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美学设计”。
艺术美的直觉与传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沉寂的大地,涂抹村庄、河流、田野,染黄了麦子和稻穗,唤醒林间鸟雀引吭高歌,当余霞向天边褪尽,荷锄而归的老人牵着黄牛缓缓朝村庄深处走去,树的影子穿梭在孩童的身上,夜色吞没村庄、河流和田野。一座小村庄的一天就是如此简单而多彩,它赋予我的记忆一些基本的颜色、声音、光亮的印象,春夏秋冬有序地流转于眼前。
自然美是美的一种,与我们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熟悉它是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陌生,是因为每个人心里的自然美又存在着各种差异,“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艺术创造过程正是如此,化感触为意象,使感触表现于意象,使内容得到可以关照的形式。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着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是一种分享型的艺术观。20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重要的美学观点——“艺术即直觉”认为艺术在本质上都是直觉的表现,直觉只存在于个体心中,心中感觉到的意象就是表达,艺术作品即完成。
艺术创作的两种境界:独乐其乐与与民同乐。独乐其乐也就是个人在一己之内完成艺术的创作,与民同乐即分享一己之乐而获得共鸣。
一、独乐其乐
(一)独乐其乐的产生背景——唯心主义
西方哲学的意旨在探讨真世界的本性,这个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命题——“美是难的”。主张追求美的本质,提出现象与实体,肯定先验真理的存在,反对艺术,因为艺术是不真实的,只能涉及表象,容易误导受众。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两种派别,把握世界侧重本体与理智的演进成为理性主义,侧重现象与感官的一派成为经验主义,西方哲学就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调和。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心与物的关系如何。德国古典哲学代表康德融合理性派和经验派,提出“先验综合判断”,推翻了传统经验派和理性派,证明了知识(真理)糅合经验与理性,即感官经验可以得到内容,运用先验范畴、理性判断来得到形式。例如: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或者范畴不是经验得来的,而是先验的,因为我们可以假想没有事物占住的空间和时间,不能假想不占空间和时间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处在时间和空间的历史坐标系中。由于知识要根据经验,而我们的经验所能涉及的只是感官所能直觉的对象。也就是说,感官经验要通过理性判断,理性判断是建立在感官经验基础之上升华为先验真理,这是唯心主义的奠基石。
黑格尔打破“心物二元论”,提出“思想即实在界的学说”,“理性的即是真实的,真实的即是理性的”是黑格尔的名言,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经典概括。黑格尔把思想界与真实界看成一体,但是黑格尔提出“历史的哲学”这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所极力反对的,黑格尔认为历史学家的第一度历史只叙述史实(事),哲学家从这史实中抽绎出哲学的真理(理),所以就叫做“历史的哲学”,这里就有第一度历史和第二度历史之分,也就是说事与理是分开的,事存在于理之外,抽象的理也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这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相冲突的。因此黑格尔的哲学还不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没有打破“心物二元论”,克罗齐批判这一观点,认为事与理是统一的,就像盐融化于水,盐水已经融为一体。克罗齐认为“个人是历史的情境的结晶”,历史存在于个人心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按照当代人的解释而形成历史,提出“历史是全部心灵活动的具体表现”亦即“真实界演变的过程”这样就将心灵视为真实界,外界完全排除在心灵之外,心外无物。建立纯正的唯心主义。
(二)独乐其乐产生的根源——直觉
克罗齐就把真实界完全等同于心灵,认为真实只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彻底打破西方的“心物二元论”。这一观点早在17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就指出:“知识的起点是想象或直觉,即在心中想到或感觉到事物的形象。”这也就是艺术的活动。一切理解或概念作用,历史、哲学、科学都必以直觉为根据。一切知识起源于直觉,直觉就是艺术或意象的创造,那么一切知识都是心灵活动的产品,“自然”就是一个无用的概念了,克罗齐用“自然”这个概念,但是不把它当做外在的真实界,而把它指“印象”、“感受”、“情感”、“欲念”一类未经过心灵作用的东西,或者叫做“物质”,即艺术创造中与“形式”对立的“材料”或“内容”。心灵在抓住、理解物质的时候,同时就赋予它以形式,郑板桥称之为“胸中之竹”,这种赋形式于物质使它成为意象的知解活动就是直觉。例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对于王维而言,这就是他在山中领略到的景物,他直觉到了空山、秋、明月、松间、清泉、石头、竹林、浣女、莲花、渔舟,这些景物对他而言就是存在的了,但是对于没有直觉到这些景物的人而言,或者看到了,没有直觉到,没有在心底找到合适的言语来传达意象,没有激起任何联想,这些景物就是不存在的。
(三)独乐其乐存在的可能性——直觉的完美性
克罗齐对艺术的诞生有独特解释,“我的面孔在镜子里对象化,才有形影,我才看得见”,“我的面孔”指的是我的隐约、模糊的感受,就是构思活动中主体对于客观物质的把握,它是很微妙的体验。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就是指这种现象,“意”相当于“我的面孔”,“镜子”指的是我的心灵,这与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是一脉相承的,西方哲学家将心灵对外物的感受比作镜子反映客观物质,也即对象化,“形影”是意象或者直觉活动的产物,“看得见”指直觉,即直觉能感知外物,创造了意象,就否定了外物的存在。心灵作用能够将印象化为意象,艺术创造就是将感触化为意象,内容寄托于形式。作者“由景生情”,读者“由情生景”,这就是直觉,直觉便是艺术创造。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被贬密州,独在异乡,想遇到故人,但是终究未能实现,中秋夜孤独一人看到圆月,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里苏轼将他的一腔思念化作语言,传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的永恒主题,思念之情得到升华,上升为普世性的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理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情、理如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读者也被苏轼的真情所打动,独在异乡总能体会到浓浓的思念之情,眼前很自然的浮现出月明之夜,赏月、吟月,举杯邀明月,自言自语的场景。通过艺术的表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得到升华,从那种痛苦的思念之中解脱出来,超越具体的人生困苦,艺术有“净化”或使人安静的力量正源于此。
情感和意象交融成一个完整体,则情感已表现于意象,在意象中得到可以观照的形式,这时,艺术作品就完成了。至于念出来或者写出来给人看或者留给自己看,就有实用的目的了,有博得别人赞赏,使受众获益的意图,而实用活动不是艺术要达到的。这些实用活动叫做传达。一般人都将传达出来的作品成为“艺术品”,克罗齐认为这只是一种“备忘录”,站在艺术的角度,一个艺术家没有传达他作品的必要,“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一个自言自语者”。另一位意大利学者席勒斯比说:“凡是大诗人和艺术家都感觉到在与生活相形之下,艺术是贫乏的。”克罗齐以为问题不在于是否生活过,而在于是否直觉过,不是“表现”的困难,而是“直觉”的困难。艺术作品是情感与意象的融会,在心中见到意象,感受到那种情感,它对于你才是艺术品。在作者如此,在读者亦是如此。所以艺术是常新的、无限的,所谓“艺术就是更新人类的记忆”。
在心中创造一个意象,或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外物之中,就算完成一件艺术品,这就叫做“独乐其乐”。克罗齐的艺术观是以唯心主义作为基础的,认为艺术作品只在内心完成即可,不需要表达。艺术作品没有物质化的形式,因为克罗齐反对“心物二元论”,但是,克罗齐的直觉是从何而来的呢?他把印象、感受、情感、欲念之类未经过心灵作用的东西叫做“物质”,可是,没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印象、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由于他要忠实于唯心主义,要说明世依据,间一切个别事物都是直觉所生的意象,但是直觉又不能没有,于是在“直觉以下”,设置了“物质”的概念,可见他的直觉说是存在问题的。只看到艺术对于个人的意义与价值。真正的艺术作品完成于传达。
二、传达
(一)传达的概念
艺术作品经过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部分构成。郑板桥对这一过程做了十分形象的描述。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对应:艺术体验 → 艺术构思→ 艺术表达。艺术传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利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这里强调作品的重要性。一切呈现在我们眼前或者耳边的文本、雕塑、建筑、绘画、音乐、舞蹈、影视„„都是真实存在的物质实体。
(二)传达的种种类型
艺术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和作者理想的,是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水平的步骤,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才能体现作家独特风格,例如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人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是朱自清的散文细致、缜密,文思细腻,与作者本人的性格很相似,文章的大意读者容易理解,而俞平伯的散文冷峻、理智、透露出玄妙,哲理意味浓,独来颇有苦涩之感,如果没有传达,而只停留于主观感知、主观想象,那么对于读者而言,永远也无法感受到作家的作品。由于克罗齐要照顾到他的唯心主义,“心物一元论”,所以否定了传达出来的物态化艺术作品,而艺术创作最终都要通过一定方式传达,艺术作品是联系作家和世界、读者的纽带,是作家思想的翻译,是读者的阅读、审美再创造的凭借,文学通过文字传递思想,画家通过色彩、线条描绘生活。例如法国的印象派画家,正是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开始注重表现自然风光,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受放到了首位。我们每个正常人都能看到向日葵,但是梵高的《向日葵》尤为著名,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表达出这种昂扬向上、狂放不羁的向日葵。音乐家通过歌唱的形式直接表达内心情感,克罗齐说:“在诸艺术中,情感与意象不能分开的以音乐为最显著。”英国批评家佩特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旨归。”也就是说,音乐是将情感与意象紧密结合的典范,如果不将音乐灌上留声机,旁人是不会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的,也就听不到到音乐传达的和谐的节奏旋律,分享不到激荡在歌者心里的喜怒哀乐。
艺术即找到合适的形式来表现思想感情,媒介即信息,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同时又是自然的主宰,采取不同的媒介来传达思想感情就会得到不同的艺术样式。阅读别人的作品能够拓宽视野,用艺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正如开头的文字部分,我感受的真实情景,保存在我的记忆中,通过语言文字向别人说话,呈现在别人面前。我们并非每个人都去过撒哈拉沙漠,但是通过三毛的文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炽热的沙子地,皮肤被风吹得粗糙,找不到方向时焦急万分,开车帮助陌生路人的快乐„„与作者共同欢笑和悲伤,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见美是需要传达并分享的。参考文献: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江苏文艺出版社;第1版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年级:09中文3班 姓名:章燕 学号:0901211
美学Ⅰ.简介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 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
美学名词解释 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上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上的美感又叫做审美意识,指的是......
文化审美作为主体对艺术的欣赏、品味与评鉴,目的是从中获得欣悦、启迪与教益。这就决定了只有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创造,才是审美活动的生命之源与价值所系。而现实中的审美......
喜剧的美学特性——以无厘头喜剧电影为例喜剧是与悲剧相对的美学范畴,顾名思义是一种引人发笑的艺术。与悲剧不同的是,悲剧中的无奈、哀伤容易被受众感受到,而喜剧中的讽刺、诙......
美学百科名片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