文化体系、历史线索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
两汉经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昌盛。董仲舒在宜扬他的主张时,大讲符瑞灾异,于是西汉后期做纬之学依附今文经经学大。谶是隐语和预言,纬是用诡秘的语言对经书的解释。......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班级:姓名:学号:2013年6月浅析墨子的政治思想内容摘要: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