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_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对策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8:54:5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对策”。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2.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程务工,加入到民工潮的行列,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行为失范的道德教育问题,其中家庭道德教育缺位、学校道德教育错位和社区道德教育移位是其主要原因。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端正学校办学理念,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举办家长学校,净化农村社区环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89-0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体制转轨,从而加速了社会流动,特别是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同时由于无力负担城市高额的学费,再者为了做工,没有时间照料孩子,这些进城打工的父母更多地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顾,这些孩子变成留守儿童。叶敬忠教授把“留守儿童”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中另一方或长辈及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过去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城市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少关心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比较更多地表现出学习障碍、性格缺陷、行为失范。农村留守儿童种种问题的产生反映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出现了道德危机,家庭、学校和社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存在哪些道德教育问题?他们道德失落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呢?这是下面将要探讨的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

(一)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1]。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评判能力,对儿童体现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扭曲,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甚至攀比谁的零花钱多,谁更富有。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不高。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是大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感情上缺位,为了弥补孩子,父母给孩子更多的零花钱,隔辈监护人对孩子也更多地是生活上照顾,疏于对孩子习惯养成的引导,导致留守儿童之间奢侈享乐之风盛行。

(二)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力。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的调节[2]。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互动频率低下,亲子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得不到重视和满足,导致留守儿童性格发展出现异常。他们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表现冷漠,只知接爱,不知施爱。

(三)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3]。王夫之说:“人之皆可以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为善者,习也。习之于人大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道德成自于习惯。”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是品德形成的基本问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我管理能力还很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监护不到位,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多采取认同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存在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电子游戏。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监管,更容易纠集在一起,甚至呈现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失落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道德失落,不只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事实上体现了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区道德教育的不力。

(一)家庭道德教育缺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谐。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双系抚育”的概念,并在《生育制度》中说:“生育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4]又说:“一个亲密的团体,日常的合作、会面、生活的配合,还是受地域限制的。夫妇的正常关系不易在分居的状态下维持。日夕相处一堂的父子和万里云山相隔的父子,在社会身份上固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实际生活上的关系相差可以很远。”[5]也就是说可以用空间距离推测社会联系。父母外出打工,引起留守儿童家庭结构变化,空间距离疏远使留守儿童亲子之间日常沟通交流减少,从而导致亲子间感情上的疏离。据叶敬忠教授对亲子互动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电话为主要方式,每次通话时间大都在10分钟之内,并且不少父母每半个月左右才能与子女联系一次。由于联系频率低下和亲子互动缺乏,亲子关系也会疏远。

其次,榜样作用苍白。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强调榜样在儿童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6]。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亲社会行为的出现都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榜样示范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没有体会到父母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分工,角色意识模糊,父母的榜样作用苍白。监护人特别是隔辈监护人由于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也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监控机制弱化。科尔伯格肯定了父母纪律要求中的认知结构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如果对儿童早期攻击性行为不制止,将会助长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同时,父母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对儿童加入不同同辈群体的控制上。留守儿童由于双亲或单亲缺位,或者监护人疏于管教,许多过错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地纠正和制止,从而发展成为道德行为问题。有些受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错位

一方面,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核心成分是“文化知识”,学校是年轻一代的主要知识来源,成为他们形成兴趣、标准、态度和看法的地方。我们的学校成为专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不注意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的培养分割开来。这种观念也渗透在农村教育中,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眼中只有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区别,没有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区别,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据叶敬忠教授调查,一些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部分基层教师有打牌、抽烟、上课玩手机、甚至体罚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些老师苛刻严厉,态度恶劣,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甚至动用暴力。这种行为损害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不能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难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引起留守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道德滑坡的情况。

(三)社区道德教育移位

家庭是文化传递的场所之一,但不是唯一场所。如果许多家庭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同一区域,那么这一区域便可视为一种“社区”。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对生活其中的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叶敬忠教授把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叫做“留守社区”。留守社区特有的生活氛围成为影响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之一。

很多调查表明农村留守社区赌博现象比较普遍,这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往往在大人们打牌时在旁边观看,一些大人甚至在缺手时叫留守儿童“凑手”,不少留守儿童把打牌作为课余时间的消遣活动,并且他们不认为打牌就是赌博。墨子说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说的就是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如同素丝,赌博成风的社区环境,对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非常不利。农村留守社区另一个不良风气就是“盖房”。盖房是村民有钱后的第一选择,很多农民没钱也会举债买房,有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家生活不差的面子工程,“房子矮,面子也矮”的观念深入人心,村民的建房热情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农村留守社区盖房风气对留守儿童道德养成极为不利,会使留守儿童从小养成爱面子、好虚荣、善攀比的品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路径

(一)家庭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转变父母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打工在外的父母可以经常打电话给孩子,除了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学习外,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子女的情感世界、思想动态,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规范孩子言行。还可以通过写信、回家的方式,向子女传授人生经验。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监护人树立科学的道德教育观。在家庭教育内容上,监护人不但要注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力戒打骂等简单粗野和娇纵放任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说服教育、谈心沟通、体贴谅解、鼓励表扬等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恰当的教育方式。

(二)学校道德教育方面

首先,端正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发展的应试教育现状。重视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道德教育,转变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师考评制度,不但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还要满足学生道德情感需求,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规范教师的言行,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村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为学生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再次,举办家长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费效通先生说过:“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与自己隔着两代的祖辈,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价值观念。举办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协调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关系,使二者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影响一致。

(三)社区道德教育方面

社区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留守儿童互动的关系,起着沟通家庭、学校与留守儿童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强调的就是社区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样,社区环境会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政府要加大对留守社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留守社区环境,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还可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服务项目,例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帮扶结对子等,发挥社区教育的纽带作用,把学校、家庭联系起来,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四、结语

费效通先生说过:“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就是一个担子,孩子们怎能不受罪?”[7]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仍然有这样一些孩子背负着社会发展带来的重担,他们缺少父母亲情,缺少老师关爱,无法从隔辈监护人那里得到情感抚慰,出现品行不端、行为失范的道德滑坡现象。潘光旦先生1926年提出“位育”概念,对于今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仍有借鉴意义。“位”就是安其所,“育”就是遂其生[8],社会中万事万物都应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应该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有利的道德教育资源,化被动为主动,创造有利于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良性环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政府、家庭、学校都不可袖手不管,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在发挥其中坚作用的同时,更要适当协调好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2011级2班彭丹20110541138前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解决对策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院 系:___________________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文尚卿来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第20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的跨区域流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2008-10-19 19:38:40) 转载杂谈 ▼标签:分类: 学生家长的体会文章龙山县兴隆街乡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