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_考研美术概论名词解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7:57: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考研美术概论名词解释”。

1.典型:“典型”一词在希腊文中原意为铸造用的模子。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系,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典型要求在个体中体现共性,在特殊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

2.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在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可信和灵魂,是作者思想意义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的。

3.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4.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式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艺术思维对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美而独特的艺术意象。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向物化,是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5.意象物化: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变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其是指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艺术创作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6.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指的是构成了已被规定了的作品内容的基本的材料,也就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7.艺术潮流:在中外艺术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流派。艺术流派的形成,有的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的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有的是不自觉形成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或相似而结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故事被后人总归为特定的流派,如意识流文学等。

8.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实现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映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形象

9.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艺术的观察过程中,艺术的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时所持的基本态度以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其他还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方法 10.典型化:是构思典型或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艺术家吧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文艺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他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

1、选取生活中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作为骨干材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概括,和理想化。

2、撷取各种人于一身,或撷取各种事于一物。

3、构思是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完全属于幻想、虚构的艺术意象。

中美史 1.元四家:a、“元四家”即元代中晚期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b、他们均为浙江一带文人,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c、生活与元末社会*之际,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受赵孟頫的影响,以绘画作品鲜明地表现他们的心境和生活情趣。d、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浙江地区文人画 有着巨大的影响。

2.风俗画:中国传统绘画中,边乡城市经济发展和城乡生活的作品,及风俗画。风俗画在宋代有独特发展,且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风尚,代表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百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要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李 的《货郎图》堪称典范。3.畅神论:畅神论是刘宋时期有名高世宗炳提出的。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宗炳认为: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画家眷恋山川,自然山川的“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若能用笔巧妙地表现出来,“类之成巧”则观画时“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当此“应会神感”之时圣人之道与山川万趣融合心中,互相印证发生,精神畅快愉悦。他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畅神论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4.文人画:是封建时期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具有独特形式的绘画。有别于民间绘画和院体画。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流和互相的影响,其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是在北宋后期,苏轼第一次使用了“文人画”这个概念并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5.扬州画派:清朝雍正到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地区的著名画派。因为这个画派的主要成员有金农、郑燮、黄慎、李鳝、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等八人,所以有人称“扬州八家”。又因为这些画家大胆地突破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所谓的“正统派”上崇摹古、一味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所有人称之为“扬州八怪”。

6.外师造化,中得心源:a、唐画家张璪的创作观点。b、“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即在于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情怀。c、“外师造化”,即艺术家应学习自然,使万物形象进入胸怀。“中得心源”,即对进入胸怀的万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审美意向 7.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指明中期生活在苏州的四位文人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四人都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淡于仕进,以诗文书画自娱。秉承元人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绘画传统,其山水花鸟具有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和仇英都曾师于周臣,吸取两宋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诸家之长,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唐寅山水、人物都擅长;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 8.米点山水:又称“米氏山水”、“米家山水”。由北宋画家米芾所创,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墨水挥洒点染表现言语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以落茄表现江南山川景色,不求修饰,崇尚天真,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对水墨山水发展影响很大,是北宋中期山水画变革的主要形式之一。米芾山水画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 9.意在笔先:亦有“意在笔前”、“意存笔前”。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地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传唐王王维所作《画学秘诀》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方薰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远、深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外美史 1.巴洛克: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基础知识原始美术:(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1彩陶: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陶:800摄氏度;瓷:1300摄氏度)2图腾:美洲印第安语的音译,远古人类相信人类和动物有一种血缘关系,所以......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三远: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山水画布局中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方法。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郭解释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 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

下载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考研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