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体验磨练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作文命题范围”。
高考应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
贾超英
一种作文形式被应试者适应而渐渐地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模式,从而影响测试的效果,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现象,最典型的要算八股文。今天,这种作文应试模式形成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话题作文”打破了恢复高考以来几十年中逐渐形成的“材料作文”的“三段论”模式(被人称为新八股文),但令命题创新者始料不及的是,几年时间,一种话题作文的应试模式已经形成,它让我们觉得应试作文似乎从八股文时代走向骈俪文时代。请看两个高考满分作文的选段:
1、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2、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日出让一代圣人为之叹服,仅是那一抹红色的悸动,仅是那一山绿色的清风,一个流芳百世的“儒”字便刻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难以磨灭。
苏轼看见了赤壁,驾一叶扁舟,饮一壶美酒,抒一腔愁绪,悟一生真谛。只是山间清风,江上明月,东坡却从中参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李白看见了长江,于是便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浪漫的情怀。仅那一瓢长江之水,便让“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贝多芬看见了月光,温柔地铺满盲女充满期待的脸。他的心在颤动,他的手在飞舞,他的灵魂在如纱的月光中格外闪耀,仅是那瞬间的触动,他看见了人间的真爱,一首如月光般的曲子便从此流泻在世间每一个角落。
凡高看见了一片夏日的向日葵,氰氲着生命的气息,一种躁动,一种恍若隔世的力量在他体内跳跃。从那明丽的花瓣里,他看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用感情陶醉了几世几代的后人。
诗人在山川虫鱼中寻求旷达的灵性;画匠从日出日落间品读色彩的真谛;哲人在历史画卷中参悟不变的真理;政客从古书古语中总结历史的遗训。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感受到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闻到花香的纯朴与清新?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领悟到时空的变幻与神秘?
我们不能否定,这两位考生的语文功底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丰富生动的语言、出色的文字组织能力和扎实的语文知识积累,这样的文章得满分无可厚非,它们的确是这类文章中的佼佼者;但值得关注的是它们代表的某些普遍性的缺失。
综观近几年话题作文的满分答卷和有关高考话题作文应试指导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话题作文模式的一些基本特点:形式上,大多为“散文”化的结构,常用描写兼抒情议论的笔法,语言华美,多用铺排(排比句或排比段);内容上,大量引用或呈现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事例、古诗文的意境或虚构的意象;风格上,文学性、抒情性较浓,思绪、情感泛化。无庸否定,几年高考话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生的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但这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缺失也是鲜明的(尽管这不是命题创新者的本意):华美的文辞掩盖内容的贫乏,丰富的史料回避生动的现实,空泛的抒情、“清谈”掩盖生活体验和思考的贫乏和肤浅。这种绮丽浮华的文风,显然不利于中学培养人才,也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我们应该注意到:近几年中学作文教学的普遍情况是,高一开始就进行话题作文训练,而不是踏踏实实地进行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造成学生写作基本能力的滑坡;而高校教师则抱怨学生不会写论文。
由此,笔者想到,我们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是否也需要来一次“唐宋古文运动”,即倡导贴近实际的实实在在的文风。这“实际”是学生生活、思想的实际,中学语文教材的实际,高校对人才要求的实际;这“实在”是文章内容的实在,即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有真切的生活思考,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表达能力。当然,在倡导“实在”的同时,我们决不否定语言的文采,因为语言因素是语文素养的基础。要矫正当前高考作文中出现的偏向,就要发挥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在命题中,我们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命题明确规定写作体裁。尽管在文章体裁上有许多分歧,尽管有人主张应试作文要模糊文体界限,但规定文体至少有这些作用:减少那些不伦不类的所谓“散文”或“杂文”,以及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创新”文;消除写作教学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偏于一种文体的心态,踏踏实实地根据教材的要求,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能力。这也是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写作要求的(近几年的话题作文实际上没有对“说明”作出单独的要求)。在这里,我们不必担心考一种文体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其实说到底,任何考试作文都是带镣铐跳舞,再说千百年的考试作文,基本上就是论说文、记叙文两大方面。
2、采用一卷大小作文。长期以来一直有人主张高考只考一篇文章,这种科举时代的考试方式一直没有被再次使用,但我们应该承认它的某些合理性,我们可以适当地强化写作的考查,一卷大小作文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这种形式在1990至1998年的全国高考中共使用了7次,不乏许多精彩的题目,应该说效果相当不错,但考虑到考生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而没有继续采用,近年来这种形式再次被人们关注,如2005年的重庆高考卷。其实,答题时间和阅卷人力有限的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减少题量或用小作文代替语言表达部分的题目等方法来解决;大小作文也可以设计为一个材料而两个不同的要求,一者侧重情感体验的形象思维,一者侧重理性分析的抽象思维。这样可以弥补单篇1种文体考查的不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写作能力、人才素质,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考试说明”和中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又符合高校文理科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可以引导中学语文教学重视写作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设具体的命题情景。试题的内容要具体化,让考生直接参与其中,在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品质,因为这些是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考查这些也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比较我们的话题作文与美国等国家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我们的命题“虚”的成分多,人家的命题“实”的多。如美国2003年几所大学的一些作文题目:想像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谁是你的父母呢?他们将给什么素质传改了你?“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假如你得到一年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自己的服务,你将选择去干什么?为什么?”(黄全愈《高考在美国》)话题作文试题由于范围过大,考生不采用或不会用“以小见大”、“由实见虚”的方法,实际的考试中出现了记叙虚化,抒情故作深沉或造作、空泛,议论思维单一平面化以及缩构等问题(当然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正需要我们设计出既有普适性又是唯一性的试题。要达到这一要求,根本的解决办法只能从内容上考虑而不是试题的形式上,因为生活是千变万化的,供命题者选择的材料是无限的,内容可以设定成唯一。当然,为了避免以往“材料作文”中不必要的审题偏差,我们可以在命题中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4、评分标准要把文章的内容放在首位,考查语言形式要和内容结合在一起。在以往的评分中有这样一种偏向,有人重形式而轻内容,他们依照分类评分标准和发展等级评分标准,常抓住一点(特别是语言表达)而给满分,对此我们要特别慎重,以免产生导向的误差。另外,命题者对每一个作文试题,要在基本的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再作出一些关于具体内容的基本的评分标准,以避免作文评分中出现在内容理解上的偏差。(2006年)
高考应试作文的偏向及命题对策贾超英一种作文形式被应试者适应而渐渐地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模式,从而影响测试的效果,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现象,最典型的要算八股文。今天,这种......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角度 王玉强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有的时候是显性的,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的时候是隐性的,如感恩的提醒,高考命名为“提篮春光看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及应试对策,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文/厉复东 周梅然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其在试卷中的分数由18分增加到20分,占试卷总分的13.3%。从题型看,1990年以来,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四选......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大趋势2007年,950万学子奔赴考场,为理想和胜利而战,硝烟散尽.尘埃落定,几家欢乐几家愁,谁主沉浮,尽收眼底.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观天边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