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际关系史论文”。
1648—1918欧洲军事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
“均势”思想是统领近代欧洲史的灵魂支柱。它欧洲史上的大国所推崇和坚守,它曾带给欧洲百年的和平,留给欧洲工业革命得以迅速兴起的稳定的空间。但它同时也被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均势”到底为何物?它如何在欧洲得以萌芽、发展并统领几个世纪?1648—1918年间它又是在欧洲如何发展?本文将就如下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正文:
中世纪的欧洲一统的美梦幻灭后,遗留下一群实力相去不远的国家。当这一群国家不得不互相打交道时,仅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强大,得益控制其它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够一统天下。在后一种情形下,最具侵略性成员的言行会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取得一种权力的均衡。1618至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倦了进去,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第二,实践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第三,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对违约国可以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以几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王权国家的统治体制得到加强;第五,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即外交使团的制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各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基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多次局部战争,欧洲各国的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英国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向海外扩张打开了新的局面。在整个十七世纪,英国与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并支持法国与荷兰作战,从而结束了荷兰的海上霸权。从此,英国不断加强其制海权,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地区,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以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其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新的领土,这进一步鼓励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尽管在以后的战争中,法国的扩张受到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经过30年战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诸邦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而西班牙的地位则在下降。1682年彼得大帝在国内进行了西化改革,增强了俄罗斯的力量,并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战争的结果使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此,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海强国。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
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各国都派出了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或外交家出席会议,而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英国、俄国和普鲁士,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打算而来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作为战败国法国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利用四国之间的矛盾,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并要求和会恢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欧洲的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并以相应的领土补偿昔日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
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最后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与此同时,各个战胜国也相互妥协,终于在1815年6月9日,签署了维也纳会议的《最后议定书》,称为维也纳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的疆界 第二,讨论并决定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以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历史上第二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仍然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而且由于该体系内部的重重矛盾而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但是维也纳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第二,恢复了欧洲多级均势,形成英法普奥俄的五角政治
第三,会议通过《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声明罪恶的奴隶贸易理应废除,但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实施的日期;
但是,任何的实力均衡都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
维也纳和会后19世纪的欧洲有五个主要大国,他们经常改变结盟对象,以此阻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导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逐渐被崛起的德国取代。代表道德约束力的维也纳体系也开始被代表纯讲势力的俾斯麦的均势政策抢了风头。“大陆政策”是德意志帝国总的对外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因此就出现了十九世纪末由德国一手组织的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罗1883年)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灵活性使得欧洲均势体系得以稳定,德国处于该体系的中心。然而之后却没有将这个同盟体系维持下去,同盟体系的复杂性也逐渐显露,德没有同俄国续订协约,让俄国和法国,连同后来的英国结成了同盟。这就促使了同盟体系的消亡和紧张局势的出现。然而,法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的不安,由此,英国背离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的均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与法、俄结成了“三国协约”。与此同时,德、意、奥组成了“三国同盟”也出现了(1907年)。两大对立同盟的出现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导致为了维持均势格局而建立的同盟体系僵化了。这也成为了一战爆发的深层次的原因。欧洲的均势恶化为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势不两立,对可能的后果毫不在意。
结语:
从十八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十九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二十世纪初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无疑都张扬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曾在一定程度上迎得暂时和平安定,但却付出了牺牲小国的代价。几百年后,中世纪幻灭的欧洲大一统的梦想如今已在某种程度上由欧盟的团结和协调实现了。仍活跃在国际政坛上的基辛格依然挥舞着“均势”的大旗,他看到了只有在基于相同理念而达成的协议为后盾,均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实力而无合理的安排的协议会引起测试实力的争战,而有合理安排却无实力为后盾,则只是虚有其表。国际均势的成败在于各国是否能扮演好各自在整体大局中所担负的角色。权力的均衡与外交的艺术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格局。
国际关系史结课论文 海洋力量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摘要:蔚蓝的深海激流澎湃,里面隐藏着诸多帝国发展的兴衰史。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海洋霸权的争夺从未消停过,海洋不仅是我们资源的丰......
学院:政法学院 姓名:廖德来 学号:1014503224 班级:10思政(2)班 20世纪80到90年代苏联改革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一、摘要20世纪80到90年代,针对苏联的改革,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
盐城师范学院课程论文浅析文革背景下的中、苏、美三国外交关系【摘要】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社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其中也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就,包括外......
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12级外国语学院 英语十班 赵莉雯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
当代国际关系史——浅谈我国与日本关系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关系。纵观种种国际关系,从一开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