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佛教祈雨仪式(推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9:19: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隋唐史专题期末考察

院系:社会学院(历史)

班级:09(1)班

姓名:谭丽娟

学号:09161114

唐朝佛教祈雨仪式及其特点分析

摘要:祈雨是中古社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唐宋一代,随着佛教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播,朝野上下,祈雨活动异常活跃,且多数与佛教人事有关。佛教祈雨仪式的主要类型主要有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有灵迹处祈雨等。终唐一代,始终存在着祈雨仪式,这种仪式作为中国“尽人力而后听天命”文化的延伸,作为民间与官方沟通的重要途径,对当时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字:唐代;佛教;祈雨。

正文:

唐朝时期,佛教祈雨开始盛行于世,并逐渐介入国家祭祀礼仪之中,这主要是由唐代佛教自身的强盛以及唐代国家对佛教的政治需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大量祈雨活动,佛教高僧积极参与,尤其是中唐之际,随着密宗的形成,大量请雨、止雨经典也相继译出,并成为密宗的重要的成就法之一,这使得祈雨活动个从理论及实践上更加完善,直接影响着佛教文化向民间的渗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均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兴龙起雨的传说

《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龙行而云起,龙与行雨没有直接关系,行云布雨则为雨师之所司。雨师,亦称萍翳、屏翳、玄冥等。唐朝时,以李靖为雨师,唐宋以后,从佛教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从唐前古代文献等载体来看,龙行云雨之特异功能,中国古代神话中并无此说。龙的意识在中土早已有之是把天的精灵表征化的产物。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其为“麟虫之长”,魏张偮《广雅》释“鱼”中,把龙又细分为蛟龙、应龙、虬龙几种。原形似蛇、鳄,在周代已经存有它的形象,为古来龙龟麟凤四灵之首。另外,又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之一。《易》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后人因此以龙喻君上。在先秦两汉时期,当时所信奉的是河伯水神,统领各大水域。龙在上古时期具有原始宗教色彩,汉以后龙的内涵又被注入了宗教的内容,龙也由原来的神兽演变为具有人格化的龙王。唐朝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形成了遍布江河湖海的龙王体系。

二、唐代佛教祈雨仪式的主要类型

佛教传入后,佛经中的龙王与中途民间信仰中的河伯结合,始乃取代河伯所司之职,成为水神的象征。佛教以自身的宗教形式,积极介入祈雨活动。龙王行雨之说,普遍见于佛经之中。

为攘除灾旱而举行的佛教祈雨一般由高僧主持,在祈雨前要求他们要斋戒沐浴,或是结坛念咒,或是诵读经典,以祈求龙神带来降水。龙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在佛教的宣传下,逐渐演变为雨神,成为古人崇拜的主要对象。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包括常祀与旱祷。无论常祀还是旱祷,唐代佛教的祈雨仪式大致可以分为:诵经、转经祈雨,结坛持咒祈雨,有灵迹处祈雨等三种形式。

首先,诵经、转经祈雨是最常见的佛教祈雨方式。

佛教祈雨,主要祈求龙的威力,由于佛经的译介,龙作为雨师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唐代僧人、信徒诵经祈雨,所诵经文并不固定,除了转读专门的祈雨经典以求带来降水之外,还有些僧人、信徒会诵读素日修持的经典,以祈祷龙神感应。如“唐吕文展,开元三年(715)任阆中县丞,雅好佛经,尤专心持颂《金刚经》,至三万余遍,灵应奇异。年既衰暮,三牙并落,念经恳请,牙生如旧。在阆中时,属亢旱,刺史刘浚令祈雨,仅得一遍,遍获沛然。又苦霖潦,别驾使祈晴,应时遍霖”。

其次,结坛持咒祈雨是唐代密宗使用的祈雨法术。唐代的祈雨,密宗的影响格外突出,当时已经传译了很多用于祈雨的密教经典。如隋代那连提耶舍翻译的《大云轮祈雨经》,唐不空在此译本上进行重译,并翻译了与祈雨有关的仪轨和坛法,如《大云经祈雨坛法》云:“亢旱之时,如是读此大云经,或念经一日、二日乃至七日,定降祝甘雨,若灾重不雨,更作必降甘雨。”

唐菩提流志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亦云:“若天旱时,持真言者清洁沐浴着净衣服,当静寂默于诸有情发大悲心,或莲池边或龙湫边,或王宫殿中或天祠中,或神庙中简择圣地,作四肘坛。”

还有唐善无畏翻译的《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轨仪》,其卷下《尊胜佛顶真言修瑜伽祈雨法品第十一》主要讲述了密教对绘制祈雨坛场的规定和要求。

密宗高僧不仅翻译了用于祈雨的密教典籍,而且擅长持咒设坛祈雨,入唐传播密教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均是所谓的祈雨能手,关于他们祈雨的事迹散见于《宋高僧转》和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

《宋高僧转》如是记载密教大师金刚智的祈雨故事,谓:“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乃招智结坛祈请,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躬绘七俱胝菩萨像,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帝使一行禅师谨密侯之。至第七日,炎气烛烛,天无浮翳。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飞瓦拔树,崩云泄雨,远近惊骇。” 玄宗时期的另一位密宗三藏善无畏也曾多次祈雨,尤为感验。善无畏祈雨,主要是口诵陀罗尼真言,“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樊言数百咒之,须臾有物如龙,其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畏且搅且咒,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迳上数尺,稍稍引去”。

不空三藏是将佛教与镇护国家、攘除灾害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并使密宗势力大张的释门领袖,他的祈雨事迹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大历七年(772),京师春夏不雨,中使李宪诚奉诏,请不空祈雨,不空依法祈请,大雨丰足。

人们对密宗高僧祈雨灵验的信仰持久而深入,中晚唐直至五代宋初,善无畏塔所在地洛阳龙门广化寺成为帝王、官员、民众祈雨祭拜的重要场所。

另外,有灵迹处祈雨也是佛教祈雨的重要方式。唐代司雨之神甚众,不仅有自然神掌握司雨之职,而且祖先神灵也有呼风唤雨的功能,可以说是有灵迹处皆可求雨。人们对于有灵迹处的解释相当模糊,这些地点一般包括佛塔寺、名川大山,还有一些被认为会有龙神潜藏的深水渊潭等,都可以作为佛教祈雨的场所,古人认为,在有神灵的地方祈祷,其作用会更为显著。

《宋高僧传》卷二六记载了释代病的祈雨事迹:“为民救旱,按经绩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躣不定,斯须云起肤寸,云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

唐代佛教在有灵迹处祈雨,其祈雨仪式除了综合采用祭祀祈祷、诵读经典、设坛持咒等仪式外,还使用其他一些法术,其中有些类似道教祈雨的“投龙”与佛教祈雨仪式之间的关系。

三、唐代佛教祈雨仪式的特点

首先,走本土文化道路,与中国传统祈雨方法相结合。在中国传统的祈雨仪式中,龙王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龙王祈雨是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祈雨仪式。佛教传入中国后,将古印度佛教中被称为佛的护卫者“Naga”的巨蛇比作中国的龙王祈雨,这种祈雨仪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祈雨和中国民间传统祈雨仪式相结合的产物。

另一种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祈雨仪式是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日僧圆仁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乞晴即闭路北头,乞雨即闭路南头”,“闭阴则阳通,宜天晴也;祈雨闭南头者,闭阴则阳通,宜零雨也。”这种祈雨仪式是佛教徒举办的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祈雨仪式。

其次,利用佛经祈雨。日僧圆仁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一次扬州的佛教祈雨仪式。据记载,是年为开成四年(839)正月四日,“又于当时请僧令祈雨,以七人为一番,以读经。五日下,入夜雷鸣,电光浩雨,似夏月雷日,自后七日降雨,至望始晴。”此外,在上文中提到一种更为简单的佛教祈雨方法,即亢旱之时依法读《大云经》。由此可见,佛经也是一种祈雨工具。

最后,利用法术祈雨。远离政治、超脱凡尘本是印度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佛教传入中土后,与政治的关系却变得日益密切。一些高僧本身怀有高超的法术,他们利用法术祈雨,影响统治者和百姓,以此达到传播佛教的目的。第一,佛教祈雨仪式举行后,一旦天降甘霖,作为回报,祈雨僧人一般会得到朝廷上次的财物;第二,祈雨成功后,随着高僧在皇室心目中威望的提升,佛教的发展则会得到王权的支持。如入唐传播密教的三位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均是所谓的祈雨能手,深受朝廷的倚重。

唐代佛教仪式逐渐进入国家官方的祈雨活动中,并开始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这主要是由于唐代朝廷对佛教法术的依赖,希望通过这类仪式的举行侥幸获得降雨,同时,也与中古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民族性格中的实用主义和祈报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佛教通过法术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则表明佛教僧团意在寻求世俗王权的支持与庇护。

参考书目:

1、张建彬:《唐代的祈雨习俗》,【J】民俗研究,2000,(4);

2、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周一良:《唐代密宗》【M】,钱文忠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佛教葬礼仪式

超度往生极乐世界佛教葬礼仪式一、病危开示助念1、开示 亲人到床前开示:“我们为你念佛,求佛加被。如果你阳寿未尽,就能够很快好起来;如果阳寿已尽,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现......

佛教婚礼庆典仪式

一、开场致辞(婚礼开始,全体嘉宾入座。)各位来宾、诸位善信居士,阿弥陀佛!大家吉祥如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佛教婚礼的主礼法师和今天的新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版)

佛教对唐朝文学的影响摘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特别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激荡,融合的势头更大,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

祈雨散文随笔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祈雨散文随笔,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祈雨散文随笔

祈雨散文随笔基于天气预报,昨天那场零星小雨如期而至。今天,我还是贪心的期待预报中的这场“雷阵雨——大雨——中雨”。时近下午五点多,它,才从西狂妄而来,大风拉开了天降神雨的......

下载唐朝佛教祈雨仪式(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朝佛教祈雨仪式(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