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音乐教育审美素质”。
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摘要:在教育的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而教学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教师和学生以及科学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审美素质教育如果不能与新世纪、新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阻碍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
一、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条件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一般审美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审美活动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客体两种因素构成,多是表现为白娱自乐的自发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产生的美感是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反映。而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其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促进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所以,音乐教师的审美品格与素养至关重要,将直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产生影响。
(一)音乐教师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前提 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教学仪态与气质,唱、奏、演等教学基本功,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应具有美的教学仪态与气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主体,而且也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与信任之感,而且会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作为“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使教学仪态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实施音乐审美素质教育,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学仪态与气质才能够有益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也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
第二,音乐教师应具有“唱、奏、演”等较为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音乐教师只有具备“唱、奏、演”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把音乐之美展现给学生,也才能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语言标准、情感丰富、音量适度,随着表达内容的需要做出强弱变化,节奏快慢有处理,语气有抑挫,富有感染力,简洁并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过程中,使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同时,在板书方面也应做到,文字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美观清晰,便于记忆,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二)音乐教师较高的思想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多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学校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音乐教师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是非曲直、完美人格的塑造者。因此,音乐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主动性。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消极被动的教育是不可能使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更不可能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使学生为音乐艺术之美所感动,也才能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效,从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的进行审美创造。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演唱歌曲就是发展审美创造的良好途径。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反复实践、讲练结合、内化渗透、唱奏表演、升华提高等步骤,使学生在歌唱时自然的、主动的感受旋律之美,创造性的表现作者在音乐中蕴涵的情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欣赏被称为三度创作,它对于启迪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美术等媒介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欣赏《阳光三叠》、《春江花月夜》等古曲时,教师可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轻声吟诵同名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倾听中体味美好情感,产生无限美好憧憬,启迪审美创造,而教师优美动听的语境也会引导学生产生审美创造。
三、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手段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只有教师和学生是不够的,选用合适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吸取国际上优秀的教学经验。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有: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它们从体态律动、民族音乐、声势训练、祖国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达尔克洛兹的教学哲学即“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它注重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把身体当成“乐器”,称身体为一个管弦乐队。并且以节奏为核心,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以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造为手段,来进行音乐教育。柯达伊教学法则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精髓,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匈牙利的民间音调)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在视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程,他采用了英国新教派牧师约翰·柯尔文创立的柯尔文手势等等。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是:元素性、综合性、创造(即兴)性。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是结合语言、动作、舞蹈为一体的,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教学中的“声势”训练是用拍手、跺脚、拍腿、捻拍进行多声部节奏感训练,运用“回声”训练培养学生精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以及记忆力和形式感,运用精美的音条乐器和打击乐器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铃木教学法则被称为“祖国语言教学法”,它主张使乐器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师的素质,要求强化训练,他认为“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多练习就多出效果。”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只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而并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它通过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音高、节奏、音色)而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种从总体、从综合性出发的教学法。学生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成为听赏者或作曲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特性,并综合体验音乐的各个方面。
这五种音乐教学法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且各具特色。但他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注重通过节奏、听觉、歌唱、创造、育人等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五种音乐教学法就好像五幅色彩鲜明的音乐教学画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和借鉴的意义。
(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教学动向的变化,教学观念的更新,也要求教学法要不断地适应新的需要。当前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正向着功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只有善于把握音乐教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培养需求,从而能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1、音乐教学法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它们的发展推进着教学动向的变化,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是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如:在2 0世纪6 0年代,教育心理学就涌动起“概念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思潮。现今,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承认音乐的文化属性即非共性概念的同时,确定了音乐的共性概念。美国音乐教育全国会议主席R·盖兹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最大变革之一,是普通音乐教师对概念方法的逐渐接受。”刘沛在他的《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中提出要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观点来改造和丰富音乐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树立内隐心理过程,和树立“元经验”和“元认知”具有最高价值的信念,以及建构以整合和关联为主要学习形态的学习过程,为音乐思想的创新和其他学术的、或实践的创新奠定和优化心理定势基础等观点将有力地推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因此,可以说在音乐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理,会使音乐教学法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必将指导着音乐教师能够用更新的视角去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2、音乐教学法要以音乐教育原则为基本要求
音乐教育原则是音乐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音乐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音乐专著,对音乐教学原则的制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曹理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形象性、教育性、律动性、科学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八项教学原则。郁文武、谢嘉幸在他们合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教材中提出“审美素质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大面积提高音乐素养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原则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对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善于认识音乐教学原则的发展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只有灵活的、发展的依据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法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才会更好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任务。
3、音乐教学法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很多特征,而审美性、民族性和创造性是它最主要的特征。音乐教学法只有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这些特征,才能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有效。音乐艺术自身就具有美学特征,音乐教学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教学法的操作过程应以展示美、感受美、体味美、发现美为前提。
音乐教学法就是学习音乐语言的过程。音乐语言表现在旋律的序进、调式的构成、节奏节拍的特点、风格韵味等方面,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语言,这就是音乐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学习音乐从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起步就如同儿童学习语言从学习母语开始一样。因此,音乐教学法应充分体现民族性的特征。
音乐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创造上,而且也表现在音乐表演与欣赏之中,音乐教学法应运用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动向,灵活运用即兴教学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即兴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法应把音乐艺术的审美性、民族性、创造性的特征加以综合的、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参考文献:
1、曹理 《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1年5月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1月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5月
4、陈秉义 《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年5月
5、刘沛 《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二期
6、[美]保罗·哈克 刘沛译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2 0 0 2(1 1)
7、张前、王次召 《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5年
8、邹爱民、马东风译 《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年l 2月.北京.第一版
9、曹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1 9 9 3年.第二期0、郭声健 《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年3月.第一版
1、姚思源 《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论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 9 9 2年6月
2、霍华德·加德纳[美]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 0 0 4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3、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2年7月.第7次印刷
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提高学生素质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的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的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本文详细的概括音乐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要性,在新时期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发......
再现古诗意境 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的关键。为了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学校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音乐欣赏以及乐器演奏教学等教学内容提升......