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G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后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反思必修二反思”。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 后 反 思
3月14日上午第二节课完成了3.1农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教学的班级为搞2013级11班,该班为普通班,学生构成大部分为成绩中等和中等以下学生。根据教学设计理念、课堂的形式以及学生课堂接受的情况,反映教学完成情况较好。现我将本科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课堂基本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为指导,运用“6+1”模式进行组织教学。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为重点,以传授方法为主。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农业基本的区位因素以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基本区位。具体内容进行突破如下:
①以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牧羊景观图并结合其位置分析,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②以农业区位图为依托,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并启发同学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区位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农业区位因素是怎样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区位因素分析具体达到的点。
④通过分析地中海式农业随着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发生改变的情况,理解农业区位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⑤通过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和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分析材料进行区位分析的方法。
(2)成功之处
通过上课时学生的变现、课后《限时练》的反馈以及认真观看教学视频总结成功处如下: ①设计思路明确,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导学提纲和课件的设置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如导学提纲上设计了对水稻种植、立体农业和园艺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能够根据作物生长条件,分析气候、地形等方面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对“6+1”模式运用比较熟悉。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根据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6+1”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安排是12分钟自学,5分钟讨论,3分钟展示,15分钟教师精讲,后5分钟进行知识迁移和知识总结。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沿用死板的时间安排。
③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是以距离富顺县城由近到远农业景观的变化为背景,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开始本课的学习。
④知识的传授具体清晰。
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处理到位,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该课内容。
(3)不足之处
①语言不够精美
在表述知识,讲授知识的时候所用形容词有的不是很合理,如对区位的描述中位置和因素的表述不够干脆,重复和累述较多。
②由于知识量太大,对于知识的处理时还不够细致
这重点表现在农业区域因素的分析上,要分析到点,尽量的细一些,如水稻的种植我只很笼统的说了怎么分析,具体分析到什么位置,答题时怎么答都不够深入。③前松后紧,时间的把握性不是很好
由于内容多怕完不成教学要求,所以在后面阶段有点强进度,造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没有很好的展开。一部分知识也主要是由我讲授的形式传授。
(4)再教注意事项
①进一步合理安排课堂的各个环节。
如合作探究、展示、讲评在什么时候进行的问题,我准备这样安排,根据知识的框架在知识轮到该讨论时就讨论,讨论展示后立即进行点评,这样更尊重学生的认真过程,更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完整。
②知识该细化的细化
区位因素的分析是本节的重点,特别是分析方法的传授对后面的学习帮助很大,因此在学生展示后点评中就把分析方法和答题方向给学生介绍清楚。
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上课视频回家观看后进行了语言优化,平时上课多录视频,积极进行教后反思,上课多注意用词。多进行阅读,多练习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自己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赵洁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
《农业的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因素与地域类型》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这两部分。下面......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反思本人在3月27日,进行了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本节的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特点。”......
《农业的区位选择》2016-2017第二学期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青蓝工程” 展示课暨“1+4”互惠教研共同体互惠课堂 教学设计 学 科:高中地理授 课 人:鲁思婷 指导人:朱毅峰 课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