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沁园春原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23:27: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沁园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沁园春原文”。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FLASH《毛泽东》,请同学们领略其歌词的含义。

这首歌的歌词是在慨叹当今社会毛泽东精神的离场和缺失,对毛泽东精神的呼唤。那么,毛泽东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通过赏析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来领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板书课题、时间、作者)

二.赏析全词

学习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对诗歌进行品读。

(一)重读:即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出句读(节奏、停顿)。1.欣赏FLASH一《沁园春·长沙》,订正字音,注意其中的停顿、语气及情感。2.给2分钟时间,学生自由诵读,品味诗歌的情感。3.学生齐读,要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感情。

(二)重品:品即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赏析,而诗歌赏析要从景和情俩个方面入手,它的前提是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一般写作背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代 1925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什么大事件呢?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

①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这些斗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

②。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

2.作者 自身的发展轨迹,诗歌创作的阶段性。3.题目 反映特定的时间、地点。

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杜甫的《春夜喜雨》 4.诗歌中的相关意象。

意,即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即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齐读上阕,找出其中的意象。

三.分析上阕

问题设计一:

1.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文中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字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觉得毛泽东笔下的这幅湘江秋景给人的最大感觉是什么(四字成语)?笔下的秋景如此充满生机,这和作者的情怀有什么关系?

万山__遍(红):红之广阔 层林__染(尽):红得深透 江水__漫(滿):江水溢满

江水__透(了):清澈之极

充满生机、昂扬奋发 百舸__争(漂):千帆争发 雄鹰__击(飞):矫健有力 游鱼__翔(游):轻快自由 万类__竞(都):昂扬奋进

2.炼字炼意: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最有表现力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意象,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问题设计二:

1.你能说说作者咏秋与古人咏秋诗词的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让学生举悲秋实例)

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清冷惨淡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廖”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等等。

还有别的写秋景的诗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2.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怀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与诗人所处的那个革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诗人的志向、胸襟、性格密切有关。(时-情-景)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仅是一介书生吗?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问题设计三:

写景诗句和其后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有什么联系? 秋景如此奋发!江山誰来主宰?(写景抒怀)

四.分析下阕。

我们知道一首诗歌是景与情的意境展现,在上阕中我们赏析了这首词的景,即“湘江秋景图”,我们看下阕向我们道出了怎样的情?

一般景与情的意境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问题设计一:

你能在“同学少年”前加一个修饰语吗?(这是一批什么样的青年?)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问题设计二: 你觉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含意?你能点评一下编者改“向”为“到”的妙处吗?

用只身江心,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中流击水的气魄给同伴们更强烈的传达出“以天下为已任,改造旧河山”豪情壮志。有人会问,既是如此,为何不直说:“天下大任舍我其谁,改造河山系于我辈”?为何偏要引人回忆击水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诗歌的奥妙就在于用形象阐发抽象的思想,她生来偏爱婉曲而最忌直露。

五。解读开篇3句(时间、地点、人物、环境)

1.你觉得“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该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却写“独立”而不是“站立”呢?(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独立”,表明是一个人,虽为“寒秋”我却独自一人伫立在寒意的秋风之中,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顶天立地的气概。(橘子洲:在长沙西湘江中,古时洲上多美橘,因此得名。)

2.九月的长沙,天气只能算有些寒意,何有“寒秋”之言?何有“万山红遍”之言而不是“黄叶飘零”呢?

a、“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在这里,诗人眼前的“景”已经与诗人内心的“情”融为一体了。

b、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到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到军阀的通辑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艺术写照。

c、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反过来说,作为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不会伤感,不会消沉,不会颓丧。他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自信乐观,依然昂扬奋发,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使秋色丝毫没有古人笔下的萧瑟、凄凉,而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昂扬奋发的一幅湘江秋景图!

六.课文小结

回到我们这节课的开头,毛泽东精神的丰富内涵究竟是什么?——自信、豪放、积极向上,我想这些远远不够,“兼济天下”的情怀才是其精神的真正内涵。周恩来的一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但我们现在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为了父母?为了考一个理想到大学?为了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这些都是不错的,但在这些理由之上再加一条“为了兼济天下”又何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兼济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必须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和信仰。说到中日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中印边境问题,我们也会义愤填膺,振臂高呼,但这些都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实际行动。老一辈革命家已离我们而去,渐行渐远,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建设守卫他们的使命,需要继往开来的我们青年一代来肩负。

这首词的上阕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阕则忆昔游、独游,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诗人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事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境界正是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正表现出革命家的气概。这种大抱负、大气概正是豪放词的精髓。豪放派写情,情如天;豪放派写气,气如虹。豪放派是什么?是激昂的人生,是潇洒的人生,是豁达到人生。

沁园春

沁园春·国庆(一)文/毛泽东 龙跃甲子,鸽翱晴空,凤舞九天。昔关河黍离,列强逐鹿;神州放眼,一鹤冲天。 重振社稷,举中流誓,今看东方盛世还。 黄河血,慨仁人志士,魂祭新篇。 华夏意气峥嵘,......

沁园春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二、背诵全词。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二、重点与难点:诗......

沁园春

沁园春·国庆颂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盛作政(赫章。野马川)送暖秋风, 吹红遍山, 解冻江流。 忆四十五年, 略军扫荡; 蓝天白日, 闭户帘窗。 目视天穹, 家破人亡, 唯见城乡碎衣装。 喜今日......

《沁园春》

《沁园春》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晚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万氏词律》云:“《沁园春》是古调,作者极盛,其名最显。”沁园春以苏轼词为正......

《沁园春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下载沁园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