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佛教: 历史 故事
主张的观点 宗教信仰:慧能
中国的宗教——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
二、佛教的传播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四、寺庙建筑格局
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悉达多 乔达摩
创立时间:公元前6—5世纪(具体时间:出生于公元565,逝世于公元前485,比我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长10岁)
创立地点: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伽毗罗卫过(今尼泊尔境内)佛祖四大圣迹
1、出生地:蓝毗尼花园
2、成道地:菩提伽耶
3、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4、涅盘地:拘尸那迦 补充:
1、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皇室。其父是迦毗罗卫过的国王,名叫首图驮那,即“净饭王”。她的母亲摩诃摩耶,是领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据佛经记载,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六牙白象,头为朱色,从天而降,入于右肋,国王即请相师占卜,相师说,此是神圣入胎。四月八,摩耶夫人产期将至,按照当时的习俗必须回娘家分娩。当她,走到蓝毗尼花园时,明星闪烁,莺啼蜂鸣,鲜花盛开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夫人便同侍从一起在此休息。在游览中,她信步走到一棵名叫无忧树额大树前,树枝繁茂,就举起右手想摘一枝,刚攀着树叶,突觉一阵腹痛,不久,释迦牟尼就慢慢地从夫人的右肋诞生了。
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大明之光照亮了十方世界,地面涌出金莲花。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会走路。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释迦牟尼具有许多特殊的体态特征,发如青丝、乳有青毛,指如赤铜,头上有髻等,共有32相和80种好,成为佛的标志。
这是有二蛇飞来,口中吐出冷暖二泉为太子洗浴。蛇是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古印度对于蛇非常崇拜。但佛教传入中国后,蛇浴太子的传说就逐渐演变成龙浴太子。因为中国文化不崇拜蛇,只崇拜龙,又由于“九”在中国是“天地之至数”,即最大的阳数,所以就演变成“九龙浴太子”。在我国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足宝顶山石刻中,都有九龙浴太子的壁画和石雕、石刻。
2、成道地:菩提伽耶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抛弃王位?)(有待补充)与一佛三身的成道相有关
3、法轮:是佛法的别称
二、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分裂,传播大体分为南北两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传佛教:斯里兰卡、东南亚各国和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
2、北传佛教:经中国内地传至朝鲜、日本
3、藏传佛教:由内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影响我国西藏、青海
4、内蒙以及蒙古地区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一)经典
佛教的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成为三藏。经是佛阐的教义; 律是僧侣的戒规;
论是阐发经和论律的著作
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和编在一起的成为大藏经。
(二)标志 “卍”(或卍)字符是佛教的标记,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梵文意为“吉祥之所集”。唐朝武则天时定此字读音为“万”。
法轮,比喻佛法,意思是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催破众生的烦恼。
四、寺庙的建筑格局
(一)山门与三门殿
山门:侠义指寺院的正面楼门建筑,也就是我们通俗理解的佛寺最外面的门。
广义的可以代指寺院,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称。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寺院虽造于平地、市井之中,亦泛称山门。
三门殿:三门一般有三个门,既“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现在寺院有的虽然只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进入三门殿就意为着开始进入寺庙的神圣空间。
(二)把门将军:哼哈二将
寺院的三门殿内门的两旁塑两尊大菩萨,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金刚杵,为大力士和大武士,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
1、青叶髻与楼至徳 佛训中关于这两尊菩萨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叶青髻,一个叫楼至徳。他们两兄弟为了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 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2、郑伦与陈奇
佛教传入我国后被大量的汉化,乃至佛家的叶青髻和楼至徳二位金刚护法神也被置换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哼将原名郑伦,原为商纣王的大将,是厄度真人的弟子。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的厄度真人的钟爱,厄度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摄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斩死。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遇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道黄气,同样可以摄取敌人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后来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封神是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
(三)天王殿
1、进门拜米勒,出门拜韦陀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天王殿一般面向北,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
2、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韦陀(1)简介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佛教护法是不用宝剑的,韦陀菩萨执的是伏魔杵。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於肘间。(2)韦陀杵方向的含义: ①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②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③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3)相关典故(一)——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相传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花神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花神“你为什么哀伤?”。花神惊异,因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罗金仙头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头上有黑气、如果是凡人头上是无任何灵光。刚刚从身边走过的明明是一个凡人,如何看得见自己的真身。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又默默等等待韦陀不在回答那个男子的话。40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40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许帮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在40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花神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来更是奄奄一息。当年的男子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80年前一样的话“你为什么哀伤?”。昙花答道“谢谢你这个凡人,在你一生问过我3次,但是你毕竟是凡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还怎么帮我,我是因爱而被天罚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说“我是聿明氏,我只是来了断80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分。花神我是送你一句。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说完老人闭目坐下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向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说吧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时夕阳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随即圆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国去。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也终于想起来前世因缘,佛祖知道后准韦陀下凡了断未了的因缘。因为聿明氏的老人违反了天规所以一生灵魂漂泊。不能驾鹤西游、也不能入东方佛国净土,终受天罚永无轮回。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也因为昙花是在夕阳后见到韦陀,所以昙花都是夜间开放。相关典故
(二)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4、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着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出声来,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过了头,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圆满。————调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风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是一样的意思,代表着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物质世界的现实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样才能够从容应付。————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有种种染污,所以要预防,不要被污染。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对现实社会要能够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去应付、处理(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才能做到尽善尽美————雨 相关典故
(一)说是朱元璋当年在皇觉寺做和尚时,方丈整天让他打扫卫生,而且要打扫干净,不然就不让他吃饭(朱元璋饭量很大,很能吃)。所以每次打扫的时候,嘴里就念叨着:菩萨啊,为了让我吃上饭,你就抬抬脚,让我打扫干净点。四大天王知道朱元璋是以后的天子呀,不敢得罪,所以就一人抬起一只脚,谁知这时小沙弥叫朱元璋出去玩,朱元璋就高兴的出去了,没有让他们把脚放下来,他们也不敢放下。故明朝以后建的四大天王都是抬着一只脚的(四)大雄宝殿
1、释名大雄宝殿
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成为大殿的。一般来说一座寺院只有一座正殿即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就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大雄是佛的徳号,大者有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服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有圆觉智慧,能雄震大千世界,因此佛家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宝指佛、法、僧三宝。
殿是我国自宋代以来对主体建筑的称呼
所以,大雄宝殿合起来是指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的寺庙的主体建筑。
2、大雄宝殿内的众神设置(1)一尊像:(2)三尊像:横三世、竖三世
一尊像:即释迦牟尼像,分坐、立、卧三种姿势+左右胁侍:迦叶和啊难/文殊和普贤
① 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② 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③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向右侧平卧,这是他进入涅盘的姿势。释迦牟尼临终前嘱咐在身边的弟子勤修我法,因此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一般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释尊之左),一中年(释尊之右),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叶音摄,禅宗一祖),中年的叫“阿难尊者”(禅宗二祖)。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三尊像:
1、竖三世: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居中为现在世:释迦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左侧为过去世:燃灯佛
释迦牟尼前世曾是一位虔诚敬佛的信徒,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献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献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信徒(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右侧为未来世:弥勒佛
弥勒,在古天竺语中是慈和、慈祥之意;其名阿逸多,是无人能胜、无往而不胜的意思。佛如其名,据说此尊最著名的功法便是“慈心三昧”。他在人间播道时,总是笑嘻嘻的,令众人生好感。弥勒佛也是佛教中的“未来佛”。
2、横三世: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中间是婆娑世界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乃娑婆世界教主,这里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人间的世界。佛和菩萨任劳任怨进行教化,表现了大慈大悲.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这里的人民没有烦恼,可尽情享乐。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药师佛是净琉璃世界教主,主宰人民无灾无病、丰衣足食、身心安乐、生男育女。如何区分
释迦牟尼佛手势主要为说法印(一向前、一向下),药师佛主要为手托宝塔,阿弥陀佛主要为手托莲花。
知识点补充
1、寺院内为什么莲花特别多? 这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2、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
表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想到[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要修什么样的因]。
2、大迦叶尊者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尊者于释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为佛弟子,精进修行很快即证入阿罗汉境地。迦叶尊者,人格清高,常行头陀严谨修行。故称「头陀第一」。深受释尊敬重信赖,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礼遇。于释尊涅盘后,他领导着佛教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圣弟子),由阿难尊者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对佛教贡献极大。相传迦叶尊者传法阿难尊者,后来隐身入定于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降世时,将转交释尊衣钵给弥勒佛,并协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盘。迦叶尊者为禅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传诵不绝。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常安奉在释尊像的身旁,成为「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迦叶尊者形象大多为年长的比丘形象,呈现出历尽沧桑、严谨坚毅的求道风骨注: 注:头陀,意指修治身心,舍弃对食、衣、住等贪欲。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指不过食,及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7)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8)但三衣外,无多余之衣。(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坐不卧,即常坐。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
拈华微笑:指释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典故。相传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释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罗花向大众示意,在场众弟子俱不知释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际,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尊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样迦叶尊者就成了与释尊心心相印的传法弟子。
3、阿难尊者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庆喜,系释尊的堂弟。他聪慧博学善记忆,年青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 佛陀之常随侍者。对佛陀所说佛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眉目俊秀,行仪清净,虽已出家却常有妇女对他心仪好感,然尊者志操坚定,勤修梵行,终能广结佛缘度化众生。
阿难尊者,忙于僧团寺务,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涅盘时悲而恸哭;后受大迦叶尊者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结集经典会中,被指为诵出经文者,对于佛法经典之传持,功绩极大。尊者温和善良,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尊者即再三请求佛陀终蒙许可,故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巨。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法予阿难尊者,故阿难尊者为付法藏之第二祖。在中国的佛教造像中,阿难尊者通常雕塑成五官俊秀、行仪端详的年青比丘。与迦叶尊者一起胁侍在佛陀两旁。
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罗汉的解释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 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三大士像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海岛观音像 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源自佛教。“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主要活动场所。
“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僧侣“燕息”(睡觉)的禅房,也称僧寮。
照礼教说,发生了什么事才应去三宝殿呢?初一、十五拜佛颂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可见,无事的话,谁会去“三宝殿”骚扰呢
男戴观音女戴佛
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要象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观音可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观音是经过几许多年来中国人的提炼以佛教中的观音大士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和融合所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女身形态。佛也就是弥勒佛——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
佛教的创立及教义(一)佛教的创立一、佛教简介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为乔答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演出过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公元前6至5世纪左右,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诞生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各自所创建的思......
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佛教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他出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花园,35岁......
佛教自传入我国就与我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旅游资源视角看,我国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