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版)_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0:38: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报告”。

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共大竹县委党校 沈万红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启示

[摘 要]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竹精神‛,积极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出新举措,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绩显著。其做法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文化建设现实情况与经济的迅猛发展极不协调,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 1 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近年来,大竹县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结合县委提出的‚五大目标‛决策部署,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大竹县勇争一流,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推出新举措,既做发展排头兵,也做文化先行者,取得显著成绩,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其做法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典型示范作用。

一、大竹县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取得的成效

大竹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安民‛为工作思路,以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西部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强县‛,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和推进机制创新,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在农村文化建设上,大竹县确立了以健全‚县级一中心五馆、乡镇两站、行政村一室一屋‛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

一是全县已建成的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2个农家书屋、49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0个流动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农家书屋总藏书量达57万余册,每个综合文化站配备电脑3至5台;每个乡镇配备了至少一名的文化专干,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了一名兼职管理员。

二是广播电视覆盖率不断扩大。积极实施农村有线电视主干线光纤传输改造和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384个行政村,有线电视收视率达86%以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达91%以上。

(二)文艺创作成果丰硕

全县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脉搏,着力打造以竹文化、麻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具有大竹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如2011年,创作了音乐舞蹈《大棚歌飞》(获‚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节‘金土地奖’‛—最佳演出奖)等8件作品;《龙腾虎跃》等18件根雕作品;书法、美术、散文等文艺作品100余件,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70余件,文化交流平台—文化刊物《川东竹海》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狠抓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文艺创作的同时,大竹县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盛的‚文化大餐‛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1、以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2012年9月20日,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隆重开幕。来自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名农民艺术家参加了演出。大竹县以承办此次活动为契机,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人才与其它地方的交流学习,为大竹县的农村文化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2、系列文化活动常态化。全县利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常年性群众文化活动20余项。重点举办了闹元宵广场健身舞蹈展演、‚幸福大竹、书香家园-全民阅读优秀摄影作品展‛、元旦摄影展、文化遗产日—大竹非遗项目展、‚五一‛歌咏会、‚五四‛文艺演出等。同时,全县各乡镇也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影视放映等文化活动年均达4600余场次。

3、创新‚百场文化下乡‛演出机制。在文化下乡活动中,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性,助推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大竹县采取专业队伍与业余团体相结合,在社会文艺团队选推优秀节目参与到百场文化下乡活动中。

4、打造竹乡特色的文艺精品。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精品节目的打造。近年来,新打造的竹乐器节目《竹谣》等一批精品节目,在省、市获得评奖。

(四)文化普及与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一是全县50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业余的文化团队(腰鼓队或声乐表演队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民间文艺团队100余起,总人数超过5000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文化的普及,同时还较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是‚两馆‛免费对外开放基本到位。县文化馆常年对部分社会业余文艺团体进行义务辅导,并举办有各类艺术培训班。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读者服务窗口全部公益性对外免费开放。开架阅览,开架书刊册数占总藏量50%,共接待读者0.7万余人次,书刊借阅1.2万余册次,资料检索260人次、3000余条。

三是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极大地方便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我们创新文化发展新理念,探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启示。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

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之魂,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化建设。大竹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把弘扬‚大竹精神‛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中,以‚大竹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紧紧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要求,积极开展送知识、送技术到农村,努力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收到很好效果。

2、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文化民生工作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党委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法规政策完善等方面。大竹县把建设‚西部文化旅游名城‛作为‚五大目标‛之一写入大竹县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将‚文化惠民‛作为政府民生工程来抓,以‚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竹县成功举办全国第二届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出的开幕式,也是政府主导作用的体现。实践证明,通过利用政府权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多方作用,能有效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3、坚持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讲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进行政策规划和引导时,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就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讨论、自己做主决策;‚送文化下乡‛要在农民闲暇的时候、送农民喜欢的‚文化餐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就是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中,要积极发挥农民的创造作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就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了新的局面。大竹县众多的民间文艺团队,还有庙坝镇创新的以‚竹龙‛、‚麻龙‛为道具的‚龙腾盛世‛节目,正是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情趣与需要自发创建或创作的。

4、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文化共同发展的根本措施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区域,有其各自的文化血脉与系统,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尽管城乡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日益丰富,但并没有实现协调发展,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政策不平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滞后、城乡民间文化投资的失衡、因城乡收入差距而致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拉大等矛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党委政府,应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投资的政策倾斜,加大提高农民收入鼓励拉动农民文化消费的步伐,使城乡文化真正协调发展。

5、‚输血‛与‚造血‛ 并举是农村文化繁荣的不竭动力 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农村文化建设在‚输血‛的同时,也应注重增强‚造血‛功能,逐步实现‚送文化‛与‚育文化‛并举,实现城乡文化互动和农村文化永续发展的道路。一是努力提高现有文化专干的业务能力。建立文化专干培训长效机制,定期对文化专干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能力。二是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选拔有潜力的文化人才到相关单位深造,努力培养一支文化拔尖人才队伍;同时,注意发现培养农村草根文化能人,从资金、业务等方面给予帮助,把他们培养成吹、拉、弹、唱样样皆会的‚万精油‛式文化人才,让他们积极为村民们奉献‚文化小吃‛。三是充分发挥乡镇中小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政府协调,让各农村中小学的文艺演出对社会开放,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6、乡土文化是农村文化繁荣的沃土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孕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富于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为农民所熟悉和掌握,其文化表现形式易于为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农民所接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在尊重原创的前提下,去掉乡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积极注入健康有益的营养,进行群众接受喜欢的适当改编。以乡土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开发平台和基础,借助于乡土文化淳朴而又丰富的表达形式,将新的文化内容以农民群众熟悉的乡土形式进行表达。因此,要积极深入挖掘、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努力提炼改造传统文化,让其成为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大竹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包装袍哥文化、板凳文化,打造清河古镇,深度挖掘大竹历史名人文化等,进行加工创作宣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大竹县文广局2010年工作总结

3、大竹县文广局2011年工作总结

4、大竹县文广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名词注释:县级一中心,即文体艺术中心;五馆,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

乡镇两站: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行政村一室一屋,即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作者简介: 沈万红,男,45岁,大学文化,中共大竹县委党校教师,讲师。主要从事群众工作和农村发展研究,独立撰写的《大力弘扬大竹精神 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判 勇于创新 做好群众工作》等多篇文章在《达州新论》发表。

联系电话:***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

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共户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杨丽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法院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以创新为动力,坚持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廉政文化,坚持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廉政文化,坚持用丰富的载体去展示廉政文化,坚持用实践的标准去检验廉政文化。按照“全......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

下载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竹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