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_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15:37: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 闾小荣

摘要:学习语文是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审美创造力

据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提供的材料表明,近年来小学生中有20%——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荣格指出:“威胁我们的巨大灾难,并不是那种低级的物理或生理事件,而是心理上的事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几亿人都会陷入巨大的疯狂(如战争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荣格这段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警世之言,值得我们深思。如何防止心理暴力,缓解心理失衡现象?实施审美教育是有力的措施之一。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可以寻求精神慰藉,得到情感宣泄,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所谓“审美教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属于情感教育,包括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其中,人格教育是目的,趣味教育是中介,感性教育则是处于基础的地位。美育不仅是针对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而且是以主体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前提的,激发人的感知,解放、泄导、升华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想象,使人由感入悟,经过趣味教育的中介,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意熏陶感染,迁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时空的跨度非常大,从古代到当代, 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因美存。阅读课虽没有音乐、美术那么直感。但它却能赋予审美教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理智评价与情感评价当融为一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扶发幽微,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教学,既是一种具有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又是富有情感和审美因素的艺术创造活动。因而,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手段和评价标准,而且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核心。

1、情感铺垫、营造氛围

大凡美感强烈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感情,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渲染一种与课文基调一致的氛围,以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位教师在执教《九寨沟》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由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祖国的四川,有一处世外桃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九寨沟》这篇课文,将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九寨沟,去领略她秀丽多姿的风景。”这位教师的导语句句有情,学生的心随着那生动形象,激情昂扬的语言,仿佛早已飞到了九寨沟。教师在进行情感铺垫时,激发起学生对伟大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民族自豪感,进而使其化为审美感知的内在动力。

2、巧设悬念,诱发审美注意

小学生好奇心强,一个悬念,一个急待弄清的疑点,都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审美注意。如在教学《珍珠鸟》时,首先出示插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什么图中的珍珠鸟胆子就这么大呢?打开课文,到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顿时点亮思维之火,投入到课文中去。

3、展示意境,激发美感

在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中,理智占有重要地位,情感、想象等因素都要服从于理智,受理智的制约。而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却是情感占主导地位,审美主体总是处于饱满的情感状态,有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将主观情感移注到客观对象身上,使客观对象好像也有了情感,形成“神与物游”、“情景交融”的意境。杜甫的著名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绝妙写照。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文章,都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教师若能巧妙地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感兴,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烟台的海》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烟台的海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二、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学生通过感知即能形成爱美的表象。小学语文教材中处处是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认识能力有限,而难于感知美,更难于发现美。教师要按照美的规律,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美,并对教材中美的形象进行美的加工,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唤起美感,在此基础上要训练学生审美感官,激起美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首先要善于用形体语言来展示美,合体的衣着与修饰,优雅的举止均可以让学生由境见形,由形悟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情趣盎然的插图,利用众多高质量的插图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从感性上直观的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体会其中的美;同时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板书字迹规范,线条清晰,合理使用简笔画,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用悦耳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到语言之美;此外教师也要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彩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有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从分析入手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因为关系到学生对学过的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等能否准确地运用审美观点分析和评价,而小学语文教材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正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学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1、领略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汉语是美的,语音和谐,抑扬顿挫;词语丰富精细,生动传神;句式规范整齐,灵活多变;修饰多种多样,文采斐然,富有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2、感悟文章思想内容的美

所谓文章思想内容的美即课文对社会生活美的展示。这一美的展示更为丰富深刻,更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创造美好的心灵。因而,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体味这种美,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基本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高山大川、惊涛骇浪的壮美,又有清风明月,、,残雪飘絮的优美;既有奔腾豪放的雄伟,又有空灵清浅的幽美;既有风景秀丽的名胜,又有物产丰富的宝地。通过对这些美的体验、感悟,可以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的同时,也激发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时,教材中塑造了众多内在精神美的人物形象。有为了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杨利伟„„),有身边的普通人(《番茄太阳》中的小女孩,《微笑着面对一切》的桑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去揭示他们的心灵美。以在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在对中心思想的解读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

3、品味作者表现手法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善于运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手法,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描写而言,就有肖像、心理、动作、对话、细节、环境描写等,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许多古诗还以种种手法写景抒情,创造了一系列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的意境。品味作者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比如《庐山的云雾》一文,采用了动静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绮丽景色。作者讲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又讲了其瞬息万变的特点,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显示出了庐山的云雾的独特的美。

三、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而“学以致用”也一直是中国教育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把审美创造力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美应表现在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也就是作文的写作上。作为阅读的继续与深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分析文章所见到的结构美,语言美、内容美、思想美都渗透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去有意识的发现美。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丰富美的表象,为记人叙事提供素材。而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各种创造美的场所,让学生去寻找美,用自己的口呼唤美,用自己的笔描绘美,用自己的手去创造美。以此提高对美的表达能力,进而达到创造美的境界.。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四、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诵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研读则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这是审美教育的关键。语文课堂就要让琅琅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情味。叶圣陶先生很强调要进入美读的境界,要引导学生读进去——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读,又要指导学生读出来——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朗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比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学生已充分体验到了诗人与老朋友惜别时的难舍难分后,然后用读来表达这种情感,体验情感。这样,学生理解语言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审美能力都会有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培养美的想象,激发美的发现,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8月版。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摘要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

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素养沭阳县广州路小学彭洁[内容摘要] 我国数学美的研究是在徐利治教授的倡导下开始的,到现在为止有许多数学学者已经开展了数学美的多方面研究,取......

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素质的培养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中心小学/舒凤英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取......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是一门由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