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
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先生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串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条件”。可以这么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感悟、想象、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且重要手段。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应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但是从课堂观察来看,低效无效的问题比比皆是:问题设置随意,提问目的不明;问题指向不清,重点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寻,缺乏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训练;问题间没有梯度,缺少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泛化,不顾文本和文体特征等等。这些低效无效的问题远离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设置有效问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呢
一、纲举目张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面对的是怎么的土地?又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誓言?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作者和土地的关系,体验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炽热的爱。可以从结尾入手。如《孔乙己》的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已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请认真阅读全文,从孔乙己的精神追求、物质追求、人格追求等方面的前后变化探究孔已己悲剧的自身根源和社会根源。这一问题的设计,把课文环境、人物、情节三大描写及其作用和小说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内。可以从文章的构思特点人手,因为巧妙的构思是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的,理解了文本的构思特点,自然就解读了文本的内容和主旨。鲁迅的《雪》,通过对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描述,表达了深刻而隐晦的主题。学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体验作者情感,感悟鲁迅精神。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鲁迅先生笔下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关键的词句品读。2.在一篇短文里,作者为什么要描绘两种截然不同的“雪”?他的用意是什么?在玩味的过程中,重点理解末段的内涵。此外,还可以从名家的评论、文中的矛盾处、事件发展变化和人事理关系等切人设计纲举目张的问题。
二、立足语言
语言是语文的根本,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王尚文先生说:“把全部都聚焦于如何指导学生理解或运用语言文字上,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该花的地方的语文课。”“要以培养高品位的语感为主,重视优秀言语作品的教学,特别是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从言语形式通向语感。”所以,设置问题要咬定语言不放,自始至终关注言语的内容、形式及表达效果,凸现语文课堂的语文意识。要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设问,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味美点,联系具体语境和设身处地的体验,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梁衡的《夏感》,立足毫不起眼的“着”字品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带“着”的十五个句子,试着将“着”字改为“了”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着”表示现在正在进行:高粱玉米正在生长着,农人正在忙碌地劳作着,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在时刻进发着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在干什么呢?我们的作者也一直在行进着、思考着、微笑着、写作着、赞美着。通过显性的“着”和隐性的“着”的理解,体验到作者赞颂夏季,其实是在赞颂旺盛蓬勃的生命,《夏感》是一首生命之歌,这夏天的旋律就是生命的旋律。
更要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细节设问,弄懂深层道理,探究言外之意。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我”的视点为切人口,当我们在船上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父母视之如毒蛇猛兽,躲之惟恐不及,避之惟恐不远,而“我”却仔细看他的手和脸,并且“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联系全文,从这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中,你读出什么?这是还没有成年人所有的经济意识和金钱意识的纯真的“我”对自己亲叔叔的最自然、最朴素的深切理解和由衷同情,与父母的称谓和举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联系写作背景,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更能深刻地揭露现实社会的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残害,进一步彰显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度。
三、立意文化
语文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语文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文化构建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育人。董桥说“文字是肉作的”,它蕴藏着大量文化信息,从文字到文学最后在文化上立意设置问题,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领会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底蕴”,“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升语文教学内涵。温州实验中学余晓琴老师上《论语十则》,并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意、积累文言字词层面,而是以十则语录为窗口,通过拆字法(“儒”“忠”“恕”仁”)、字源推理法(“习”“省”)、繁体猜想法(“圣”字),引导学生言说汉字大智大美,窥探敦厚博大的儒家思想内核,打开一个文化探究的别样世界;通过想象朗读、对比朗读、删改语气词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亲近谦逊平和、乐而忘忧、学而不厌、热情天真、坚韧隐忍、富有人情味的可爱孔子;通过孔子语录字面意到字里意理解,再到生活体验感悟,初步体悟到儒家伟大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样的教学能引领学生认真领略字词中的文化信息,深刻领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在语言的感悟中培养文化意识,尝试践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引导孩子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许这才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的根本。”
四、开放多维
阅读是思维、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情感、态度的交流——无论是阅读主体与对象,或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应当允许和鼓励有不同的声音。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为使阅读者能带着个人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取向主动融入作品,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而个人的思维方式、经验积淀、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有差异。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能予以学生独立自由思考的空间;要考虑是否多维性,能否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次思想。
开放多维的问题可以从情感的角度设问。读者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产生的喜怒哀乐之隋,定各有不同,从情感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地理解课文,更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山中访友》,可设问:假如你来到山中,你最愿意和谁为友?为什么?可从体验角度设问,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邓稼先》一文,在解题和有感情朗读后,问: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最感动,为什么而感动?哪一处语言很精彩,为什么?在语言的品味中体验到邓稼先灵魂的高贵。也可从留白处设问,《天净沙秋思》,十个名词十种景物,立体式地呈现,形成多个意象群,弥散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这一个意象群直接跳跃到另一个意象群,中间没有任何联系。教学中请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在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学生脑海里会展现不同的画面,但从自我感受到的荒寂的画面中,定能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
五、形成梯度
问题是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仅仅看成是研读思维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达到高潮,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一个问题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甚至是连续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思维模式。一堂课通过一个个问题,使研读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课堂结构更显严密,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六、关注生成
课堂提问不仅要问得实,指向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妙点,更要问得巧,同时要善于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因为现代开放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从“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问题”。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生成的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叩问,来自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解读,来自师生对话的思维撞击。根据真实的课堂情形生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一步探究愿望。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课堂中所思所想所惑所感所悟,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对话,相互质疑,并以那些有价值的尊重文本内涵的符合群体需求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在关注生成问题时,要突出质疑,突出通过教师的追问,发挥点拨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问题。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巴州区恩阳二中 陈振洲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
语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初探 曹怀琴张楚廷先生说:“教学,从根本上说,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朱绍禹......
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一、采取“主问题”式阅读教学:1、理解主题上:清代文学家刘熙在《艺概》中讲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也......
语文课堂要有效,教学目标须明确坑沿小学卢春花 课程专家崔允郭教授说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由此可......
浅谈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逃胙?是课堂教学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